艺术设计中色彩表达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在现代社会中,尤其在设计领域,色彩的角色不单单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更是设计师表达感情、直抒胸臆的创造性元素,是视觉刺激的先头兵,在设计中如何运用色彩构成要素是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
因此,研究和探索色彩的运用,需要的不仅仅是色彩的基本知识,更多的是认识和掌握色彩的理念,充分发挥色彩在设计中的作用和功能。
【关键词】色彩设计思维视觉效果冲击力
色彩,作为造型艺术的手段之一,也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色彩是一种概念,同时又是一种客观现象的存在,它是通过光线对物体的反射,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大脑的结果。
人们之所以感受到瑰丽的色彩世界,“光”决定了人的视觉对自然界的感知,“光”现象通过色彩向人们展示了世界的精神和活生生的灵魂,因此,色彩在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设计领域中,色彩是设计师表达感情的创造性元素,所以,如何运用色彩构成对设计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可见,色彩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尤其应用在现代设计中,色彩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成为设计情感表达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色彩能够增强人的识辨力和记忆能力,具有良好的色彩运用的设计作品往往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近几年,笔者在从事设计教学活动实践中,往往被一种现象困扰:学生的绘画色彩观念根深蒂固,设计课程往往照搬
美术的知识理论体系,思维不能很好地打开,或是惯性思维的结果,忽略作品中对于色彩的应用。
在设计课程中,学生容易将全部精力放在图形设计中,而对于色彩的思考少之又少,最后往往虎头蛇尾地收场,给设计作品的完整性留下很多遗憾。
基于这些原因,再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后,笔者发现,不论是平面设计,还是环境艺术设计,或是产品设计方面,目前的综合性大学艺术门类的课程设置中,只有一门色彩构成能称得上是针对色彩的研究,这样看来,在设计课程中对色彩的认知程度远远不够,而在后来的学生调查中,发现色彩构成课程的学习也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没能很好地了解和运用色彩的意向进行表达训练。
在高等教育的色彩教学体系中,有些还停留在色彩构成这一对色彩认识的初级阶段,而随着电脑技术的应用普及,它为色彩科学带来很大的影响,电脑使设计师进入一种全新的数字设计生活状态,数字色彩的实践与应用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是,作为培养设计人才的高校,在电脑课程设置方面因种种原因也只能涉及皮毛,造成很多学生既不十分了解色彩本质,对色彩等电脑方面的知识也只是略知一二,长此以往,对其今后的设计工作一定会产生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除去课程设置方面的欠缺,与人们对于色彩在绘画和设计方面的知识运用的混淆有关。
绘画专业的色彩研究往往侧重色彩本身的自然规律,强调个人审美感受,其过程也主要凭借个人感受来寻找理想色彩组成画面,力求在表达自然、真实感和色彩关系方面的准确性。
而在设计教学中,这种色彩教学方法并不
可取,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性决定了其所针对的色彩更多的是色彩的理性特质,甚至是心理影响,它针对的是色彩对人的反映程度,重视色彩配置的规律,强调理性表达的思维。
可以说,在设计的范畴内,色彩早已不是对造型的描绘意识,而是更体现出设计意识、分解意识和利用意识,它已从单纯的研究自然色彩和其变化规律的圈子中脱离,更进一步地向色彩的解析与重组过渡,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设计作品中利用色彩组合变化的理论来发掘思维的创造性,这是一种更高级的色彩训练,即思维的训练。
设计色彩学更注重和强调物象的形式美感以及色彩的对比协调关系,注重培养设计者表现色彩的能力。
因此,传统意义的色彩教学在设计课程中是较陈旧、不适宜的。
一、设计领域色彩的特征
1.装饰性与平面性
色彩的装饰性表现是按照美学的形式法则及设计者主观的认识和感受,对描绘对象运用装饰手法进行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般主要以平面的形式为主,且多采用单纯颜色,形成画面效果具有秩序感、韵律感、节奏感,使作品更具有审美感染力和表现力。
色彩的装饰性表现是将现实自然色彩进行程式化、条理化、规则化,寻求色彩的秩序和多样性的平衡点,继而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它不但是一个“由简而变”的概括提炼过程,而且是运用简洁朴素的色彩语言追求作品单纯的艺术效果的过程。
在方式方法上,运用夸张的手法变色变形,借此抒发情感、营造有意识的形式,以突出主题和
追求设计本质、追求作品感染力为目的。
作为装饰性色彩,它是面对自然而非模仿自然,是根据主观意识来创造、安排对于自然物的取舍、裁截、移挪和组合,改变视觉常规性,不考虑光源、环境因素,不安排主宾关系,一切为设计主题所需,追求艺术秩序,追求平面节奏式的造型效果。
2.强烈性与鲜明性
色彩研究的权威人士法伯·比兰认为“不在于使用多少色彩,而关键在于用得是否恰当”。
从色彩的视觉规律来看,明亮的颜色、纯度高的颜色、暖色系的色彩受注目的几率比暗色、纯度低、冷色系的色彩高很多,视觉冲击力也强。
除此之外,颜色的搭配也决定着色彩的注目性和强烈程度,其中有背景与图形之间的色彩协调,也包括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色彩协调。
以书籍设计为例,书装的功能是传递书籍内容,书籍的封面设计需要在有限的面积中去操作,因为色彩与人的情感关系密切,这就需要设计时,色彩视觉传达性要强烈,在设计主题吻合的基础上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激起其视觉兴奋,给消费者深刻的印象。
因此,大部分的书籍设计用色简洁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善用明亮色、暖色、高纯度色彩,且在色相上的冷与暖,彩度上的艳与灰,明度上的黑与白、浓与淡,面积上的大与小、宽与窄,运动的动与静、曲与直、平与斜,方向上的左与右、上与下等有诸多的对比效果,色彩装饰性强,具有主题象征意义,色块之间的并置关系给人以美的感受,这样既利于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商家和消费者。
3.主观性与构成性
色彩的构成性体现在针对人的色彩知觉效应,运用科学原理与艺术美相结合的法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抽象思维,为色彩进行以基本单元为单位的多层面、多角度的组合、配置,并创造出理想、新颖的审美性色彩。
色彩构成的基本原则是,将创造色彩关系的各个因素,以纯粹的形式加以研究和分析,培养设计师对视觉艺术形式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其实,就设计本身来讲,作品是否能够打动人,有时也不完全在于色彩是否强烈,而是看能否做到与表现主题结合得恰如其分。
有时,即使使用一种颜色,通过黑、白、灰的巧妙变化促使画面产生一种美的秩序与节奏也不失为一种好的作品
表现形式。
设计性色彩的配色除了要在形式和内容上高度统一,通过色与形的结合实现色彩传递与表达感情的目的,更应在不同主题体现不同的韵律与美感。
二、色彩的感觉
曾有人做过一项调查试验,让10个受验者听10种声音,并挑选出与声音相适应的颜色,结果大都倾向于:低音选红色,中音选橙色,高音选黄色或橙色,其中,低音都选择的是暗色,高音是亮色。
虽然音乐的单个音节并不能都激发对于色彩的联想,但随着听到的音乐旋律,每个人都会有对色彩的感觉倾向。
还有一个小实验,实验者让受验者反复听音乐,同时让他们用色和形把心里浮现出的音乐表象做抽象的描绘,受验者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描绘形象,结果伴随着音乐的不同种类,他们创造出的图形不同,选择的色彩亦不
同,表达的气氛更是千差万别。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若尝试使用以上方法也未尝不可,一来可以调节以往枯燥的讲学;二是可以验证真正能引起人心灵共鸣的好作品,因为它更接近艺术的本质,是人对世界的感受。
多数人对音乐氛围下的色彩的感觉是,庄重的为蓝紫色,强而有力的是紫色,兴奋的是红紫到红色,阴郁的是从橙色到黄橙色,欢乐的是明黄色,舒畅的是黄绿色,柔和的是绿到蓝绿色,悲哀的是蓝色。
笔者认为,将色彩的统计有计划地应用在图形创作课上效果应该很不错,把色彩与音乐的关联性使用在唱片封套的创作和音乐海报的创作上,也会非常有帮助。
设计的终极目标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高度统一,每一项成功的设计作品都是多方面完美结合的产物。
成功的设计作品能够因为色彩搭配的卓越而增加自身的附加值。
作为一名设计师,对色彩知识有全面的研究和系统的掌握,才能使作品中的色彩设计真正发挥“符号”作用,向大众传递有关产品、作品的文化价值,使设计更具人性化特点。
总之,只有在设计中重视色彩的导向作用,灵活掌握色彩搭配及光的运用,才可以设计出非常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城市的色彩.http:
///html/2008/4/li123532356182480-028648. html.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