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语境中真实生活世界——部编人教版(新教材2019)高中语文培训讲座课件 (共32张)

历史语境中真实生活世界——部编人教版(新教材2019)高中语文培训讲座课件 (共32张)

起点:学生的经验 终点:知晓经义,提高思维、精神品质和文化素养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一二三



• “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 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 “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 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 读。”

——程子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8
一二三



• 结合任务一第2小题
• 教师可以利用下面的表格帮助学生深化认 识:儒道思想虽然差异大,其实都是在思 考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都在反思人应当 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它们之间也有互 补性。
• 孔孟同属儒家的,在社会理想和治国理念 上大体相同,但也不无细微的差别。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3
一二三



• 教学设想与基本方法
• 分两个小专题,用7-9个课时。
• 一、先秦诸子思想及其启发

——讨论第一单元第一课三篇文章
• 二、史实、史传与历史观

——讨论第一单元第2课和第三课两篇文章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4
一二三



• 基本方法
• 1.以课文为主,辅之以适恰的语篇,构成有限语 境。
• 列简表如下: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7
一二三



观点
观点内涵
表达方式
与其他观点的关系
向往太平盛世民生和乐,语录体、训诫式,简 与子路、冉有、公西
感慨道之不行(后世解 要,态度明确。本文 华的观点既有差异,
吾与点也 说甚多)
内涵表达较为含蓄。 又有相通之处。
国之本在民,只有让人 对话体、论辩性;直 中心观点,全文的思
• (3)《庄子·养生主》第一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 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辅助课文阅读)
谁的自信,强势入
恩) 构 怨
世。知其不可而为
于诸
之。
侯”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0
一二三



• 儒家和道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 ,学生了解儒道两家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 看法之后,可引导学生通过实证(结合历 史事实和了解的历史人物来做依据)的方 法,具体了解这种影响,并站在当下立场 ,对这些思想做些反思。如果学生有兴趣 ,对“儒道互补”的说法,也不妨做些实 证性的举例和理性辨析。
一二三



历史语境中真实生活世界----人 教新版(2019)教材培训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一二三



学习内容与目的 1.了解一些人、一些故事和哲学、社会、历史知识。 2.积累一些语言,把握重要词句(概念)。 3.分析与评价社会历史现象,以学术方法发现问题。 4.以正确的立场、价值观、知识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5.联系现实社会生活,研究传统文化意义。
9
一二三



理想 政 治 施 政 社会 主张 者
具体措施
生 活 时 社会时局 思想倾向 代
军事 经济 礼教
孔 人民康 以 礼 仁 人 强 兵 足民 非 常 重 春 秋 末 以礼争霸 简政施仁,不越礼。
子 乐,盛 治国 君 子 ( 有
视 “ 礼 ”期
相对稳定 道不行,乘桴浮于
世太平,为 政 ( 克 勇 ,
• (2)从课文中看,儒道思想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在儒家内部,孔子(及其 弟子)和孟子在社会理想、治国理念两方面各有什么异同?
• (3)课文中的这些思想观念在后代有什么影响?在今天看来有什么价值?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6
一二三



• 结合任务一第1小题
• 围绕三篇课文整体设计,从三篇课文中各 选一个重要观点为例,充分了解所举观点 的特点及在相关文章中的作用;指导学生 把握关键词句(观点),学会分析观点的 方法。翻译、解释、阐述、旁征博引等实 证法。
• 2.从语篇中发现现象与问题,组织讨论。 • 3.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社会常识思考。
• “读者必须要凭自己的经验去印证,才能有所得。程伊川
(程颐)就曾说,要把《论语》中的发问者的问题,当作
你自己的问题,把孔子的答话当做对你而发,如此,必得
到实在的益处。”
——林语堂《孔子的智慧》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一二三



• (1)《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 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 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 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与文中所言之志比较)
• (2)《孟子·尽心下》: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 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 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比较孔子与孟子对仁的看法)
海。理想破灭生出
天下大 以德 己 复 且 知
出世念头。

礼) 方 也 )
孟 天下归 发政 具有 反 对 制 民 谨 庠 序 战 国 中
施仁政,重义。民
子 一,人 施仁,不 忍 “ 兴 之产 之教 期
为贵,社稷次之,
民康乐,保 民 之心 甲 兵 ,
十分动荡 君为轻。
盛世太 而王
危士
当今之世,舍我其

(推 臣 ,
民衣食无忧、守礼知义,接、明确;因势利导、路 由 此 出 发,又归结
保民而王 才会天下归心
思辨性强、善于取譬 于此。
设喻。
存身、做事、处世都应 寓言体,用寓言来表 是对“解牛”过程的
该顺乎自然,不可强为 达,形象生动。但不 解说,暗合寓意,文
依乎天理 (后世解说甚多)
能论证。
中并无明确的观点。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1
一二三



孔孟 之说 庄子 之说 儒道 互补
历史实证
当代反思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2
一二三



• 要反复提醒学生要以可靠依据得出结论。
• 为了深入理解选文中的观点,在教学中可 以提供一些资料,采用互文的方法,作补 充、比较异同、对比阐释……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13
5
一二三



Hale Waihona Puke • 一、先秦诸子思想及其启发

——讨论第一单元第一课三篇文章
• 1.借助工具书,分类梳理课文词句,发现语言现 象与规律,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 重点为实词和虚词在语境中作用,学生选择,教师辅助。
• 2.依据学习提示把握学习内容,落实自学要求。
• 要明确基本问题。
• (1) 课文中孔子(及其弟子)、孟子、庄子的处世观念、人生志愿、社会 理想、治国理念各是什么?反映了中国先贤们对哪些共性问题的不同解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