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的悲剧

大学生的悲剧

大学生的悲剧
投毒案让人恐怖在哪
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不治身亡疑遭室友投毒
4月16日下午3点多,复旦大学的官方微博头像由原来的红色黯淡成黑白,这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在第一时间以这样的方式痛悼她优秀学子的离去——当天下午3点23分,复旦大学投毒案受害人黄洋终因多脏器衰竭,离开人世。

【详细】
复旦投毒案令人恐怖的不是毒药而是人心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发生后,有学化学的网友惊惧,有那么多可以置人于死地的有毒化合物伸手可触,岂不是处处充满危机?其实,最令人恐怖的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心。

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事件,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事件,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

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

复旦大学医学院一位教授得知这一事件后,在校园某一实验室的橱窗内,愤而写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追问究竟是什么造就了犯罪嫌疑人对他人生命的漠视。

而这何尝不是社会的一个普遍追问?当我们痛恨于这些残酷的行为、震惊于这些扭曲的心灵时,我们是否也想过,在他们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过
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是否像重视他们学习成绩、关注考上什么名校那样,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做他们心灵的“牧羊人”?【详细】
不能让“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早在2010年,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就在第四届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批评学生中的功利化倾向,他说,“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对整个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

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联系杨校长的话来审视这起案件,令人唏嘘不已。

一名医学研究生涉嫌投毒,这不正是“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吗?【详细】反思同室操戈,别忘了教育这味解药
悲剧已经形成,再多的惋惜、留恋,或许都只是暂时的安慰。

我们也坚信,有法律作后盾,惨下毒手的林某也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而痛定思痛,当下我们最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乃是从这起悲剧中去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它为什么让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学生丧失了人性?
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当下的教育模式。

应试教育体制下,我国的初级教育,已经异化成了“教育竞技场”。

打败对手的教育理念,已经让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接受不到基础教育应该包含的人性之爱,其直接后果便是我们培养了一大批能力超常却没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一直片面强调学生该如何成才,却往往将心理教育置于教育链条的末端。

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例已高达10%,而在这样的现实中,不管是我们的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心理问题都没有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

【详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