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蒺藜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蒺藜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蒺藜的功效与作用
蒺藜的功效和作用
1、《本草再新》: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消痈疽,散疮毒。

2、《别录》: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癀,可作摩粉。

3、《纲目》:治风秘及蛔虫心腹痛。

4、《药性论》:治诸风疬疡,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

5、《本经》:主恶血,破瘫结积聚,喉痹,乳难。

6、《日华子本草》: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

7、《本草图经》:主痔漏,阴汗,及妇人发乳,带下。

8、《会约医镜》:泻肺气而散肝风,除目赤翳膜,肺痈,乳岩,湿疮。

9、《南京民间药草》:治红白痢疾。

10、《江苏植药志》:治胁痛,疗诸疡,去风活血。

蒺藜的药用价值
【药名】蒺藜
【别名】刺蒺藜、白蒺藜、硬蒺藜。

【来源】本品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制法】
蒺藜,除去杂质。

炒蒺藜,取净蒺藜,炒至微黄色,碾去刺即可。

盐蒺藜,取去刺蒺藜,用盐水拌匀,闷透,用小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干。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有小毒。

归肝经。

【功能主治】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

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

【用法用量】6~9g。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

【摘录】《中国药典》
蒺藜的药用附方
1、治通身浮肿: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

(《圣惠方》)
2、治气肿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黄,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肿大小,勿开孔贴之。

干易之。

(《千金方》蒺藜散)
3、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刺蒺藜四两(带刺炒,磨为末),胡麻仁二两(泡汤去衣,捣如泥),葳蕤三两,金银花一两(炒磨为末)。

四味炼蜜为丸。

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

(《方龙潭家秘》)
4、行经:当归、杜蒺藜各等分。

上为末,米饮汤调服,食前。

(《儒门事亲》当归散)
5、治眼疾,翳障不明:刺蒺藜四两(带刺炒),葳蕤三两(炒)。

共为散。

每早服食后三钱,白汤调服。

(《方龙潭家秘》)
6、治胸痹,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刺蒺藜一斤,带刺炒,磨
为细末。

每早、午、晚各服四钱,白汤调服。

(《方龙潭家秘》)
7、治奔豚疝瘕:刺蒺藜十两(带刺炒),小茴香三两(炒),乳香、没药各五钱(瓦上焙出汗)。

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

(《方龙潭家秘》)
8、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块肿痛:刺蒺藜二、三斤,带刺炒,为末。

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

(《方龙潭家秘》)
9、治急引腰脊痛:捣蒺藜子末,蜜和丸。

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

(《外台》)
10、治牙齿出血不止,动摇:白蒺藜末旦旦擦之。

(《纲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