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两晋南北朝时,浙江的茶叶种植已经从浙西、浙东推进到浙南的温州永嘉一带。
《永嘉图经》记载此时“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唐朝时,茶圣陆羽撰写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经典著
作《茶经》,书中写到茶事的历史记载时引用了《永嘉图经》的这
个说法。
现代茶学教育家、世界名人陈椽先生认为,永嘉县东三百
里是大海,可能是永嘉县南三百里之误。
也有人指出可能是永嘉县
东三十里之误。
《永嘉图经》是一部方志,可惜早已失传,我们已
经无从窥其原貌,因而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无巧不成书,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茶文学初步兴起,温州茶文化也出现在此期文学作品中。
西晋杜育所撰《荈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茶文,第一次全面且真实的记述当时茶树生
长环境、采茶、煮茶用水、茶具、茶汤等多方面内容,兼具学术价
值与文学价值。
《荈赋》云“器择陶拣,出自东瓯”。
意思是说挑
拣陶瓷器皿,好的茶碗出自东瓯。
温州古为瓯地,称作东瓯。
唐代
时始称温州,简称为“瓯”。
同时,瓯也是一种陶制器皿的名称。
在今浙江省温州一带的瓯江两岸,古代建有瓷窑,因瓯江而得名瓯窑,烧制茶碗等陶器。
当然,《荈赋》所说东瓯之陶器,可能是泛
指浙江的青瓷,并不仅仅局限于温州一地。
尽管仔细推敲历史资料,可能会引发多种联想。
但是,综合《永嘉图经》、《荈赋》、《茶经》等文献记载,可以推测在1600多年前,温州不仅盛产茶叶,而且饮茶器具茶碗也很出名。
由此观之,
温州茶文化可谓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时下各地大力弘扬茶文化,助推发展现代茶经济。
茶文化是有关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
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的结构体系。
茶的物质文化表现为名优茶、
茶文物、茶遗迹、茶书、茶画、茶馆、茶具、茶歌、茶舞、饮茶技艺、茶艺表演等物质形态。
弘扬温州茶的物质文化,企业家是生力
军。
尤其是历史名茶的恢复、现代名优茶的创制,实事求是地说,
离开了企业家,基本上就失去了创制基础,至少难以形成市场规模,进而实现名茶的经济价值。
其他物质形态的茶文化,也需要企业家
的积极参与,方能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温州几乎县县(市)产茶叶,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茶叶的神奇故事哩。
如,被称为“人间妙品”的雁荡毛峰茶叶来历,在乐清县至今
还流传着《老龙赐茶》的故事:相传东晋永和年间,雁荡山始祖阿
罗汉诺讵那居住在大龙湫时,一天夜里,他梦遇一位仙翁(老龙化身)赐他一株茶树,让他终生受用。
打从那时起,雁荡山的龙湫背、斗室洞、能仁、下灵岩、上灵岩才都种上了茶树,所采的“雁茗”名闻天下。
另外,雁荡山一带还
流传一种神话般的“猴茶”。
猴茶的意思,就是猴子在悬崖峭壁上,采得的茶叶。
你若赶上温州采茶季节,在乡村、山区到处可听到娓娓动听的采茶歌谣。
如,流传在文成县畲族山村的表达男女爱情茶歌——《茶
叶青来水又清》:“茶叶青来水又清,捧碗清茶寄深情,今日食出
香茶味,明天试看小娘心。
茶叶青来水又清,捧碗情茶献真心,有
朝一日来讨我,与郎同嬉同耕耘。
”
在苍南县民俗中,男女结婚,新娘子入洞房时,新郎家先奉上一盏茶,这茶里有青姜和红糖,新娘喝了三口就放下的习俗。
这“三
口茶”民俗的由来:传说东海边有个木匠叫张顺,他放掉了红鲤鱼后,红鲤鱼为感谢张顺救命之恩,化为姑娘嫁给张顺,婚后夫妻相
亲相爱,日子过得很快乐。
但阴险奸诈的陈娃见鲤鱼姑娘生得这样漂亮,想霸占她。
姑娘推说口渴,陈娃递过茶,那姑娘喝了三口就不喝了。
然后,她乘机把
喝进去的那三口茶叶吐在地上,化为滔滔的浪潮,把陈娃淹死。
鲤
鱼姑娘又和张顺过上美好的日子。
从这以后,新娘入洞房得先喝三口茶成了当地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