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


韩非子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法家思想中
2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道家思想的意义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 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
(后代)也。(《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4 分)
态度与理由:反对用“俑”随葬,因为“俑”与人相像(2 分)。思想主张:仁者爱人(2 分)。
▲法家思想的意义
考向定位
因为本单元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 展历程和内涵、特点,传统文化有历史遗传性、 发展变异性,又有现实性,所以高考命题可以 考察某朝代、某阶段、某代表人物的思想,又 可以考察某思想的现实意义,还可以中西思想 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重点把握几个 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 演变历程。 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 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涵、特点、影响。 4.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 时俱进的现实生命力。 5. 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明清批判思想 家思想的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 6.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
法家 韩非子 发展观、集权观、法治观
道家 老子
世界的本原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齐物”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约
▲关于孔子
结合选修 4
(一)仁、礼 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二)中庸
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儒、法、道三家思想有互补性,表现出融合趋势,到隋唐时期,形成我国古代治国思想— —“外儒内法,剂之以道”。 ▲墨家思想的意义
墨家的主张体现了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四)百家争鸣的意义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争鸣中,各 学派批驳、辩难又彼此融合吸收,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 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是此后中国两千多年思想文化的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时空定位
教学过程: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一)何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意
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
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

受压制
秦崇尚法家,实行暴政
西汉
天人感应、君权 独尊
神授
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文化 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魏晋南北
危机
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必修
授课题目: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二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教学课时:
9
学生类别: □普通班 □实验班 □文科 □理科
教学目的、要求:专题一
考纲内容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
想的形成
“罢黜百家 独尊儒 术”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 想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 影响。诸子百家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时代 思想内容
地位
原因
春秋
仁、礼、为政以 不被重视

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战国 仁政、君轻民贵 不被重视
强调秩序和仁义,在战国大动乱的时代不可能获得重 视。
教学重点:根据《学科指导意见》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 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5、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6、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7、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 特色。 8、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1、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3、认识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4、了解王维等著名画家;了解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师生互动。
1页
教学内容及过程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旁批
导入:专题概述
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君子和而不同。
(三)孔子的教育成就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2、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3、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
▲材料一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朱熹注:俑,从葬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三)主要学派及其主张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意义
儒家 孔子
仁、礼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水”
能力要求 了解“百家争鸣”局 面的出现,知道孔子和 早期儒学、道家和法家 的主要思想。 了解汉朝统治者从无 为到有为的政策改变 原因以及“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提出,知 道儒学是如何成为正 统的。 知道三教和一和程朱 理学、陆王心学的内容 了解李贽的离经叛道 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 的抨击,知道顾炎武倡 导经世致用和王夫之 的唯物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