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农牧发〔2016〕号签发人:王恩茂
陇西县农牧局
关于报送精准扶贫工作业绩考核自评
工作总结的报告
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现随文呈报《陇西县农牧局精准扶贫工作业绩考核自评报告》,请审阅。
附件:农牧局精准扶贫工作业绩考核评分表
陇西县农牧局
2016年1月19日
精准扶贫工作业绩考核自评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县农牧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和总体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1236”扶贫攻坚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行动会议精神和市、县有关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帮扶力度,狠抓工作落实,以联系村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目标,在行动部署上求严、氛围营造上求浓、工作推进上求快、机制创建上求新、帮扶效果上求实,确保推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供坚强保障
2015年,县农牧局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集中抓、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力抓的工作机制和“统一领导,专人负责,集中帮扶,全员参与”的工作原则。
制定了《陇西县农牧局2015年精准扶贫产业富民实施方案》。
成立农牧局精准扶贫领导小组,精准扶贫办公室,确定专人主抓全县富民产业区域规划、动态监测和数据统计,为富民产业助推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并在全局开展了助农(企业)增收“十百千万”技术保障工程,选调300多名中高级技术人员深入企业、合作社、贫困村谋划产业、推广技术,指导生产。
全县新培育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46个,培育科技示范户1000户,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10万亩,切实解决群众生产问题300多个。
同时,积极鼓励乡镇、贫困村、贫困户组建合作社,抱团发
- 1 -
展。
目前,全县已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总计1042家,组建晟农、盛都、向阳、碧水源等联合社4家。
其中今年新增合作社266家,带动非成员农户59481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60.3%。
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局务会议,每半月召开一次区域站和各股室工作汇报会,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协调解决。
通过层层落实领导责任、技术责任,明确任务目标,找准方式途径,确保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强化宣传培训,营造浓厚氛围
农牧局始终坚持活动向前推进一步,思想理论武装就跟进一层、深化一步。
不断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并将其作为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南。
通过领导集中导学、干部自学、网络(报刊)研学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干部对各级会议精神和精准扶贫工作重大意义有了更深刻地领会,达到了准确把握精准扶贫工作重点,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目的,为完成好双联助推精准扶贫工作各项任务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向有能力的“农字号”企业和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贫困户广泛宣传精准扶贫的目的意义、政策措施,着力调动帮扶机构诚信贷款的自觉性和自我发展型贫困户靠金融支持谋发展促增收的积极性,为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培育富民产业,强化措施落实
农牧局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贫困村脱贫致富的主要抓手,把结构调整作为产业提升的助推器。
按照“提升中药材、主推草食畜、壮大马铃薯、发展菌菜果”的工作要求,通过大力培育富民产业,优化种养结构,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持续增收。
今年,全- 2 -
县农牧业增加值达到19.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中药材、草食畜、马铃薯、旱作玉米及菌菜产业分别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1509元、1980元、271元、353元和659元,五大富民产业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09%。
一是建基地。
坚持把标准化基地建设作为助农增收的驱动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联合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部门+合作社+基地+农户”、“部门+科技示范户” 、“部门+农户”等多种增收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富民产业。
中药材产业上,把优质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作为提质增效的重点。
鼓励扶持千金药业等7家企业带动柯寨、双泉、碧岩、德兴、权家湾等乡镇4000多户农户建立中药材标准化基地7000多亩,带动623户贫困户增收。
同时,在南山区乡镇建立优质种苗繁育示范基地100亩,在渭河沿川区乡镇建立优质种子选育示范基地200亩,在北山区乡镇建立地膜露头栽培示范基地1200亩,鼓励扶持合作社发展中药材有机种植基地2000亩,通过示范带动,全面提升我县道地药材品质。
草食畜牧业上,在打造肉羊、生猪全产业链发展的同时,重点鼓励扶持百绿草业、鑫渊盛草业、陇穗草业等企业和农户签订合同,种植中原单32号饲用玉米9000多亩,带动全县草产业的发展。
今年,全县新增紫花苜蓿1万多亩,加工转化玉米秸秆30万吨,农民在玉米秸秆转化中收益达到1亿元以上。
马铃薯产业上,把马铃薯良种繁育作为增产的关键。
鼓励扶持裕新公司等3家马铃薯原原种生产企业在通安、云田、宏伟、福星、德兴、柯寨等乡镇带动3万多户农户建立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3000多亩,鼓励扶持正昌合作社、高云合作社在通安、云田、宏伟、福星、德兴、柯寨、巩昌等乡镇带动9000多户农户建立马铃薯一级种薯扩繁基地3万亩、
- 3 -
二级种薯扩繁1.7万亩。
虽然今年遇到罕见的秋冬连旱,但由于良种良法的科学运用,减产并未减收。
菌菜产业上,把食用菌种植作为新的收入增长点。
按照“政府统筹、乡镇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工作思路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依托甘肃祥瑞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优势,按照“五统一”(统一基地规划、统一管理模式、统一菌棒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销售)和“四保障”(保障菌棒供应、保障菌棒质量、保障菌棒产值、保障产品回收)的经营方式,在云田、菜子、德兴等乡镇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初具规模。
同时,今年新建日光温室174座,改造提升118座,新建塑料大棚400多座,菌菜产业在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合作社创建中,今年在贫困村建立合作社297个,在今年脱贫的63个贫困村做到了合作社全覆盖。
二是创品牌。
把农业品牌建设作为推进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目前,全县认证“三品一标”43个,涉及马铃薯、中药材、蔬菜等8个品种,认证面积54.3万亩。
其中无公害产地29个、14万亩,产品6个、35.7万吨;绿色食品12个、27.8万亩、40.5万吨;地理标志产品2个,14.5万亩。
品牌带动产业发展的后劲逐步提升,今年新开发出的“药膳羊”、“生态羊”系列品牌实现产值达到1200多万元。
三是建平台。
把建设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作为落实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第一件大事。
针对富民产业信息采集审核量大面广的实际,从局属有关单位抽调工作人员12名,对各乡镇数据采集录入工作进行指导审核,先后两次就填报要求和注意事项对各乡镇业务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并于11月5至6日深入到- 4 -
各乡镇及部分村社就大数据信息审核中发现的种植业面积与实际耕地面积不符、只有作物而没有收入、只有出栏没有收入等几类突出问题进行了再指导再培训,确保采集信息经得起问、经得起看、经得起查。
目前,已审核全县26112户贫困户富民产业户级采集表24753份,为省、市县精准掌握各项政策落实情况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和决策依据。
四、严格工作要求,开展自我评价
按照县上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开展自评,从会议安排部署、材料数据报送情况、任务指标完成情况、宣传报道情况等5个大项、16个小项等方面进行了仔细认真的排查,并对工作进行了自评。
经过认真自评,我局精准扶贫工作业绩为满分100分(自评具体情况详见附件)。
五、认真总结经验,明确工作方向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
按照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将按照省、市、县委的最新要求,在思想上再统一,在理解上再加深,在认识再上提高,不断深刻领会开展行动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开展行动的正确方向。
进一步明确任务,创新机制,切实增强抓好双联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规范性,全力抓好行动任务的贯彻落实。
二是加大产业富民培育力度。
县农牧局将按照贫困村实际,结合帮扶规划,积极谋划2016年富民产业培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加大工作力度,特别是在中药材、马铃薯、菌菜和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上下功夫,着力培育和发展壮大贫困村特色产业,切实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健全工作机制。
结合村情实际,进一步细化完善、补充
- 5 -
规范贫困村规划和联系户脱贫致富计划,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确定发展目标,通过有步骤、分阶段的实施,最终实现全面小康。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