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十年移动学习研究现状评述

近十年移动学习研究现状评述

近十年移动学习研究现状评述一、引言近几年,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Pad等)的普及,移动学习受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

对于移动学习,目前研究者有三种不同的认知取向:第一种,认为移动学习是远程学习的一种新形式;第二种,将移动学习看成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第三种,基于移动学习的移动性、情境性等特点将移动学习看作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技术与学习方式(叶成林等,2004)。

本研究认为,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网络和终端设备(智能手机、Pad、电子阅读器等)的支持下,学习者根据自身需求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得信息、资源或服务,它是远程学习的一种新形式,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变化,成人教育、企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学校教育等开始关注和研究移动学习,学校和移动设备生产商纷纷开始探索移动学习的实践形式(王佑镁等,2013),移动学习已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

如何理解移动学习?移动学习包含哪些关键要素、现状如何?它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是什么?为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本研究对近十年来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进行了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对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进行有效梳理,并提出未来几年移动学习在国内发展的趋势和建议,希望能够为移动学习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一)文献数据来源我国各类期刊上刊登的关于移动学习的论文很多,近几年来移动学习大有被基于智能手机或基于微信的学习所代替的趋势,为了使研究的数据完整、准确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本研究以国内最大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对“篇名为‘移动学习’”或者“篇名中含‘智能手机’并含‘学习’”或者“篇名中含‘微信’并含‘学习’”,时间跨度从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5日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出1,669篇论文。

为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通过人工方法删除重复发表的论文、通知、采访稿、相关度不大的论文等58篇,得到有效论文1,611篇。

(二)研究方法和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对近十年移动学习相关论文从发文数量、发文期刊、作者及作者单位、高被引、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关键词)六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梳理。

文献计量法是学科领域文献研究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以文献计量学的相关理论为前提,借助文献体系及数量特征,采用统计学和数学等计量方法来描述、分析、评价和预测某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黄维等,2010)。

利用书目共现系统软件BICOMB2.0对1,611篇移动学习相关论文从上述六个维度抽取文献题录信息,使用UCINET软件对移动学习研究领域的3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文中涉及的表用Word完成,图用Excel和UCINET完成。

三、研究过程和数据分析(一)从论文数量上看移动学习研究某领域期刊论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

通过检索发现,2006-2015年间国内共发表有关移动学习的期刊论文1,611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50篇,占论文总数的21.73%。

其逐年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期刊论文数量由2006年10篇上升到2015年的433篇,基本上呈直线上升趋势。

和期刊论文相比,核心期刊论文增长缓慢,并且在2011和2015年都稍有回落。

以上数据表明,移动学习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高质量的论文较少。

图1 期刊、核心期刊发表年份分布文献计量学的奠基人之一普赖斯提出:“科技文献增长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科刚刚诞生,论文数量少,增长不稳定,很难通过统计的方法求得相应的数学表达式;第二阶段:学科进入大发展时期,专业理论迅速发展,论文数量急剧增加,较严格地服从指数增长;第三阶段:学科理论日趋成熟,论文数量增长减缓,演变为线性增长,仅维持固定的文献增长量;第四阶段:随着理论的完备,学科文献日趋减少,曲线逐渐平行于横坐标,或出现不规则各类振荡”(转引自邱均平等,2009)。

据查证,我国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是从2000年开始的,结合图1可以看出,2006-2008年间论文数量增长缓慢,属于第一阶段;2009年后论文数量基本呈指数增长趋势,说明我国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已迈入蓬勃发展期,属于第二阶段。

(二)从发表论文的期刊看移动学习研究本研究中论文全部来自期刊,对相应的期刊来源做统计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近十年国内“移动学习”的研究状况。

1,611篇移动学习相关论文发表在512种期刊上,平均每种期刊发表论文3.15篇。

表1为发文量前11位的期刊,这11种期刊载文数量达474篇(占论文总量的29.42%),他们是发表论文较高的“核心期刊”。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中国教育信息化》是发文量最大的期刊,发文量在60篇以上,是论文发表的主战场。

排在前11位的期刊还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研究》,它们是CSSCI来源期刊,所载论文整体质量高,为国内移动学习研究者提供了较好的交流平台,在移动学习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

(三)从论文研究者和机构看移动学习研究1. 作者发文量及合作情况分析经统计,近十年关于移动学习的1,611篇论文,共涉及作者2,401位,第一作者1,609位。

十年内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2,047位,发表2篇论文的作者249位,发表3篇论文的作者69位,发表4篇论文的作者22位,发表5篇或5篇以上的作者14位,分别占作者总数的85.3%、10.4%、2.9%、0.9%和0.6%。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移动学习研究还没有形成核心群,业余研究作者人数远远大于持续研究作者人数。

表2显示,近十年发表论文数在5篇或5篇以上的作者共14人,排在第一位的是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的王敏娟,共发表10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2篇;首都师范大学的方海光,共发表论文8篇,其中第一作者7篇;北京师范大学的黄荣怀,共发表7篇,其中第一作者1篇。

他们发表的论文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被引次数也相对较高,为移动学习的研究做出了较多贡献。

同时,为了清晰反映这些高产作者之间的关系,利用UCINET (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绘制了作者间合作关系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其中线的粗细表示合作的紧密程度,从图中可看出,发文较多的作者如方海光、黄荣怀与李玉顺,王敏娟与王慧敏,王宇娇与林海云等,形成了有影响力的团队效应。

2.作者机构分析对作者所在机构进行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机构对移动学习研究的关注程度。

近十年的 1,611篇相关论文中,发文量排名在前11位的机构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到,发文较多的11家机构包括:2所综合类大学和9所师范类大学。

可见,我国移动学习研究者比较集中在高校;其次,在众多研究机构中北京师范大学以31篇的优势排在第一,说明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师(黄荣怀、李玉顺、余胜泉等)和学生对移动学习给予了更多关注,统计结果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国内各研究机构对移动学习的关注程度。

(四)从高被引论文看移动学习研究对一段时间内某学科研究领域文献的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和分析,可挖掘出该领域中具有较高学术参考价值、应用价值和影响力的文献,进而进一步揭示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层次(严贝妮等,2013)。

将近十年1,611篇论文按被引频次从高到低进行排列,选定被引频次超过100次的9篇文章作为本研究领域的高被引文献,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清晰地看到,9篇论文内容涉及移动学习的理论、活动设计、平台设计和发展趋势等,其中余胜泉、黄荣怀等撰写的有关移动学习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值得同行学习借鉴。

(五)论文主题分析对某研究领域学科主题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了解现有研究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中主题分类是重点也是难点,在设计主题分类时,参考黄荣怀等(2008)在《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一书中归纳的有关移动学习的概述、相关技术、应用模式、移动学习设计理论与方法、推动移动学习发展的技术和教育趋势等研究成果,将移动学习主题按内容划分为移动学习理论研究、移动学习相关技术研究、移动学习设计研究、移动学习应用模式研究、移动学习调查和反思研究、国外移动学习研究等六个一级标题和若干个二级标题,通过对论文的阅读和判定,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论文主题分布[一级标题\&二级标题\&期刊文章数量\&期刊合计\&理论研究\&理论基础、定义、特点等\&57\&136\&发展现状、发展趋势\&79\&移动学习的相关技术研究\&移动终端技术\&30\&139\&无线通信技术\&17\&学习资源开发技术\&16\&基于WAP、C/S、 3G、J2ME等技术\&76\&移动学习设计研究\&场景设计\&27\&675\&活动设计\&210\&技术环境设计(平台)\&280\&支持服务设计(资源)\&158\&移动学习应用模式\&学校教育\&386\&528\&非学校教育\&142\&调查和反思研究\&研究调查\&76\&127\&研究反思\&51\&国外文献研究\&6\&6\&合计\&1611\&1611\&]期刊论文一级研究主题整体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其中移动学习设计研究这一主题所占比例最大,随后是移动学习应用模式研究,其他主题研究比较均分。

针对每个主题分析如下:1. 移动学习设计研究移动学习设计研究是第一大研究主题,共675篇论文,占论文总数的41.9%。

移动学习设计是移动学习的核心,只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才可能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它的四个二级主题分别是移动学习场景设计、活动设计、技术环境设计(平台)、支持服务设计(资源),其分布情况如图5所示。

移动学习场景设计指移动学习环境的设计,该类研究占移动学习设计研究的4%。

移动学习场景有可移动的特点,因此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物理环境,它不仅包含实体的物理环境,还包括支持移动学习的技术、资源、平台、教学策略、学习设计、学习氛围等非实体环境,学者黄建军等(2013)提出移动学习应用环境整体构建框架模型,并对相关的主要技术做了深层次阐述;李亚男等(2013)从知识可视化的视角,对构建“轻课堂”移动学习环境进行了分析。

移动学习活动设计指对移动学习教与学的方法与策略的设计,该类研究占移动学习设计研究的31.11%,它是移动学习能否有效发生的关键要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