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讨论稿
一、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身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西方理性哲学的典范,他就像一条哲学之河的交汇点,从前的经验论、唯理论在这里汇流,以后的辩证法、唯物论在这里发源。
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便是他的主要成就之一。
从哲学史上说,康德关于先天综合判断的学说是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知识论的综合。
也正是他引起了哲学领域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康德看来,概念还不构成知识,知识是由判断构成的,感觉经验为后天的知识,而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为先天的知识。
我们的判断有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之分。
分析判断是指判断是由主词和宾词构成的,当宾词是从主词中抽出来的,而不是后加上去的,这种判断就是分析判断。
如康德所举的例子:物体是广延的,广延包含在物体的概念之中,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新的知识,因此同时,分析判断具有普遍的必然性。
综合判断是指由感觉经验增加知识的新内容的判断,其不具有普遍必然性,但是是知识。
因此先天综合判断也就是指既具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同时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科学的知识,具有独立于经验的普遍必然性。
关于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问题,康德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首先是用先验感性论回答了“纯粹数学如何可能”这个问题,从时间和空间这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来进行阐述。
空间是我们的感官接触到的外在现象,空间的纯直观性使几何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时间是我们的一是直接感受的内在现象,时间的纯直观行使代数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
而几何、代数组成了数学,因此纯粹数学得以可能。
然后是用先验知性论回答了“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
自然科学知识表现为一系列的范畴所构成的规律,规律本身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因而判定自然科学的知识是先天的知识,同时自然科学的知识又不是靠分析得出的,而是依靠经验因此它的命题只能是综合命题,从而自然科学知识也就是先天综合判断。
还有就是用先验理性论回答“行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行而上学分为科学的行而上学和道德的行而上学。
《实践理性批判》指出:不仅要依靠善良意志的自律的“绝对命令”来指导人们的道德理想,也还需要“道德公设”的鼓励作用。
康德通过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以人为自然界立法,以自由为人立法,
由此形而上学得以可能。
在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中,也存在着诸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康德的先天不同于我们所理解的与生俱来,这里先天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
康德在休谟怀疑论和笛卡尔为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方面独立于经验,一方面使经验形成经验对象和知识的认识形式,也就是先天。
在关于纯粹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区分上,经验并不能完全地提供必然性和普遍性,而毫无混杂一丝经验特性的纯粹性知识也是难以辨别的。
同时在这一对于知识的评判中,忽略了知识特殊性这一特点,在康德的哲学里没有得到解答。
总的来说,先天综合判断是康德批判哲学的精粹,为整个批判哲学甚至整个先验哲学起到划时代的作用。
它全面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基本原理,以先验哲学的角度丰富了认识论,并在此前提下创立了先验逻辑;它对人类理性固有矛盾的解释,直接成为思辨辩证法产生的前提。
这些都直接成为当代哲学的思想源泉,也是康德哲学经久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二、自由
近代西方哲学思潮涌动,哲人们从苦苦追寻形而上的本体回归到追寻人类主体理性的道路,从追寻真理走向追寻自由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康德试图将人的理性从形而上学的高度予以确立,给人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自由之路。
康德将人的自由从自然感性的选择中解救出来,肯定人的自主自由,同时还要防止理性在经验领域的僭越。
康德立足于人的本性,提出了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从自然事实层面的外在自由即经验自由和价值层面的内在自由即道德自由两个层面上追问了自由的本性。
康德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把“我”作为实体而否定人的自由的观点,他认为只要揭示了道德规律也就展现了自由意志的规律。
康德的自由概念包括了三个层次,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
先验自由一方面是对经验世界的独立性,即摆脱一切机械因果性的约束,也就是消极意义上的自由,另一方面是自行开始一个因果系列的原因性,也就是积极意义上的自由。
先验自由这样的一种假设既是对经验世界的否定,也为理性划下了一条界限,同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即实践的自由。
实践的自由包括任意的自由
和自由意志。
自由的任意是能够独立于感性的冲动、包含有实践的理性。
自由意志在“自由的任意”的纯粹化之后是以道德律的形式显露出来的。
当我们通过道德法则这一事实而认识我们自己的自由时,自由也就因此而具有了实在性。
然而自由依然在人的现实生活之外,自然与自由之间留下了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
而要实现自然与自由的和谐统一,需要利用自由感这一概念,但又不可能是感性的。
康德通过对判断力的批判,找到了人类心灵所具有的“愉快和不愉快的感情”,从而实现了自由和自然和谐的可能性。
康德在自由的基础上,通过对灵魂不朽、上帝存在的悬设,在理性世界中实现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为至善的实现找到了根据,解决了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
康德的自由理论完成了自由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他将自由意志的规律确立为人自身的规律,是有理性的人为自身设定的具有普遍性的要求和准则。
正如康德所说的:“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前者强调了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一种自我立法,也即自由的真正含义;后者是对感性世界的一种主动否定,是意志对感性的独立,重新审视了人类对自然因果律的依赖,摆脱了一种自然必然性的束缚。
康德在自然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对自由的探讨,使人认识到如何更加合理地改造自然社会、更少地受自然和社会的约束,同时来寻求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康德批判了传统理性注意追求的自由的弊端,是自由理论发展史上的变革,在现实社会层面上,也为个人自由确立了坚实的道德基础,为至善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三、善
至善是康德实践理性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至上的善、完满的善、共同的善和最高本源的善,即德性、德福统一、伦理共同体、上帝。
在康德看来,德性是善良意志的本质属性,人的德性首先是表现为内在意志的善良而非外在的德行。
德性是至上的善、完满的善的主导要素,它规定、范导着幸福。
上帝也是道德化的上帝,宗教是以道德为基础和本质属性的宗教。
正如康德所说的那样:“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而心中的道德律也正是康德关于至善的先决条件。
在现实生活中,要想达到至善必须坚持道德规律和道德公设。
康德认为道德律是善良意志的自律。
善良
意志是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的,无条件,无外在目的。
这也就引起了我们对善的一些思考,比如说对于癌症病人善意的谎言必然是以顾虑到病人的心情等为目的的,因为其目的性,不符合善良意志,因此便被列为不善的行为,或许说谎者未考虑到病人本身的想法,但这种评判也是让人觉得心存疑惑。
康德从三个方面来规范了行动:我们行动坚持的准则是对一切有理性者都普遍有效的道德法则,能够成为一切理性者意志的自在目的以及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作为理性存在而自己确定法则。
然而,要达到至善不仅需要道德规律规范行为,还需要道德公设作为辅助条件,悬设道德公设能使人相信能够达到至善,从而鼓励道德勇气,培养向善的道德情感和习惯。
道德公设包括三条,分别是自由意志、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
自由意志是纯粹理性的现实道德的先决条件,他认为“人们惟有相信他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正确地运用自己的意志,作出自由的选择,他们才能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达到至善的目标”。
设定灵魂不朽,能够使人从心理上持之以恒,为追求至善而努力。
为了保证理智世界中的德性在感性世界中有其相应的效果,为了保证德性与幸福都能够实现,康德设定了上帝存在,认为上帝不仅能使两个世界协调一致,而且具有洞察一切智慧和惩恶扬善的能力,使人相信他追求至善的努力一定会得到回报。
总之,道德公设从心灵鼓舞人们不断努力,坚信一定能达到至善。
然而康德的至善也存在一定的困惑,其至善以德性为中心,要求德性和幸福统一,但事实上,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行善也不一定就能得到幸福。
同时康德所规定的道德法则是无条件的,但其却不能解决自身的现实问题。
总的来说康德的至善论强调的不是追求特定的内容价值而仅仅关注个人的行为准则,不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与现实生活相脱离。
尽管存在着这样的一些困惑,但康德的至善论还是给予了我们诸多现实的意义。
它具有着行为导向的作用,告诫着人们只有符合德性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才是至善的幸福。
同时还具有着理论导向的作用,在道德律中突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实现了以人为中心。
它还具有现实的导向作用,不管对于个人还是对于政府,都规范着以善良意志为导向的行为。
总的来说,康德的至善论有着非常大的积极意义和时代价值,是人类发展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直以来,对康德哲学的研究、讨论从未停止。
长久以来,也存在着一些误
读和分歧。
但正是这些讨论和纷呈的观点碰撞,让我们更加靠近哲人的本心。
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和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也因而被更多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