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我们已经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每家每户家庭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差别很大,许多父母困惑于自己很努力,为什么孩子不理解、不配合,为什么不能获得预想的结果?有位教育家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形成家教差别的因素有很多,归结起来是缺少“三力”——精力、毅力和能力。
许多父母总是说自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教育孩子。
还有的父母凭着自己的兴趣和心情来对孩子进行教育,高兴时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不愉快时孩子的合理要求也被拒绝。
重要的是每位家长在做父母之前都没有通过家庭教育理念。
一、要有科学的育子观成功者有方法,失败者有原因。
孩子的问题在家长那里准能找到答案,也就是孩子“有病”家长应该“吃药”。
所以掌握科学的育子观是从根本上、源头上解决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们家长不懂得科学地爱你的孩子,往往是大人从爱出发,却给孩子带来伤害。
例如,有一个休息日,父亲和儿子在家,这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爸爸在和客人说话。
外面天快下雨了,这个九岁男孩要去室外玩球。
爸爸对抱着球的儿子说:“不能出去玩!”儿子说:“我就玩一会儿。
”爸爸回答道:“我说不行就不行!”这时爸爸又转身和朋友聊天,于是孩子在爸爸不注意的情况下跑了出去。
没过多长时间孩子被雨淋得像落汤鸡一样跑回了家,冻得一直在打哆嗦。
这位父亲看到后,上去朝儿子的屁股就是重重的一巴掌,并说:“我不让你出去你就是不听话,你这样的孩子就得要打!”孩子哭着跑回了自己的房间。
其实,这位父亲在不让孩子出去玩时是怕下雨淋湿了孩子,他应该跟儿子讲清楚。
那么孩子已被雨淋得像落汤鸡一样还冻得一直在打哆嗦,爸爸就不能再教训孩子了,而是应该帮助孩子换掉被雨淋湿的衣服,帮助儿子尽快暖和过来,然后再给孩子讲道理,这样效果会很好。
可是,这位爸爸由爱出发,最后导致的是伤害。
所以,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设加油站,不要做拦路虎。
虽然我们家长是无意识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中就充当了三只拦路虎。
即负向教子、包办代替、急于求成。
我们必须坚决打掉它。
正确的方法是一、关注优点、积极思维、正向教育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论你用什么方法无外乎以下:一是正向手段:表扬、鼓励、赞美、夸奖、欣赏、肯定等;二是负向手段:批评、打击、挖苦、指责、挑剔、惩罚等。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两种手段共用,但要有所侧重。
正向手段要多于80%,负向手段要少于20%。
为什么呢?原因是正向手段符合人的天性。
心理学家曾这样说过:“表扬、鼓励和赞美对孩子就相当于阳光对于植物一样重要人都喜欢表扬。
在家庭、学校、社会都如此。
不要说孩子子就是作为大人的我们不是也喜欢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表扬、赞美和肯定吗?而负向手段则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
一是限制孩子的潜能的发挥。
例如: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
把跳蚤放到玻璃杯中,跳蚤每次都会从杯子里跳出来。
实验者用一个玻璃片把杯子盖上,由于有玻璃片阻挡,跳蚤就无法再跳出来。
时间久了,实验者把玻璃片拿开,可是发现没有了玻璃片的阻挡,跳蚤也无法跳出来了。
如果说把我们的孩子比做是跳蚤的话,我们家长的负向教育手段就是杯子上的玻璃盖,家长限制了孩子的成长和孩子的潜能的发挥。
二是蚊子、孩子一起打当孩子的脸上有一个蚊子,你就想把它打死,于是,你一巴掌朝着孩子的脸狠狠地打去,蚊子确实被你打死了,可是孩子的脸也会伤得很重。
如果说蚊子是孩子身上缺点的话,你打掉蚊子的同时也打掉了孩子的自尊,特别是当着外人的面。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江苏省海安县讲课时,课间休息,有一位母亲和她的儿子来到了我的面前,我看了看孩子后笑着跟孩子的妈妈说:“你儿子个子长得真高,多好呀!”这位妈妈说:“长那么高有什么用,光长个不长心眼。
”我还是笑着有点找话地跟她说:“身体很好吧?”妈妈却说:“他呀就喜欢吃,身体好什么?就知道生病。
”她的回答让我看到站在她旁边得儿子很难堪。
三、是珍珠和斑点一起削有一个人得到了一颗美丽的珍珠。
他十分高兴,爱不释手。
可是他发现珍珠上有一个斑点,他想如果没有这个斑点该多好。
于是他就拿来刀子削,削掉了一层斑点还在,他就再削一层,可是斑点还在。
他就继续削,他就是想让这颗珍珠完美无瑕。
当他把珍珠上的斑点削到没有了的时候,珍珠也不见了。
如果说我们把孩子比做珍珠的话,珍珠上的一点点斑点就是孩子身上的缺点。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的,不要说孩子,就是大人不也一样吗?许多家长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并告诉孩子这个不许碰,那个不许拿。
孩子在家里不敢动任何东西,如果一旦把房间搞脏了或乱了,家长就是骂孩子甚至是打孩子。
家是什么?是孩子的乐园。
而许多的家庭为孩子设立了多个不准。
家长把许多个天才扼杀在摇篮里了。
如果你经常说你的孩子笨蛋、没出息、傻瓜,你的孩子就真有可能变成笨蛋、没出息、傻瓜。
正确的方法是:(1)关注优点我们家长要学会发现、培养、扩大、鼓励、欣赏、赞美、积累、展示孩子的优点。
我在山东省潍坊市讲课时,一位家长向我咨询。
我还没有说话,她就一口气说出孩子七个缺点。
孩子才上二年级,真可谓“罪恶滔天”。
我让她说说孩子的优点,她摇头说:“没有。
”我让她想一会儿,于是我就接待另一位家长。
最后我又和她交谈,她说出孩子四项优点。
我说:“不是孩子没有优点,而是你没有发现孩子的优点。
有趣的是她说的四项优点中有两项细心、听话,在七个缺点中也有粗心、不听话。
我说:“你这不是矛盾吗?”她回答说:“有时细心、有时粗心;有时听话、有时不听话。
所以,关注优点,优点就会发现;关注优点,优点就会增加;关注优点,优点就会不断表现出来。
我建议家长们为孩子建立一个优点本或荣誉箱。
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进步、成绩,无沦大小都记录下来,把孩子学习和参加各项活动取得的奖励证书或能证明他们成绩的物品(小红花、奖状、表扬信……),统统记到或放到优点本或荣誉箱中。
各位家长,你从今天开始,三个月后,一定能见到成效。
(2)积极思维成功者的思维是积极的思维。
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全过程中也要贯穿积极思维模式,家长一定要学会。
有两位一年级的学生数学考试都得了98分,孩子高兴地回家告诉妈妈。
心态消极的妈妈说:“你们班有几个人得了100分?孩子回答:“三个。
”妈妈马上就说:“那你得意什么?下次一定要得100分!”孩子说:“知道了。
心态积极的妈妈说:“刚上一年级你就能得98分,真了不起我今晚做几道好菜为你庆贺!”孩子说:“我班有三个人得了100分,下次我一定考100分。
”前者得到的是打击和失败,变得被动;后者得到的是激励和成功,变得主动。
家长要不断告诉孩子:我能行!让孩子学会和自己比,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没关系,只要努力,下次追赶前面的那一名同学就行。
这样我们的孩子就能够从不会到会,从不敢到敢,从不行到行。
2.不包办代替,自动化成长有人统计过,美国的孩子每天家务劳动的时间平均是两小时,中国的孩子每天家务劳动的时间平均是0.2小时,中国城市的孩子每天家务劳动的时间平均是8分钟。
难道说我们中国的孩子比美国的孩子懒吗?不是。
是中国的家长太勤劳,包办代替得太多,是我们做家长的不让孩子做、不教孩子做。
我在江苏省讲课时对一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在“是否自己背书包”这一项问卷中有27.6%的学生回答五年来自己从没有背过书包。
2006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天空下着小雨,我在北京的一所小学门口看到早晨学生上学时的一个情景让我至今忘不掉。
有一位男孩正朝着他的妈妈大声地吼着,我走近他们的身边看到妈妈一只手为孩子撑着雨伞,另一只手为儿子拎着饭盒和水杯,却忙得忘了给孩子背书包。
儿子瞪着双眼气愤地向妈妈说:“你傻呀!上学不知道拿书包,还不快点回家取去!”妈妈气喘吁吁地向着家的方向跑去,儿子嘴里还在嘟囔着什么。
我看到这位母亲远去的背影,心里为她将来老了担忧,但愿我的担忧是多余的。
记得在一个媒体上有过报道,有一年高考,一位考生的妈妈坚持要进考场,原因是她要帮助女儿找厕所。
还有一位武汉的研究生不会剥鸡蛋,因为他从小看见的都是妈妈已经剥掉皮的鸡蛋。
虽然这两个例子有些极端,但它反映出了我们家长包办代替到了何种程度。
我儿子小的时候,我和大多数家长一样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有一天我在洗脸,我就让孩子帮我拿毛巾,他却说:“你不是告诉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
”我笑着和儿子说:“别人的事情要帮着做。
”他答应了一声帮我拿来了毛巾,我赶紧说了声:“谢谢”!他笑着说:“不客气。
”转身要去玩,我一边拉起他的小手一边说:“妈妈还没说完呀!还要不会的事情学着做”。
他听完后去玩了,嘴里还念叨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
我看到儿子可爱的样子,心里十分甜美。
现在儿子已经在清华大学读直博了,“自理能力强,乐于助人,勇于探索”,这是在他读大三入党时同学们对他的一致评价。
孩子两岁开始就应做家务。
孩子在劳动中可以开发智力,有责任感,能体会父母的辛劳,长大后会换位思考。
要让孩子懂得,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既有享受的权利,也必须要承担责任。
家务劳动是孩子分内的事,从家务劳动中让孩子感到生命的意义,感到自己是别人需要的,从而产生自豪感和责任心。
孩子获得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体验。
这种体验是用钱买不来的,也是大人代替不了的。
我们代替孩子干这干那,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
二、科学地爱孩子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大人和孩子都要学会爱,我们经常以为自己爱孩子、爱父母、爱伴侣、爱他人……却忽视了只有用心接收,心里感受得到的才叫爱,这个行为叫不叫爱,是接受的人来决定的,而不是由给予者决定的。
我们有爱,但是有爱和有能力给予爱是两回事;我们想去爱,但是想爱和能爱是两回事,我们能够给予爱,但是能够给予和给予高品质的爱又是两回事。
否则结果是:伤害我们最深的人,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反过来,我们伤害最深的人,也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
因此我们要有爱、想爱、能爱、去爱、会爱。
孩子心中有爱就有阳光,否则,他们情感的天空总是阴的。
各位家长要走出爱的八大误区:第一,过分溺爱关怀的过度,导致孩子能力欠缺,物质给予得过多,精神上太贫乏。
第二,功利的爱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父母就笑脸相迎,表现不好的时候,怒目而对;学习成绩好时,能够得到父母的赞许夸奖,考不好时,不仅得不到安慰或鼓励,还要挨打。
第三,强加的爱大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意见去做,不管孩子是不是能接受,也不管孩子是不.是理解。
第四,贪婪的爱孩子掌握多少知识都不嫌多,如果孩子得了90分还要求得100分;得100分希望得双百;得了双百分希望孩子永远保持住。
第五,补偿式的爱常常出现在工作比较繁忙曾经忽视过孩子的父母或单亲家庭。
第六,聚焦式的爱父母或几代人把眼光和爱都聚焦在孩子身上,孩子完全没有个人空间,一举一动都在长辈的监护之下。
家长按照自己的一直去设计了孩子的人生,孩子完全失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