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数学情境教学方面作如下探讨: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去的“复习导入”、“直接导入”等新课导入方法大多被“创设情景”导入法所代替,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
《搭配中的学问》这节课中,教师依据本课的内容和要求,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巧妙地创设情境:课前--握手游戏,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地去握,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从而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课中—搭配衣服、搭配早餐,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测老师的穿法,帮老师搭配上装和下装。
再利用所学的知识,创设“世博中心—台湾馆—中国馆”的路线的选择等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直观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
生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快速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导入新课: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选了一份精美的礼物装入长方体盒子里。
为了使礼物更加美观,他打算亲手包装盒子。
他想裁剪大小适宜的包装纸,他至少要裁多大呢?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
这节课我对例1进行优化组合,真正使数学焕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一情境的设计意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使人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
这种新颖的导入新课方式,成功地把学生引入了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问题情境,学生不由自主地开始探究如何解决长方体的表面积,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所以我们在教学几何部分的知识时,单靠老师用心讲,学生认真听,努力想,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几何部分的知识时,尝
试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学生体验了新知生成的过程,弄清楚了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对新知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掌握知识就比较牢固,运用知识也就比较灵活,教学效果非常好。
其次,创设动手操作情境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新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创设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出三名同学动手实验,其余同学观察圆锥装满沙倒几次能装满圆柱,并记录实验结果,然后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这时候,各小组得出的结果不同,有的小组圆锥装满沙子3次能装满圆柱,有的小组圆锥装满沙子5次能装满圆柱,有的小组圆锥装满沙子1次装满圆柱还有剩余,所以大家得出的实验结论也不同。
圆柱的体积到底是圆锥体积的几倍?疑窦丛生。
这时,我引导学生在结论相同的小组间找共同点。
学生很快发现:当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的时候,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出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他们弄清楚了这个公式的生成过程,这样不用死记硬背,掌握得非常牢固,而且应用起来非常灵活。
这节课学生学习情趣高涨,都积极地参与实验,最后运用探究出来的公式解决问题时,学生都能灵活应用,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创设大胆猜想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
让学生既认识了自身,又大胆而自然地提出猜想。
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一上课就创设了“自动喷水头浇灌农田得出一个半径是5米的圆”这一情境,我让学生估一估圆的面积与半径有什么关系?学生无法直接估计圆的面积,老师把喷水头喷水所形成的图形制作在了一张方格纸上,大家看图估一估:半径是5米的圆的面积是多少?学生这时候积极思维,讨论交流,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没想到学生竟然想出了好几种估算圆的面积的方法。
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借助方格图中圆的外切正方形、内接正方形和圆三者的关系,估计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同学们发现圆的面积大于2 ,而小于4 。
这时候,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胆猜想,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可能会存在怎样的关系,有的学生大胆猜想,圆的面积可能是的3倍左右。
通过逐步抽象概括,从而估出圆面积的大致范围,形成一个大胆而又合理的猜想。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大胆猜想,勇于创新的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断努力。
五、在知识应用上,创设实践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
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
在知识的应用上,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
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教学“几何小实践”后,我安排了搭、找、画、折的活动,其中通过用橡皮泥球和小棒来搭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及共同点,不同点;通过找生活中的正文体和正方体,进一步感知数学就在我们周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用三角尺,直尺画三角形,可长方形、正方形,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更好地进行区分;通过用纸折长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六、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
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气氛,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人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
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保障,所以平时教学时,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
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课上,也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合作,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学生更能将郁积于胸的感情抒发出来。
总之,情境教学设计策略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在长期地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以此不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全面、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