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国及主要成就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一、古埃及(一)文明起源古埃及文明发源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二)起始时间约公元前 4000 年(三)主要成就:1.金字塔:(1)建造金字塔的用途:陵墓。
当时埃及的国王(被称为“法老”)在活着的时候动用人力、财力给自己修建陵墓,即金字塔。
(2)常考:现存 80 多座金字塔,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
胡夫是古埃及王国第四王朝的法老,据说当时胡夫用了 10 万人、花费了 30 年的时间建成。
胡夫金字塔高 146.5 米,由230 万块大石块堆叠而成。
在法国埃菲尔铁塔建成之前胡夫金字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人工建筑。
2.狮身人面像:(1)胡夫有一个儿子,名为哈夫拉,哈夫拉也修建了金字塔,其金字塔前有一狮身人面像。
据说面容以哈夫拉为原型,造型源于古埃及神话中的妖怪斯芬克斯。
在古埃及神话中,斯芬克斯是仁慈和高贵的象征,故狮身人面像也被称为斯芬克斯像。
(2)斯芬克斯之谜:希腊神话中也有斯芬克斯,它是个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的怪兽,其给路人出谜语:什么东西早上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此谜语为斯芬克斯之谜。
谜底:人,婴儿时期用四肢“爬”,中年时期两条腿走路,暮年需要用拐杖。
注意:斯芬克斯之谜常指代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考查过单选题。
3.太阳历:古埃及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太阳历属于历法的一种。
(1)历法:①主要确定一年和一月中的日数;②让一年当中的日数与一月当中的日数成整数。
“年”在天文学上称之为回归年,“月”在天文学上称之为朔望月。
回归年和朔望月包含的天数都不是整数,如现代推算的一回归年是365.24220……天,一朔望月是29.53059 天。
历法要使一年的日数和一月的日数成整数,因为整数才利于计时、劳动耕作,故此,人为约定了很多历法规则,其中一种就是太阳历。
(2)太阳历也被称为阳历。
规则:年的日数平均约等于回归年,而月数和月的日数人为规定。
例: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即是一种太阳历,一年当中的日数是 365 或 366 天,约等于一回归年,月数是人为规定的,有 12 个月,日数有 30、31 天,2 月份还有 29、28 天。
(3)当时埃及人已经把一年的日数确定为 365 天,一年分为三季,每季四个月,每月30 天,再加上 5 天在年尾为年终祭祀日。
二、古巴比伦(一)文明起源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内,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被人称为巴比伦文明。
(二)起始时间大致公元前 5000 年-公元前 4000 年,苏美尔人来此定居(三)主要成就1.《汉谟拉比法典》:(1)大约在公元前 18 世纪,古巴比伦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权益,创立了《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的原文刻在一个黑色的玄武岩石柱上,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2)重点: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
成文法典:由国家制定的、以规范性的文件形式表现出来的法典。
2.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发明(单选)。
原因:这种文字往往刻在砖石或泥板上,笔画呈楔形,故而得名。
3.60 进制:(1)古人在天文测量中经常需要等分角,如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等,60 是 100 以内除了 96 之外因数最多的数。
事实上,60 和 96 都有 12 个因数,60 的因数比较小(60 的因数:1、2、3、4、5、6、10、12、15、20、30、60),相比 96 的因数而言等分角也不太大,故 60 的等分角都可以实现。
若是 100 则不能实现三等分、六等分。
(2)60 进制在今天也有所应用,如计算时间和角度,1 小时等于 60 分,1 分等于 60秒;圆形均分为 360 度,一度等于 60 角分,一角分等于 60 角秒。
4.古巴比伦建空中花园:后来被毁,据说花园建在四层平台之上,有灌溉系统,园中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远看花园像悬浮在空中,非常美丽。
由于被毁,故其建造是未解之谜。
三、古印度(一)文明起源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和恒河形成的冲积平原(二)起始时间大致从公元前 2500 年开始(三)主要成就1.种姓制度解析:在古印度人的眼中,梵天是造物者,位于种姓制度中等级最高的婆罗门的人认为,从造物者的嘴中演化出婆罗门,从手中生出刹帝利,从腿中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这样使得职业高低有了区别。
(1)婆罗门:主要是一些僧侣、贵族,从事教育、祭祀,掌握神权;(2)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从事行政管理和军事;(3)吠舍:一般的平民,包括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主要从事商贸工作,以纳税的形式供养前两个等级;(4)首陀罗:从事最低贱的行业,如佣人。
2.数字(1)公元前 3 世纪前后,出现了数的记号(2)公元 5 世纪初,创造了 0 的概念和符号【解析】古印度最重要的成就是发明了数的记号(公元前 3 世纪前后);创造了 0 的概念和符号(公元 5 世纪初)。
后经阿拉伯人略作修改,传播至欧洲,逐渐演变成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考点:阿拉伯数字最早是古印度人创造的,由阿拉伯人将其传至世界各地。
3.佛教(1)起源时间:公元前 6 世纪-公元前 5 世纪(2)诞生地:迦毗罗卫国(3)创始人:释迦牟尼(4)教徒:释家弟子、沙门释子【解析】1.印度特别神秘,充满了宗教气息,处处有神庙,村村有神池,故佛教起源于印度。
2.起源时间:公元前 6 世纪-公元前 5 世纪;距今两千多年。
3.诞生地:迦毗罗卫国,当时是在印度境内,现在在尼泊尔境内。
4.创始人:(1)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摩尼是后人对他的一种尊称。
(2)据佛教的典籍记载,佛祖释迦牟尼一诞生就会说话,并向东南西北各走四步,每走一步,地上就会生出一朵莲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此时天上出现九条巨龙,吐出水来,为其沐浴净身。
无锡的灵山大佛景区展现了这一情景,即九龙灌浴。
5.佛教思想:(1)重视人的心灵和道德的进步、觉悟。
(2)能够发现生命以及宇宙的真相,超越生死痛苦,从而获得解脱。
(3)主张众生平等,与印度的种姓制度完全对立。
释迦牟尼曾将四个种姓比喻为四大河水,把佛门比喻为大海,即只要出家学佛就如同入大海,不再有本来的姓,大家都是平等的。
6.教徒:自称释家弟子、沙门释子。
印度有很多宗教,每个宗教都有出家教徒,印度把出家者统称为沙门,为了区别,佛教教徒加了“释子”二字。
7.世界三大宗教:(1)名称: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2)起源:佛教起源于印度;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
(3)信徒:基督教的信教人数最多。
8.在印度最流行印度教,而非佛教四、中国(一)文明起源中华文明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二)起始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前【解析】1.文明起源:中国文明称之为中华文明或华夏文明,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
2.起始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前。
在黄河流域开始了农耕作业,出现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因此后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
(三)古代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1.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1)指南针最早的指南仪器——战国时期:司南宋代时,指南针在航海业中发挥作用【解析】1.指南针: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期的司南(如图一)。
司南在静止时勺柄指向南方。
2.旱罗盘:之后慢慢发展出现比较精准,又便于携带的旱罗盘(如图二)。
3.宋代时指南针在航海业中发挥作用,水手们在海上靠指南针来确定方向。
4.指南针被称为“水手之友”。
(2)造纸术东汉蔡伦在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制成的纸被称为“蔡侯纸”【解析】1.发展: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古人将字刻在龟甲或者动物的骨上,故称为甲骨文。
后来人们将文字铸在青铜器上,故称为金文或钟鼎文。
再后来将文字写在竹片上,串成竹简,同时期也有人使用丝帛。
这些书写材料,有的很重,有的很贵,比如丝帛,不是一般人可以用得起。
我国最早开始养蚕,大约有 4-5 千年的历史,处理茧丝时,古人发现薄薄的絮片,絮片晒干之后可以写字,这就是纸的原始形态。
秦汉时期出现植物纤维纸,但是写起来不是很方便。
东汉时期蔡伦(如上图)在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作为材料改进造纸术,称为“蔡侯纸”。
2.命题: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错误),原因:改进造纸术,而非发明造纸术。
(3)印刷术隋朝,雕版印刷术;唐代雕版刻印的《金刚经》,世界最早印有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昇,活字印刷术(4)火药火药是中国炼丹家发明的;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南宋的时期发明了突火枪2.农业【解析】1.西汉:氾胜之著《氾胜之书》,总结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是关中地区的耕作经验。
《氾胜之书》是最早的农书,目前流传下来的是从《齐民要术》中留下的残片,原书已经失传。
2.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为了写此书贾思勰不仅阅读了大量文献,还亲自游历民间,向老农询问经验。
本书真实反映我国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水平,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3.元代:王祯著《王祯农书》,综合了黄河流域的旱田耕作和江南流域水田耕作两方面的生产经验。
此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相当于农业的总论;第二部分阐述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相当于是分论;第三部分最为宝贵,有农器的图谱,真实再现了当时农具的实物形象。
4.明代:徐光启著《农政全书》。
徐光启出生于地主家庭,后来考中进士,官居高位,其对农业技术很感兴趣,晚年辞官回家潜心编写《农政全书》。
此书偏重农业理论概括,是对古代农学系统的总结。
3.数学【解析】1.汉朝:(1)《周髀算经》:成书于公元前 1 世纪。
作者无法考证。
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数学著作,其中叙述了勾三股四弦五的规律,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也称勾股定理。
(2)《九章算术》:大约成书于公元前 1 世纪,由多人总结而成。
书中广泛涉及了分数、比例、面积计算法、开方以及方程中的正负数运算等,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初步形成。
2.魏晋:刘徽著《九章算术注》,不仅对《九章算术》中的一些理论注解,还提出以极限法,即“割圆术”计算圆周率。
割圆术: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多时,其周长就无限接近圆周长,通过求圆内接多边形的周长与直径之比可以得到越来越精确的圆周率。
刘徽通过“割圆术”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即 3.1416。
3.南北朝:祖冲之与儿子著《缀术》,但在宋朝失传。
祖冲之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即 3.1415926-3.1415927 之间。
4.地理与综合【解析】1.地理著作:(1)《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所著,是对古书《水经》做的注解,因为古书《水经》写得较为简单。
《水经注》中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的一千多道河流以及河流经过的城市、物产、风俗、历史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