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性障碍ppt课件
3、分离性木僵(dissociative stupor) 常在精神创伤之后或被创伤体验所触发,患者出现 精神活动的全面抑制,表现为在相当长时间维持固 定的姿势,完全或几乎没有言语及自发的有目的的 运动,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检查找不到躯体疾病的 证据,一般数十分钟即可自行醒转.
4、出神与附体(trance and possession disorders) 表现为暂时性地同时丧失个人身份感和对周围环境 的完全意识,对过程有全部或部分遗忘.在某些病例, 患者的举动就像是已被另一种人格,精灵神或力量多 代替,此时患者的注意和意识仅局限于或集中在密切 接触的环境的一,二个侧面,常有局限且重复的一系 列运动,姿势,发音.此处包含的出神状态是指不由自 主,非人所愿的.处于出神状态的人,如是某神或 已死去的某人在说话,则称为附体状态.出神和附体 是不随意的,非己所欲的病理过程.
4、富于幻想
在情感的基础上,想象丰富、鲜明、 生动,由于高度情感的影响,往往分不 清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可有幻想性说谎 的现象。
(三)社会文化因素
现代文化程度越高,以兴奋为主要表现者 就少见,而以躯体症状表现者较多. 文化程度低的人,生活环境封闭的人更容 易发病.
(四)发病机制 Janet的意识分离理论:认为意识状态的 改变是癔症发病的神经生理学基础,随 着患者意识的分离,正常的认知功能受 损,大脑皮层对传入刺激的抑制增强, 患者自我意识减弱并有暗示性增高,此 时,当个体受到急性应激时,就会表现 出类似动物在遇到危险时所做出的各种 本能反应。包括兴奋性反应,如狂奔、 乱叫、情感爆发等精神兴奋状态;抑制 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失明、 失聪等;退化反应,如童样痴呆、幼稚 行为等。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分离(转换)性障碍也称癔症 ,歇斯底里,是由于明显 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 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而引起的一组疾病。 疾病共同特征是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 以及身体运动控制四个方面的正常整合.
(暗示是指人不加批判地接受一种动作、语言、观 念和感情,从而导致自己的知觉判断、信念、情感或行 为方式改变的心理过程。暗示不是以分析、思考、训导 说理等形式发生作用,而是以含蓄、迂回的方式,更多 地无意中接受信息,并产生效应。)(贾宝玉)
1、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 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不能回忆自己重要的事情如 姓名,职业,家庭等,遗忘可以是部分性和选择性,一般 都是围绕创伤性事件,如意外事故或亲人意外亡故.遗 忘的程度和完全性每天有所不同,不同检查者所见也 不一样,但总有一个固定的核心内容在醒觉状态下始 终不能回忆.遗忘不是由器质性原因所致,范围广也不 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劳加以解释.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转换症状是患者对 遭受挫折的生活经历的适应方式,而病 后的获益则通过操作性反射使症状强化。
二、临床表现
(一)分离(转换)性障碍
[dissociative (conversion) disorders]
共同特点是部分或全部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 或身份,或出现具有发泄特点的情感爆发.患者可 以有遗忘,漫游,人格改变等表现,症状可具有发作 性.起病前心理因素常很明显,疾病的发作常有利 于患者摆脱困境,发泄压抑的情绪,获取别人的注 意和同情,或得到支持和补偿,但患者本人可能否 认,反复发作者,往往通过回忆和联想与既往创伤 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即可发病.在适当的环境下, 或在催眠或精神分析治疗中,精神世界分离或丢失 的部分可以恢复;有时可很快完全恢复.
2、暗示性强 癔症病人具有高度的暗示性。对外界 某种影响和观念易于接受是暗示,对自身 感觉或某种观念无条件接受是自我暗示。 癔病病人较易在医生的言语诱导下进 入催眠状态。周围人的片言只语、神态变 化,都可能起暗示作用。暗示取决于情感 倾向,随着情绪波动,可给予不同的暗示。
3、自我中心
好当众表演,希望自己成为大家注 意的中心,好炫耀自己,希望得到大家 的赞赏,好恶作剧,无非是为吸引别人 的注意。
难以解决的内心冲突,如夫妻不 和,与同事间的纠纷。
(二)性格特征
有癔病性格特点的人,在精神因素 的作用下较易发生癔病。其特征如下: 1、情感丰富 特点是情感色彩浓厚,反应鲜明、 强烈。情绪极不稳定,往往从一个极端 走向另一极端,行为受情感支配。对事 物的判断全凭一时的情感出发,常随情 感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癔病病人的情 感逻辑。
2、分离性漫游 (dissociative fugue) 表现为患者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往往是离 开一个不能耐受的环境,到外地旅行旅行的地点可 能是以往熟悉或有情感意义的地方.此时患者意识 范围缩小,但日常的基本生活能力和简单的社交接 触依然保持,历时可为几十分钟到几天,清醒之后对 病中经过不能完全回忆.
巴甫洛夫学说:认为是有害因素作 用于神经类型为弱型的人,引起高 级神经活动的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 之间、皮层和皮层下之间功能的分 离或不协调。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是一种有目的性的 反应,但这种目的是无意识的。癔症的 转换症状是性心理发展固着于早期阶段, 是被压抑的性冲动这一精神能量的转化 形式。躯体症状的出现不仅保护了患者 使他不能意识到性冲动的存在,而且常 常是患者内心冲突的一种象征性表达, 从而使患者免于焦虑(原发性获益)。 患者对躯体症状的漠视,则认为是患者 想通过症状的保留来获取某种社会利益 (继发获益)。
发病率:国内统计 0.355‰;国外统计 0.3-6 ‰。首发年龄以20~30岁最多。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一)病因
1、遗传 2、心理因素 (1)、急剧紧张的刺激 如地震、水灾、火灾、战争等;急剧 发生的威胁个人安全的事件;亲人突然死 亡,这些情况可引起某些人癔病急性发作。
2、持久的精神冲突
如被迫从事违反自己意愿的事, 强迫婚姻,自尊心被伤害,被侮辱, 被人诬陷和非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