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重要句子的作用要求1.能理解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2.能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
3.能从语言、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初步赏析语句的妙处。
4.能把握住语句的句式、修辞等特点,仿写句子。
5.能从文中甄选出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
6.能揣摩出语句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题型1.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2.联系全文分析文中句子的表达作用;3.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或妙处;4.仿写画线句子;5.从文中找出中心句、过渡句、总领句、总结句等,并分析其作用。
方法:1.从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只要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具体地说就是: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所领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4.从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表达有特色的句子。
经典一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
】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没有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
但是,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
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
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
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
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
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1.请从修辞或用词的角度赏析以下两个小短句。
(1)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拟人手法:化了妆、飘然莅临等词可以看出用了拟人手法,将冬雨比作一位仙女,给人间带来自然和平静,显得如此灵动高雅。
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
拟人手法:造访、吝啬两词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雨绵绵如丝、淅淅沥沥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刘湛秋认为下冬雨是“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你怎么理解?冬雨给冬天的人和物带来湿润和生机,当冬雨化成雪花之后,又给来年带来丰收的希望。
经典二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说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文中景物描写十分优美,结合上下文仔细品味下面这句话,并说说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句景物描写,勾画出一幅典型的田园风景图,清新而明丽。
这些风景是从母亲的眼里“望”出来的,意味深长。
这是她改变主意的部分原因:她听从了孙儿的选择,因为“小路有意思”。
经典三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了。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1.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母亲给我们以生命,儿子是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
与父亲抬担子王清铭很小的时候,家里生活十分艰难,我们几个半大的孩子经常被当作“全劳力”使用。
印象最深的是我与父亲抬担子。
我个儿矮,走在前,父亲个儿高,在后。
担子的绳子离父亲的肩膀很近。
我从小就肯吃苦耐劳,担子可能不很重,但因为我太小,几次下来,嫩小的肩被粗糙的扁担压出一块血红,血珠子快要淤出来。
扁担好像钢板一样硌得辣疼,我只好佝偻着,用上背部来支撑感觉越来越沉的重量。
父亲看到了,伸手将担子的绳索又往他那边一捋,我的脚步轻而快,而劳累一天的父亲却蹒跚起来。
我对父亲说,我能行。
父亲说:“小孩子的肩嫩,压得太重,长大骨头会变弯的。
”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父亲在我眼中变矮了,读书放假时给家里帮忙,我个儿高,走在后,父亲个儿矮,在前。
十多年过去了,生活的重担早压得父亲有些佝偻,父亲像我小时候一样用上背部来支撑担子的重量。
看着父亲吃力的样子,我的心有点酸,但强忍着不让眼泪盈出眼眶。
父亲一生最见不得眼泪。
阳光下父亲的背影不再是挺直着的,而是“缩”成一团。
【上坡时我装成漫不经心地用手往我这边捋担绳,将担子的重量尽量往自己的肩上压。
】这回父亲没有发觉,脚步迈得更稳健了。
我对父亲说,你太累了,歇会儿。
这回轮到父亲用手背揩拭额头沁出的汗说:“我能行。
”说着他脸上的皱纹拉直了,露出一个表情平板的笑容。
到达目的地后,父亲才发现担子后移了许多。
他上下打量我一会儿,只轻轻地说一句,阿铭懂事了。
那一天夜里,我的肩膀肿得老高,血淤成青色,疼得睡不着觉,但我不叫痛,因为我真的懂事了。
工作以后回家的次数少了,父子相对,没有什么话可讲,我极少谈自己的境况,怕给他再增加心头的负担,父亲除了劳动还是劳动,也没有太多的闲话。
好几年过去了,父亲的背越发佝偻。
上星期回家帮父亲打煤饼,天不热,但他很快就大汗淋漓,脱掉外衣,父亲的背再一次呈现于我的跟前。
这是怎样的一个背影啊,肩上的骨骼垂成两个弧形,背部佝偻成一个前倾后拱的弧形,而腰部又有点前拱后倾。
背部的肌肉有点松弛,原来我以为皱纹只长在人的脸上,现在才明白,老了的人,背部甚至躯体各部都会长起皱褶。
我们两人一起将袋装的煤抬到埕场,父亲在前,我在后,父子体高相差十多公分,担子的重量倾向父亲那边。
这一次我不再掩饰,用手直接将担绳捋到我这边。
父亲看在眼里,还是那句话,我能行。
但他不再推让了,毕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
父亲稳健地走着,我心头忽然涌起许多回忆,但很快就收住思想野马的缰绳。
现实的生活是实在的,就如这脚下的路,根本就无须抒情。
我跟着父亲稳健地走着……第二段画线处,“我”为什么要“装成漫不经心”?父亲虽日渐衰老,却为了不让“我”担心他的身体及生活,不影响“我”的学业,年迈不言累,以此来宽慰儿子。
寒冷的味道黄明山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台历上的冬天正一步步深入,而我的身体却迟钝了对季节的反应。
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回忆中的寒冷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江汉平原的冬天,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在冰上行走。
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
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
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那时候难得看上一场电影,而且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露天电影。
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电影,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
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
跑了一路,身上发热。
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
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
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
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
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
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这点寒冷算什么?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
现在却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
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
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
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
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
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
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
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不仅仅是孩子们。
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
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我不知道这样会有什么好结果。
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1.第三段中“异乎寻常的味道”体现在哪两个方面?体现在寒冷带来肉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振奋坚强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