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化应用型本科内涵意识,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水平

深化应用型本科内涵意识,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水平

深化应用型本科内涵意识,提升体育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水平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经历了一段持续迅猛的发展时期,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群众对于接受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大提高。

基于这一形势,原来的地方院校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进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指引下,不断升级重组。

这些院校把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建校的根本立足点,为地方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级人才,为当地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高校建设,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建设速度得到空前提高的同时,教育质量——这一对于高等教育更为核心的问题却日益受到社会的关切和质疑。

从教育部对地方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估结果来看。

虽然,地方院校在办学的质量和水平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诸如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模式等问题上还存在着重视不够、思路不清的问题。

因此,对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研究,明确人才培养内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地方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分为以学术性为主的研究型人才、以转化、实践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和以技能性为主的实用型人才三种类型。

学术研究型人才是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了知识而寻求知识,在其所属的学科专业领域内追求精、深、专的知识背景,并能做出批判性思考;应用型人才则不一定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是需要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注重知识,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用型人才则主要是指技能型人才,更注重实际操作,简单而言就是指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

2、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本科院校。

主要是指在20世纪 90 年代末,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国家通过整合、共建将一批办学条件较好的地方性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

升格形式多采用独立升格或几所专科学校合并升格。

升格后院校多采取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习惯上称这种升格院校为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和老牌院校错位竞争,开拓发展的空间,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习惯上称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应用型本科的内涵目前,推行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校主体主要有地方院校、独立学院、民办本科三大类:因此,当前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弄清应用型本科与其他本科教育,特别是与传统本科和高职高专的区别与联系。

在这一问题上,只有极少数学者认为,应把应用型本科划入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

绝大多数的意见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连接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纽带。

当前,学者们普遍赞同的一种观点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产生有着独特的背景和特定的内涵,它既不同于传统本科教育,更不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放大与扩展。

目前学界的主要看法有以下几点:1、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在遵循本科层次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强调实践,突出应用。

既不能因从事本科教育,而全盘照搬传统本科的办学模式;也不能因强调了实践和应用,而忽视了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应该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2、在监控体系方面,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接受《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指导,而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接受的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指导;在学位授予方面,应用型本科教育可以授予学士学位,而职业技术教育一般不授予学位;在终身教育方面,接受过本科教育的学生有着更强的继续学习的素质和能力。

在教学实施的要求上,应用型本科教育比职业技术教育的难度更高、更大。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 5 大要素组成,即“办学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和评价体系”。

其中,办学定位是基础,培养目标是导向,课程体系是核心,教学实施是关键,评价体系是保障。

这 5 部分相互制约,彼此依存。

本文将从上述 5 个方面,对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进行阐述。

1、办学定位:立足地方,着眼行业国际范围内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潮,一般是在本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实现的基础上兴起的。

立足地方、着眼行业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办学定位的主要特色。

德国在上世纪中叶创办的应用科技大学,就在立足于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强调办学定位与行业需求相契合,从而满足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无独有偶,我国地方院校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同样有着类似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的需求背景。

这些院校长期以来受到了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明确的行业发展导向。

就具体策略来讲,这些院校要在综合考虑行业内在结构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的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置,分化专业方向,在教学组织中重视产学研相结合,着重体现行业特征,并建立随行业结构变化而快速转变的调整机制,从而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这样一来,一方面,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贡献了力量;另一方面,也能在办学过程中凸显了自身特色,提高了办学水平,从而实现了地方经济发展和高等院校的双赢共存。

2、培养目标凸显应用特色毫无疑问,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就是应用性的体现。

这是地方高校办学的核心主线,要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

因而,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是这一主线的完好体现,即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行业,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较高实践能力及知识转化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根据潘懋元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基础上,对我国的高教类型进行的分类,我国的各类型高校可以分为学术型大学(5A1),应用型本科院校(5A2)和职业技术院校(5B)三个大类。

其中,学术型大学以传统的综合性大学为主(“985”院校和部分“211”院校),研习高深知识,培养学术型人才。

应用本科院校以地方院校、独立学院、民办本科为主体(外加部分部委直属高校和“211”院校),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强调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职业技术院校以高职高专为主体,突出职业技能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了在我国高教体系中的准确定位,使地方院校开拓了发展空间,明确了发展目标。

学生的培养规格在知识、能力、素质 3 个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即:(1)学生能够以深厚的专业理论为基础,搭建能够普遍迁移的知识平台,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知识转化能力;(2)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3)学生道德、心理和创新、敬业等综合素质较高,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修养。

3、课程设置面向行业需求众所周知,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是要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规格服务的。

上文所提出的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了课程体系的设置既不能完全按照专业知识为标准,也不能完全按照岗位要求为标准,而必须要面向整个行业的内在结构和需求。

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体系为例,按时间顺序,共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毕业论文 3 个阶段。

而且,在基础课程学习完成后安排测评,只有通过的学生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这就在制度和质量上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提供了保障。

与此同时,对于实践教学环节更加注重。

无论是实验基地训练,还是企业实习环节,都占有很大比例。

对于毕业论文的要求同样如此,必须与企业实习阶段的项目相结合,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遵循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规格,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应体现出依托专业,面向行业的特征。

按照教学内容不同,总体上可以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三大部分。

其中,理论教学体系又有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之分。

这样一来,通过对基础理论课程的优化设计,更加凸显了基础性和系统性的要求,打牢了学生的理论功底,使学生具备宽厚的理论知识;强化专业理论课程,对专业教学进行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重视实践课程,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注重以通识课程为主体,培养学生道德、心理和创新、敬业等综合素质,并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修养。

除此之外,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还要加入满足行业要求的各类职业资格认证的专项课程,把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列入课程评价的具体标准,从而为以后的顺利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4、教学实施突出实践主题实践性教学处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位置,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有效运行的重要载体,是关系到是非成败的关键所在。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实现“三个结合”,即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知识扩展相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实验相结合,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相结合。

一方面,理论教学体系中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校内实验类课程要以巩固理论知识学习为目的,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环节强调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高校与行业的融合,培养与行业需求相契合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产学研相结合首先要突出“合作研究”的基础地位。

这种“合作研究”一方面体现在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密切联系,通过共同合作、定期交流等方式,及时获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科技成果,并将其有机整合到教学过程之中。

这样既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又提高了高校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水平。

另一方面体现在高校对于行业内技术升级和科技研发的积极参与,高校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协助企业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产学研相结合,实现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各行各业的多维互动,可以逐步凸显高校办学的优势和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行业内在结构和需求紧密契合的方式,实现了对于学生和行业现实需求的关注和满足,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现实的联通更为顺畅。

因此,在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产学研相结合是一种极其重要且必须坚持的环节和途径。

5、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基于上文所论述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等方面所具有的独有特色,决定了其评价体系,与单纯把学术水平作为评价标准的传统评价体系的根本不同。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关注学生和行业的现实需求,逐步建立以学生是否具备能够满足行业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实际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为标准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观。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多元化,首先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