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开中学2019届高三第五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中国山水画家所遵循的创作路径。
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理念,首先注重的是中国山水画本体精神的纯粹性,强调文化意味及笔墨法度。
不论写生还是创作,中国山水画所强调的是“有意味”的笔墨和精神,强调在笔墨中探求绘画的本体精神。
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历代大师无论是在写生还是创作中,都能鲜明地体现时代精神。
五代荆浩居于太行山中,他常携带纸笔,在洪谷深处对景细察,画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荆浩之“真”是他常年隐居体味到的太行山水之精神,是五代画家对于自然是“物象之源”的深刻认知。
近代山水画大家李可染尤其善于对景创作,他说:“画是用有限的方法去表现无限的客观世界,任何客观事物都有无尽之处,我们不能全画下来,只能画极有限的东西。
”所谓“有限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画家之主观与山水之客观之间的“共识与共美”,是画家情思在融入之后精心提炼出的东西。
李可染的山水无论是描写漓江还是井冈山,都是构图坚实,笔沉墨厚,充满了新中国新时代的家国主义情怀。
在新时代中国画要体现时代精神,首先要对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有深入研究与体悟。
中国山水画强调自然山川对人的性灵的洗涤,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峰岫峣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
”“畅神论”要求画家融入山水,在山水中体会“天人合一”的精神,达到“心与境合”的境界,才能创作出追求自我性情的抒发与感悟的真正“畅神”之作。
当代中国山水画需要深入传统,才能真正的了解到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博大,才能坚定艺术创作中的文化自信,才能最终通过借物写心的途径,以实现在艺术中与传统相融,与时代相融的境界。
时代在变,观念在变,审美也在变。
但中国山水画与自然之间的依存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是不会变的,审美的时代导向是不会变的,坚持扎根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的宗旨是不会变的。
因此,就要求当代山水画家在写生与创作时,要融入自然,面对自然界的千变万化,要沉潜下来,“风动幡动而心不动”。
写生与创作的关键是要坚持中国画的独有观照方式和观照角度,只有辩证地把握好山水自然的内在,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好中国画的本体精神。
当代山水画家无疑是幸运的,这种幸运首先体现在绘画资源的极大丰富,无论是传统经典还是自然资源,都是如此。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古代画家几乎需要穷其一生,而当代画家在发达的网络与现代的交通工具的帮助下,几乎可以触手而及。
其次,身处中华民族与传统文化伟大复兴之际,当代画家也担负了更大的责任,如何在坚持传承传统文脉之际,又能体现时代精神,创作出具有当代审美意境的优秀作品?这就要求当代山水画家要多读书、多游历、多思考,既不能离开传统,又不能脱离生活;要有情怀有担当,要有真正的家国情怀,要敢于突破自己,发出真正的时代之声。
(摘编自石峰《在新时代再探中国画的本体精神》)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山水画家一直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路径,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本体精神。
B. 虽然时代不同,但是荆浩体味到的“真”和李可染表现的“有限的东西”都体现了共同的时代精神。
C. “畅神论”强调自然山川对人的性灵的洗涤,突出了“天人合一”精神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地位。
D. 山水画家要把握好山水自然的内在即中国画的本体精神,需坚持中国画的独有观照方式和观照角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门见山,明确地指出了中国山水画本体精神的内涵,引出后文内容。
B. 文章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证明观点,使文章内容丰富,论证有力。
C. 文章指出了新时代中国画体现时代精神的两种途径:深入传统、融入自然。
D. 文章立足于新时代,从两方面清晰具体地阐述了当代山水画家的幸运之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鲜明地表现时代精神,艺术家如果缺乏对时代的理解,就很难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B. 客观世界的自然山水是无限的,但画家无需全面描绘,如果能提炼出物我之间的“共识共美”,其作品就具有意义。
C. 时代、观念等在不断变化,但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不变,融入自然、沉潜静心是当代山水画家必备的素养。
D. 山水画家在当今时代拥有更加丰富的资源,如果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会获得比古代画家更高的艺术成就。
【答案】1. C 2. A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由此”错误,结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中国山水画家所遵循的创作路径。
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理念……笔墨和精神,强调在笔墨中探求绘画的本体精神”分析,“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本体精神”错误。
B项,“共同的时代精神”有误,结合“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历代大师无论是在写生还是创作中,都能鲜明地体现时代精神”“荆浩之‘真’是他常年隐居体味到的太行山水之精神,是五代画家对于自然是‘物象之源’的深刻认知”“画是用有限的方法去表现无限的客观世界,任何客观事物都有无尽之处,我们不能全画下来,只能画极有限的东西”等分析,“共同的时代精神”篡改文意。
D项,“山水自然的内在即中国画的本体精神”错误,结合“写生与创作的关键是要坚持中国画的独有观照方式和观照角度,只有辩证地把握好山水自然的内在,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好中国画的本体精神”分析,两者不能等同。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项,“明确地指出了中国山水画本体精神的内涵”错误。
结合“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理念,首先注重的是中国山水画本体精神的纯粹性……强调在笔墨中探求绘画的本体精神”分析,并没有表现中国山水画本体精神的内涵。
故选A。
【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D项,“会获得比古代画家更高的艺术成就”错误,结合“当代山水画家无疑是幸运的,这种幸运首先体现在绘画资源的极大丰富,无论是传统经典还是自然资源,都是如此。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古代画家几乎需要穷其一生,而当代画家在发达的网络与现代的交通工具的帮助下,几乎可以触手而及”分析,“会获得比古代画家更高的艺术成就”绝对化。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2013年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早期成果开始显现,参与各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不断增强。
2013年至2018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7.4%;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4000亿美元。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经济全球化作出了中国贡献。
(摘编自安蓓《中国发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新华社2019年4月22日)材料二:(摘编自《“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8)》)材料三:“一带一路”沿线已超越北美自贸区,成为仅次于欧盟的全球第二大贸易板块,贸易红利正在显现。
“一带一路”建设充分激发了东南亚、西亚、中亚、中东欧等不同区域的优势,使沿线经济体之间的贸易联系越发紧密。
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明显提升,至2017年已达13.4%,体量相当于欧盟内部贸易的65%。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发展贸易投资仍受到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制约,今后应大幅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降低贸易成本和非关税壁垒,加强铁路、航空、管道等硬基础设施,以及制度等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摘编自李晓喻《“一带一路”沿线已成全球第二大贸易板块》,《中国新闻网》2019年5月8日)材料四: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深度调整期,原有的发展格局被打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格局尚未形成,各国突破困局、谋求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
“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各国共同发展,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让经济全球化红利在国际范围更加均衡地分配。
可在国际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仍深陷困境的背景下,又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暗流。
有的发达国家为重振本国经济,一手推动再工业化,力促制造业和跨国企业巨额资本回流;一手高举贸易保护主义旗帜,出台更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可能会发生更多更激烈的贸易战、汇率战、大宗商品价格战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发展风险大大增加。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有意愿也有能力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上作出更大贡献。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质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
(摘编自曹文炼《“一带一路”建设彰显中国担当》)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201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额超过进口额,并且在随后的几年里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势头。
B. 2017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扭转了连续三年负增长局面,进口增速反超出口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