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董事制度探究
摘要:近年来,关于是否引入独立董事制度问题成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新修订的《公司法》明确规定了在上市公司中设立独立董事,这个立法举措更引起了学者们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关注。
为了真正发挥独立董事制度对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作用,本人认为必须先认识独立董事制度的背景、概念,并对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必要性以及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不
足和完善等问题作相应的探究。
关键词:独立董事制度;必要性;提名方式;任职资格
1.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公司法》采取的是”股东会中心主义”的传统公司治理理念,在公司的治理过程中,股东会发挥着决策的作用,公司的重要事项都是由股东会来决定。
在是否要在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问题上,有人对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一个质疑就是如果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那么就会跟监事会的职责相冲突,所以反对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人就认为,由于独立董事制度的作用是监督公司运营中可能出现的损害公司或股东利益的情形,而现有的监事会制度正是发挥着该作用,所以没有再引入另一制度的必要。
然而本人认为,由于我国采取的是”股东会中心主义”的治理理念,同时也由于我国的特殊的情况,监事会在实际的公司治理中并不能真正地发挥起应有的监督作用,主要体现在:
首先,监事缺乏专业的知识,在财务或公司运营过程中的专业性
的问题上,监督作用有限。
实践中,监事往往缺乏财务、公司运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之监事很少参与对公司运营和决策过程的监督,这使其更加丧失了深入了解公司财务和业务的机会和途径,这与熟悉公司各种信息的经营层形成了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客观上加大了其监督的难度。
其次,我国《公司法》规定,监事由股东会选举产生,监事由公司股东和一定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组成。
在该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监事的选任不能保证监事的独立性。
一方面,监事由股东会选举产生,股东在选举监事的时候当然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人员担任,同时由于公司职工代表只是占有极少的比例,所以最终选出的监事都是代表着股东的意志;另一方面,公司职工代表由于受制于公司,他们切身的利益在监督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受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所以让公司职工代表能有效地起到监督作用确实较难。
最后,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具有滞后性。
在董事会的职务行为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时,监事会只能通知其停止相应行为,在董事会拒绝停止时,监事会只能诉诸于法院,然而由于案件审理周期的限制,在法院作出裁决后,公司已经丧失了期间的利益。
在英美等国首先兴起的独立董事制度,其主要的功能是对内部人进行控制和对关联交易实施监督。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对公司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可以说,我国内部人控制的情况更为严重,更为明显。
英美等国家的实践证明了独立董事制度在遏制内部人控制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虽然该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
是在没有更为完善的制度之前,在我国引入该制度来解决上市公司中的内部人问题是为必要。
同时,采用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已经是国际发展的趋势,我国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顺应国际市场的要求,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司治理制度,所以我国采用独立董事制度也是在加入wto后国际竞争的需要。
2.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不足
2.1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得不到保证
就独立董事本身的称谓可以知道,独立性应当是独立董事的基本特征,然而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独立董事都是由大股东或其控制的董事会提名产生的,但是独立董事的产生方式,使得其独立性得不到保证,同时也会面临着同监事会的监督无力一样的问题。
而且在《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所规定的任职资格上也仍存在着漏洞,部分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如果成为了独立董事,则可能会出现其独立性有影响的情形,所以应当将他们排除在外。
如果独立董事不具有独立性,那么设立该制度就失去了意义。
2.2独立董事人才的缺失
就目前的实践来看,公司所聘请的独立董事大多是知名的经济学家、大学教授或是证劵从业人员,但是这些人员并不能满足独立董事任职的要求。
一方面,所聘请的这些人员从事独立董事工作,他们只是作为一种副业,而且他们往往同时担任着多家公司的独立董
事,所以实际上花在每家公司里的监督的时间并不多,监督的效果也不明显;另一方面,这些人员所具有的知识都是单向性的,一个合格的独立董事应当是同时具有法律、经营管理和财务方面知识的人才。
由此可见,我国独立董事人才缺失的问题异常严峻。
3.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
3.1改变独立董事的提名方式
关于独立董事是作为公司整体利益和中小股东利益的代表进入公司,并对控股股东及其派出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
所以独立董事的提名不应由控股股东或由其控制的董事会人员进行,这一排除性的条件必须首先明确。
3.2完善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
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应当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应当在独立董事中排除厉害关系人的任职资格,该排除性的要求目的在于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以免独立董事因为厉害关系而影响工作上的判断能力;另一方面是任职专业知识的要求,因为独立董事的工作专业性都比较强,必须要有专业知识的支撑,否则独立董事的工作就有可能不能顺利进行下去。
《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从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两个方面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任职资格作了相应的规定。
该规定主要体现的是对利害关系人的规定。
但对现行的规定而言,本人认为仍有改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应当在消极条件中增加排除控股股东所附属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
人员及其配偶、直系亲属。
因为在实践中控股股东可能是多家上市公司的股东,该控股股东的意志可能会影响其所附属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意志,如果让这些人员成为独立董事,就不能确保其能独立地行使职责;二是还应排除与拟任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者他们各自的附属企业具有重大业务往来的人员,或者是与该重大业务往来单位的控股股东或者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配偶、直系亲属。
三是在《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所排除的”为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的人员”的规定中,应该设置相应的年限的要求,在美国有两年或者五年的冷却期,我们也应该借鉴,这样才更能促进独立董事该制度的长期的发展。
3.3建立专门的独立董事的人才市场
就独立董事的专业人才稀缺的问题,应当建立和发展专门的独立董事的人才市场。
一方面可以在大学内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来培养该类的人才,因为独立董事的专业知识必须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才可获得,在大学里设置该方向,就可以给社会提供更多的符合要求的独立董事;另一方面可以增设相应的资格认证的制度,对于通过了该资格认证的人员,也可以成为担任独立董事。
对于资格认证的程序,不管是否参加过大学本科学习的人员都可以参加,因为资格认证制度本身已经能够保证独立董事资格的需要。
设立该制度的目的是为向社会提供独立董事提供多一个审查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布莱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官欣荣.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治理:法理和实践[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3]李建伟.独立董事制度研究--从法学和管理学的双重角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马更新.独立董事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许璐,女,(19xx- ),广东茂名人,湘潭大学法学院2008级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