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中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则此时又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

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

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一方面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

所以,此法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

除极少有毒药物外,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

对于衰老稚弱者、病药格拒、药入即吐者尤宜。

操作方法1.方药的选择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方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为研末用作穴位贴敷来治疗相应疾病。

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多有以下特点:(1)应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

现在常用的这类药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蒜、肉桂、细辛、白芷、皂角、穿山甲。

(2)多选气味俱厚之品,有时甚至选用力猛有毒的药物。

如生南星、生半夏、川乌、草乌、巴豆、班蟊、附子、大戟等。

(3)补法可用血肉有情之品。

如羊肉、动物内脏、鳖甲。

(4)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醋调贴敷药,而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起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虽用缓药,可激其性;水调贴敷药,药,专取药物性能;油调贴敷药,可润肤生肌。

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2.穴位的选择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是一致的,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选取贴敷的穴位,并力求少而精。

此外,还应结合以下选穴特点:(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

(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3.贴敷方法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使药物能敷贴稳妥。

贴药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乙醇棉球擦净,然后敷药。

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先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或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用。

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

目前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

如需换药,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

一般情况下,刺激性小的药物,每隔1~3天换药1次,不需溶剂调和的药物,还可适当延长至5~7天换药1次;刺激性大的药物,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正常后再敷药。

对于寒性病证,可在敷药后,在药上热敷或艾灸。

适应范围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

治疗病症主要有: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胸痹、不寐、胃脘痛、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胁痛、头痛、眩晕、口眼斜、消渴、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乳痈、乳核、疮疡肿毒、喉痹、牙痛、口疮、疟疾、关节肿痛、跌打损伤、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

此外,还可用于防病保健。

注意事项(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

(2)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肤疾宁膏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4)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6)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

(7)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耳穴埋豆耳穴埋豆是采用物品(如王不留、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适应症:1、各种痛性疾病,外伤性疾病、手术后疼痛、神经性疼痛,各类晚期癌肿所致的疼痛。

2、各种炎性疾病 3、功能紊乱性疾病。

4、过敏性与变态反应性疾病。

5、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6、传染性疾病。

7、其它:耳穴埋豆尚有催产、催乳功能,也可治疗食物中毒,输液反应,还可预防输血反应。

二、禁忌症: 1、严重心脏病患者不宜用,更不宜采用强刺激。

2、严重器质性疾病及伴有高度贫血者。

3、外耳患有显著的炎症,如湿疹、溃疡、冻疮破溃等情况。

4、妇女怀孕期间,月经期。

三、评估 1、核对医嘱。

了解患者既往史、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及耳部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怀有身孕。

3、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及对疾病的信心。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四、目标遵医嘱协助治疗,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王不留豆,75%酒精,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盆。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2、核对医嘱,探查耳穴,方法有以下三种:●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寻找到充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处。

即是该穴。

●按压法:一手持住患者耳轮后上方,暴露疾病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另一手用探棒(或毫针柄、火柴梗等)轻巧缓慢、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压痛点,压痛最明显处即为治疗点。

●电测定法:应用耳穴探测仪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穴位) 3、核对穴位后,75%酒精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左手固定耳廓,右手取贴有籽的小放块,对准阳性点贴敷好,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反复按压,进行压迫刺激,每次1—2分钟,每日按2—3次,以加强疗效。

夏季可留置1—3天,冬季留置7—10天,两耳交替使用。

5、操作完毕,安排患者舒适体位,整理床位,埋豆者指导按压方法。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

七、注意事项: 1、胶布不能潮湿,不能污染,如胶布过敏可先压肾上腺穴或服扑尔敏。

2、夏季不能贴敷时间太久,冬季耳有冻疮或其它疾病时,也不能时间太久。

理疗操作常规1. 腰椎牵引床用骨盆牵引带在牵引床上牵引 牵引重量为25~35kg 开始 逐步增加。

视患者情况而定 但不能高于体重50% 可选择连续或间断牵引 20~40分钟 1~2次/日2. 颈椎牵引加热疗机用颌枕吊带坐位牵引 头稍前屈15~20度 脊髓型患者宜采用垂直位牵引 牵引力一般首次8 10kg,酌情增减 可选择连续或间断牵引 牵引时间20~30分钟。

1~2次/日3. TDP 打开电源后预热5分钟 暴露治疗部位 将TDP辐射器固定于治疗部位上方或侧方 距离皮肤30~40cm,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 治疗时间20~30min。

4. 超短波治疗仪①电极的放置有对置法、并置法和单极法。

对置法时电极应与体表皮肤保持平行 电极与皮肤的间隙视治疗部位深度而定 并置法时两电极的最近距离应大于两电极与体表间隙之和 单极法用于五官及表浅部位②剂量包括治疗功率和时间。

常用1~2档 分为无热量、微热量、温热量 由五项指标而定 调整电极管阳极电压、机器毫安表读数、氖灯管的亮度、调整电极与体表距离、患者治疗部位的主观温热感觉。

治疗时间15~20 min。

③严格掌握其适应症与禁忌症5. 电脑中频治疗仪①接通电源 打开机器输出开关 机器自动复位 开始治疗。

②根据病情选择电极固定在相应治疗部位 按“↑↓”键选择治疗处方后 按“启动键”调节输出强度 电流强度以数字显示。

③ 20分钟后自动切断电源 取下电极 检查治疗部位皮肤。

④电流不可穿过脑、心、孕妇下腹部及体内含有金属物的局部。

⑤电极放置的原则是两组电流一定要在病灶处交叉 同组电极不得相互接触。

6. 嗵络宝治疗仪①接通电源 打开机器输出开关。

②根据医嘱选择适当药散放于治疗包内 将其固定于治疗部位③按下“启动键”开始治疗 调节适当温度治疗30分钟④切断电源 取下治疗药包 检查治疗部位皮肤。

7. 超声波治疗仪①接通电源 打开机器输出开关②患者取适当体位 治疗部位涂以适当接触剂 将声头置于治疗部位或浸入水中后 根据病情选择连续或脉冲输出 调输出至所需治疗强度 调好定时装置。

③采用移动法 声头移动以3-6厘米/秒为宜 治疗中应询问患者的感觉 以声头作用处有温热感、酸胀感为宜。

固定法时 如治疗局部过热或疼痛 应移动声头或降低强度以免烫伤。

④治疗时间 以医嘱而定⑤治疗结束 关闭电源 将声头移开 用75%酒精檫试消毒。

8. 中药熏蒸治疗床①接通电源 打开机器输出开关②等到机器预热后 将患者治疗部位暴露于熏蒸床输出处 温度调至35-45度为宜 患者耐受为度 皮肤感觉障碍者慎重。

③治疗30分钟后 关闭电源 检查治疗部位皮肤。

了解毫针毫针构造:针灸针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规格有Φ0.14-0.50×15-75m m等上百种。

以粗细28-30号,1-3寸长的最为常用。

毫针的检查:针体必须光滑锋利,针体挺直,易于进针,手感好,针尖具有“尖中带圆,圆而不钝”的特点,必须达到刺棉花拔出不带纤维,挑木板不起毛勾的境地,施针痛感才小。

针柄针体连接牢固,否则容易断针。

毫针的保养:防止针尖受损,针身生锈、弯曲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诊疗技术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11-08-24 责任编辑:摇篮编辑我要评论我要提问进入育儿论坛【导读】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症状。

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后者又称高胆红素血症。

本病发生多少与种族、地区、胎龄、喂养方式有关。

如东方人高于西方人,早产儿多于足月儿,母乳喂养儿多于人工喂养儿。

中医称为“胎黄”、“胎疸”,是指以皮肤黄、目黄、小便黄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病因病机病因为感受湿热之邪,或寒湿阻滞,或瘀积发黄。

孕母受湿热传于胎儿;或小儿产时、生后感受湿热邪毒。

湿热之邪未能输化,郁结于里,熏蒸肝胆,以致胆汁外泄,而致皮肤面目发黄;因黄色鲜明,常伴热象,故属阳黄之候。

若由于小儿体禀脾阳虚弱,复由孕母内蕴之湿所传;或生后为湿邪所侵,脾阳受困;亦可因寒湿阻滞,气机不畅,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致发黄,因黄色晦暗,精神疲乏,故属阴黄之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