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7-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7-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7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一、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表现为哪些具体事例?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读一读,想一想
材料一《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

材料二在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南、四川等省的20多处地方,都发现有战国时的铁农具或铁器。

材料三《国语》载:(春秋末年),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把作为祭祀宗庙的牛改用农耕
材料四孔子有个弟子叫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叫司马耕,字子牛。

晋国有个大力士名牛子耕。

请思考: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信息?
(2)材料三、四反映了什么现象?
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3、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先后掀起变法运动?
4、怎样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产生的作用?
5、想一想:怎样理解封建制度的确立?
6、读一读想一想
材料一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材料二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知。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怎样评价都江堰和李冰?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读一读议一议
材料一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材料二商鞅虽死,秦法未灭。

结合材料思考: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你从商鞅变法中学到了什么?
(四)知识建构
(五)巩固练习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周时期
D.夏商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
B.牛耕
C.都江堰
D.私田出现3.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的是()
A.奴隶主
B. 地主阶级
C.旧贵族
D.新兴农民4.战国时期,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A.芍陂
B.西门豹渠
C.都江堰
D.邗沟5.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是在()
A.商朝
B.西周
C. 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六)、学习感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启示、感悟?
2、还有哪些疑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