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1. 货币的本身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手段、媒介。
2. 货币的本质,即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3. 信用货币也称债权货币,是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钞票,硬币以及各种形态的存款货币为主要形态,它体现了货币持有人与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中得高级形态。
信用货币实际上市一种信用工具或债权债务凭证。
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主要的存在形式是现金和存款。
现金货币是指在流通中得现钞通货。
3. 货币的定义:从货币的现实出发,指在购买商品和支付劳务或债务清偿中能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东西。
货币通货:从经济学上,把货币等同于通货,定义太狭。
4. 货币与财富:货币经常被人们当作财富的同义词,定义太宽。
财富包含货币,货币是财富的一部分。
5. 货币与收入:收入是一个流量概念,与期间相联系。
货币是一个存量,与时点相联系。
6. 实物货币:又称商品货币或足值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在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
7. 铸币: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
8.信用货币产生得根源:(1)受资源的有限性的决定(2)货币的性质为信用货币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3)国家可以通过立法保障和有效监督来使公众对信用货币保持信心(国家强制流通)9. 货币的职能:(一)价值尺度(价值标准)货币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的职能。
表现形式:将W的价值表现为价格特征:非现实性,观念上的或想象的作用:使会计核算成为可能(二)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媒介的职能(交易媒介)特征:现实性,必须是现实的,但可以是不足值的,甚至可以是货币符号作用:降低了交易成本,极大地提高了经济利益(三)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他一般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他是有条件的币值稳定(四)支付手段,①单方面转移②他是由商品的赊销,预付性产生的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④缺点:隐含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五)世界货币,表现:①作为国际间的一般支付手段,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差额(主要职能)②作为国际间的一般购买手段,用于购买外国商品③作为国际间财富转移支付的一种手段10. 货币制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名义规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又被称作“币制”或“货币本位制”11.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①货币材料稳定:简称“币材”,指用来充当货币的商品,数量上无限的,自然属性比其他任何材料都优越②货币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③本位币、辅币及其偿付能力主币和辅币:主币亦称本位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
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供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本位币的铸造及偿付能力:足值货币,自由铸造,无限法偿;辅币的铸造及偿付能力:不足值货币,不能自由铸造,有限法偿(无限法偿:指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不管用本位币偿还债务还是其他支付,也不管每次支付的本位币数额大小,债权人和收款人都不得拒绝接受,否则视作违法)④准备制度的确定:准备制度又称黄金储备制度,它是一国货币稳定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补充:我国货币制度:一国多币,人民币是法定货币。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1、信用:是借贷行为的总称,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
信用具有到期归还和支付利息两个特征。
2、信用形式:(一)商业形式——直接信用,是企业在进行商品销售时已延期付款即赊销形式所提供的信用。
它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特点:①商业信用直接为商品流通服务,是销售商品的有力武器②它是创造信用流通工具的最简便方式局限性:①规模有限②方向有限③能力有限④期限有限——只能用于短期融资(二)银行信用——间接融资(信用)是由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给借款人的信用。
它是以货币资金借贷为运营内容和以银行和某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行为主体信用关系特点:①它在信用规模、方向和期限不受限制②它是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③它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三)政府信用(国家信用):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形式方式:A、发行政府债券a、国库券——赤字——税收偿还b、公债券——项目(因项目缺乏资金而发行)B、借款:外国政府等:央行——透支——G发行包括国内信用和国外信用两种作用:①调剂政府收支不平衡的手段②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③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四)消费信用:条件:取决于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变化状况,是对消费者个人所提供的信用方式:①赊销②消费贷款(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作用:促进生产和调节消费(五)股份信用(六)合作信用原则:自愿结合,自我服务,民主管理,权利平等,广泛合作,按贡献分配(七)租赁信用包括融资租赁、维修租赁、经营租赁、杠杆租赁(八)国际信用包括国际商业信用、国际银行信用(九)政府间信用,国际金融机构3、信用工具:又称金融工具,是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保证债权人或投资人的凭证。
基本特征:①返还性②流动性③收益性④风险性4、信用工具的种类:(1)按权利的标的物,可分为票据和证劵。
(2)按发行者的地位划分,可分为直接信用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
(3)按金融市场交易的偿还划分,分为长期信用工具和短期信用工具。
(4)按索取权的性质,可分为债权证劵和股权证券。
(5)按发行的地理范围划分,又有地方性、全国性和世界性之分。
5、短期信用工具:一般只期限性在一年以下的上午票据、银行票据、支票以及近几十年来发张起来信用证、旅行支票和信用卡等。
(1)商业票据:①商业本票:又叫期票,它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款项的凭证。
商业本票有两个当事人,一是出票人(即债务人),二是收款人(即债权人)。
②商业汇票:它是由债权人发给债务人,命令其在一定时期内向指定的收款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的款项的支付命令书。
商业汇票有三个当事人:一是出票人(即债权人)二是受票人或付款人(即债务人),三是收款人或持票人(即债权人呢或债权人的债权人)。
(2)银行票据:①银行本票:是由银行签发,也由银行付款的票据,可以代替现金流通。
②银行汇票:是银行开出的汇款凭证。
(3)支票:银行的活期存款人向银行签发的,要求从其账户上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或指定人的书面凭证(4)信用证:①商业信用证:是商业银行受客户委托开出的证明客户有支付能力并保证支付的信用凭证。
②旅行信用证:又称货币信用证,是银行发给客户据以支取现款的凭证。
(5)旅行支票:银行或旅行社为方便旅行者而签发的一种定额支票支票:有三个当事人,开票人只有银行的存款户,付款人只限于银行。
只有银行支票,无商业支票,都是见票即付的即期支票,无远期支票和承兑支票本票:由债务人签发的一种承诺式的书面凭证。
两个当事人:发票人即付款人和收款人。
分商业本票和银行本票。
本票相当于现金,可以使用。
有即期本票、远期本票又叫期票,没有承兑本票。
汇票:三个当事人:发票人,收款人,付款人。
是由债权人签发的一种命令式的书面凭证,根据发票人不同,分为商业汇票(发票人是企业),银行汇票(发票人是银行),根据付款期限不同,分为即期汇票(见票即付款,无期限或很短),又称无息汇票,远期汇票(付款人到期付款,有期限,一般为30天,在付款是需兑现,变为承兑汇票,是有息的。
承兑汇票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6、长期信用工具:包括股票和各种债券,他们一般被称为公共有价证券。
①债券:表明债券持有者有权向债券发行者取得固定利息收入,到期收回本金⑴根据发行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金融债券⑵根据是否担保,可以分为担保债券和信用债券⑶根据债务的利率是否固定,可以分为固定利率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⑷根据债券的利息支付方式,可分为利息债券和折扣债券②股票: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以证明其入股的资本额并有取得股息的书面凭证,是资本市场上借以实现长期投资的工具。
股票主要有两大类:普通股票和优先股票。
普通股权利:经营权参与,盈余和剩余财产分配权,优先认股权。
债券与股票的区别:联系:都是长期投(融)资的工具和手段。
区别:从筹资者的角度,股票属于自有资本,实收资本;债券是追加资本;股票持有人是公司的所有股东,债券的持有者是公司的债权人;股票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称为“上不封顶,下不保底”风险比较大,债券的收益是确定的,最起码它保(还)本,风险比较小。
③不定期信用工具:银行券,即纸币。
信用对经济的影响:信用促进利润的平均化,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化,调剂消费,调节经济。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1、利息的概念:是使用借款资金的报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凭借对货币资金的所有权向这部分资金的使用者索取的报酬。
利息的来源:来源于劳动,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2、利息率及其计算:利息率又称利率,是利息对本金的比率。
利率、汇率、税率简称“三率”利率计算公式:利率=(利息恩/借款金额)*100%年利率,月利率与利率之间的换算公式为:年利率=月利率*12=日利率*360计算方法:单利法和复利法单利法:不论借贷期限长短,仅按本金计算利息,上期本金新生利息不作为计算下期利息的依据。
公式为I=p*r*nS=p(1+n*r)I为利息额,P为本金,r为利息率,n为借贷期限,s为本金与利息之和,又称本利和。
复利法:将上一期本金所生利息计入本金,并计算下一期利息,即如果本金和利息都不提现的话,则每期都是按上一年本利和来计算,公式为S=p*(1+r)^nI=s-pEg:一笔期限为3年,年利率为6%的100万元贷款,单利法,利息总额和本利和分别为:I=1000000*6%*3=180000元S=1000000*(1+3*6%)=1180000元复利法,利息总额和本利和分别为:S=1000000*(1+6%)^3=1191016I=1191016-100000=1910163、利率决定理论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1)平均利润条件(2)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3)预期通货膨胀率(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采用紧缩政策时,往往提高再贴现率或其他由中央银行所控制的基准利率。
中央银行采用扩张政策时,又会降低再贴现率或其他基准利率。
(5)社会再生产状况是影响利息率的决定因素。
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不是由借贷双方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再生产状况决定的。
(6)国际收支状况:凯恩斯人为利率是由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
0<利率<平均利润率利率的高低是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
4、利率的种类:按利率的决定主体不同划分市场利率:是指由资金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等因素决定的利率。
官方利率:是指由货币管理当局确定的利率。
公定利率:是指由金融机构或行业公民、协会,按协商的办法所确定的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