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生活实践抒发真情实感
摘要: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增强语文实践,培养创
新精神,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生活,在这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
里去感受、去发现、去积累。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实践;真情实感;创新精神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注重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新课标将写作与生活紧紧联系起来,让学生走进社会,走向自然,深入生活,去触摸一草一木的自然情感,去感受一山一水的博大情怀,促使他们参与生活,体验人生,突出了作文内容生活化的价值取向。
作文教学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真情实感的抒发,张扬写作个性。
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了探索:
一、让学生体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
”作者在作文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在写作时总是无从下手,文思枯竭,常常连写一篇普通的作文都很吃力。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米”之于作文写作来说就是素材,缺少素材,纵有再精妙的构思和技巧也是枉然,由此可见素材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写作源于生活,好的作品也来源于生活,素材就在生活中。
要让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注重社会热点,注意观察
和积累。
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的人情世故、琐碎小事,都是能够拿来用的好材料。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观察生活是积累素材的必经之路。
当下,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视角。
每个同学接触的人、观察到的事不同,心中的情感也是千差万别,只要留心,身边事事皆可入文。
作文要向生活敞开怀抱,新课标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还要指导学生细心地观察、感受、体验,用心灵的触角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如让他们注重家人的个性特征、公交车上的言语交流、生日会上的感人情节、寒暑假的难忘旅游、画展上的艺术震撼等,从人的特点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自然和艺术中的审美,生活让学生的体验丰富,让写作的素材丰盈。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积累写作素材,捕捉自己觉得有趣、有意义的生活琐事、生活细节,通过对素材的收集整理,学生会形成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从而保证他们有兴趣地参与写作。
此外,教师还要融入学生的生活,要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表。
作者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多以当下的社会热点展开,大胆肯定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把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纪录下来,在作文课中加以合理的使用。
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有自己的偶像,时下火热的选秀节目更是让很多学生萌发了明星梦,作者融入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谈论“选秀”话题,并抓住时机设计了一
堂《我看选秀》的作文课,学生们个个畅所欲言,激情挥洒,顺利地完成了写作,有很多学生的见解深刻且耐人寻味,把自己内心的声音真实地表露出来。
类似的写作训练,不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在一定水准上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同时,在体悟生活的时候,纪录生活,慢慢累积,感悟纪录的东西多了,写作时就有话可说,很多生活中的精彩就能在作文中表现。
只有让学生主动地体验生活,自觉地表现生活,才会让写作更有意义。
二、抒发真情实感,张扬写作个性
真情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血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心话,抒真情感。
真情来自生活,每个人在生活中接触的人和事不同,情感自然各有差异,我们要引导学生体悟生活中的情感,感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真情,把最能触动自己内心的情感诉诸笔端,让内心的声音自然流露。
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一样,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因人而异的,只有抒发真情的文章才能体现出学生独特的个性。
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要聆听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让学生把心里的所想所感真诚地表达出来,充分地体现自我,彰显独特的个人魅力,在写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认知和超越。
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作者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组织写作训练,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用心体悟,再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寻找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挥洒宣泄。
学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个课,作者趁热打铁,让学生结合课文想想自己的父母,把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疼爱体现出来,抒发一下自己对父母的情感。
题材
触及学生内心深处,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写作兴趣,很多学生再现了生活中的感人细节,有生病时父母的细心呵护,有考试失利时父母的鼓舞,有下雨天父母在校门口的等待等,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情真意切,读来发人深思,让作者也不禁为之动情。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增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要重观察,重思考,重情感。
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
引导学生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要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由此看来,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更人性化、个性化的要求,张扬个性的培养已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共识。
写作要呼唤个性,培养个性,展示个性。
在作文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文如其人,心口如一”。
有的同学怕写作文,即使心中有材料,还是觉得无话可说,就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写作框框和评定标准让学生畏首畏尾,失去了自我,迷失了个性。
心里想写自己的东西,又怕老师不喜欢,还怕有些违背常规的想法写出来不得高分。
于是,挖空心思去编造一些“感人”“离奇”的情节,养成了人云亦云、无病呻吟的怪毛病,造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作文现状。
所以,作者要求学生说心里话,抒发真情实感,打破对作文边边框框的限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充分张扬独特的个性。
总来说之,初中的作文教学活动,要想有源源持续的活水注入,就必须从源头抓起,而这个源头就是生活。
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增强语文实践,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生活,在这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里去感受、去发现、去积累。
写作时他们内心
的激情将会奔涌而出,作文将会轻松、愉快。
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能适合新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课程改革要求,顺应时代发展,让初中作文教学在探索中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