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量认证

计量认证

精心整理第十二章计量认证及法律法规第一节试验室管理基本知识一、质量管理相关术语1.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固有的”就是指存在于某事或某物中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

2.合格(符合):满足要求。

要求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通常隐含”要求可3.4.行。

5.6.7.8.9.的培训;c.重复性和可追溯性;d.提供客观证据;e.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和有效性。

10.记录: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的文件。

记录可用于实现和证明可追溯性,并提供验证、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的证据。

11.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一个潜在不合格可以有若干个原因;采取预防措施是为了防止发生,而采取纠正措施是为了防止再发生。

12.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一个不合格可以有若干个原因;纠正和纠正措施是有区别的。

13.纠正: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

纠正可连同纠正措施一起实施。

二、实验室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1.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有:1)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内部质量控制;2)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3)利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4)对存留物品进行再检测;5)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2.能力验证与实验室间比对的概念1)能力验证活动:用于监控实验室能力的任何实验室间比对或测量审核,例如由国家或区域的认可机构、合作组织、政府、行业组织或提供正式能力验证计划的商业提供者运作的实验室间比对2)3)4)活动。

1.2.3.4.5.1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量值溯源”是指自下而上通过不间断的校准而构成溯源体系;而“量值传递”,则是自上而下通过逐级检定而构成检定系统。

2.[计量器具的]检定: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周期检定是按时间间隔和规定程序,对计量器具定期进行的一种后续检定。

确定检定周期遵循以下原则:1)要确保在使用中的计量器具给出的量值准确可靠,即超出允差的风险应尽可能小;2)要做到经济合理,即尽量使风险和费用两者平衡达到最佳化。

应该指出规程中一般给的是常规条件下的最长周期。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缩短或延长,但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并提供所积累的检定数据,要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不能随意更改。

3.校准: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该定义的含义是:1)在规定的条件下,用一个可参考的标准,对包括参考物质在内的测量器具的特性赋值,并确定其示值误差。

2)将测量器具所指示或代表的量值,按照校准链,将其溯源到标准所复现的量值。

校准的目的:①确定示值误差,并可确定是否在预期的允差范围之内。

②得出标称值偏差的报告值,可调整测量器具或对示值加以修正。

③给任何标尺标记赋值或确定其他特性值,给参考物质特性赋值。

④实现溯源性,4.[5.基本6.导出1格。

”测的质量体系能力进行的考核。

”该定义也是《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三条规定的计量认证的内容。

因此计量认证是对检测机构的法制性强制考核,是政府权威部门对检测机构进行规定类型检测所给予的正式承认。

2.计量认证的依据及评审机构计量认证的评审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计量认证分为两级实施。

一级为国家级,由国家认可认证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一级为省级,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组织实施具体工作由计量认证办公室(计量处)承办。

不论是国家级还是省级,实施的效力均是完全一致的,不论是国家级还是省级认证,对通过认证的检测机构资格在全国均同样法定有效,不存在办理部门不同效力不同的差异。

三、法定计量单位法定计量单位是由国家法律承认、具有法定地位的计量单位。

是在全国范围内强制使用的计量单位。

非法定计量单位,只能在特殊领域中应用。

如光年,它只是天文领域中的常用单位。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以下六部分组成:1)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2)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3)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4)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5)由以上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的单位;6)由词头和以上单位构成的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

1.国际单位制[SI]:由国际计量大会(CGPM)采纳和推荐的一种一贯单位制。

国际单位制(SI)的构成如下:SISI(SI1)7m、kg、s、2)21[特]、库[仑][克斯],贝可[3)4)用SI个构成再称为SI 单位,而称为SI 单位的倍数单位,或者叫SI 单位的十进倍数或分数单位。

词头使用方法如下:(1)词头的名称紧接单位的名称,作为一个整体,其间不得插入其他词。

例如:面积单位km 2的名称和含义是“平方千米”,而不是“千平方米”。

(2)kN ·m ,(3)(4)(5)(6)kV/mm 。

同一(7)(8)2详见表2。

表2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说明①周、月、年(年的符号是a)为一般常用时间单位。

②[]内的字是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略的字。

③()内的字为前者的同义词。

④角度单位度、分、秒的符号不处于数字后时,应加括弧。

⑤升的符号中,小写字母l为备用符号。

⑥r为“转”的符号。

⑦人民生活和贸易中,质量习惯称为重量。

⑧公里为千米的俗称,符号为km。

⑨104称为万,108称为亿,1012称为万亿,这类数词的使用不受词头名称的影响,但不应与词头混淆。

1.(末)231))。

2))。

3)五位4)指数形式。

如:35000,若有两个无效零,则为三位有效位数,应写为3.50×104;若有三个无效零,则为两位有效位数,应写为3.5×104。

二、数值修约规则1.修约间隔:系确定修约保留位数的一种方式。

修约间隔的数值一经确定,修约值即应为该数值的整数倍。

2.修约位数的表达方式(1)指定数位:a.指定修约间隔为10-n(n为正整数),或指明将数值修约到n位小数;b.指定修约间隔为1,或指明将数值修约到个数位;c.指定修约间隔为10n,或指明将数值修约到10n数位(n 为正整数),或指明将数值修约到“十”,“百”,“千”……数位。

(2)指定将数值修约成n位有效位数。

3.进舍规则(1)拟舍弃数字的最左一位数字小于5时,则舍去,即保留的各位数字不变。

例:将12.1498修约到一位小数,得12.1;将12.1498修约成两位有效位数,得12。

(2)拟舍弃数字的最左一位数字大于5,或者是5而其后跟有并非全部为0的数字时,则进一,即保留的末位数字加1。

例:将1268修约到“百”数位,得13×102(特定时可写为1300);例2:将1268修约成三位有效位数,得127×10(特定时可写为1270,“特定时”的涵义系指修约间隔或有效位数明确时。

);将10.502修约到个数位,得11。

(3)拟舍弃数字的最左一位数字为5,而右面无数字或皆为0时,若所保留的末位数字为奇数(1,3,5,745. 0.5如:将下列数字修约到个数位的0.5单位(或修约间隔为0.5)拟修约数值乘22A修约值A修约值(A)(2A)(修约间隔为1)(修约间隔为0.5)60.25120.5012060.0-60.75-121.50-122-61.0(2)0.2单位修约是指修约间隔为指定数位的0.2单位,即修约到指定数位的0.2单位。

方法为将拟修约数值乘以5,按指定数位依进舍规则修约,所得数值再除以5。

如:将下列数字修约到“百”数位的0.2单位(或修约间隔为20)拟修约数值乘55A修约值A修约值(A)(5A)(修约间隔为100)(修约间隔为20)8304150420084084242104200840-930-4650-4600-920四、近似数运算规则1.加法和减法:几个近似值加减时,运算时以各数中(末)最大的数为准,其余的数均比它多保留一位,多余位数应舍去。

计算结果的(末),应与参与运算中的(末)最大的那个数值相同。

若计算结果尚需参与下一步运算,则可多保留一位。

如:2.3.4.例1.求例2.求5.6.第四节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一、测量结果及相关术语1.测量结果:由测量所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值。

若是单次,则观测值就是测量结果;若是对同一量的多次观测,则其算术平均值才是测量结果。

一般地说,观测值是指从一次观测中由显示器所得到的单一值,有时也称为测得值(measuredvalue);测量结果则是指对观测值或测得值进行恰当处理、修正或经过必要计算而得到的量值或报告值。

可以说前者是测量中间环节,而后者是测量的完成或终结。

在上下文不会混淆的情况下,有时把测得值或观测值也称为测量结果。

2.[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连续多次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这些相同的测量条件称为重复性条件,重复性条件包括:相同的测量程序;相同的观测者;在相同的条件下使用相同的测量仪器;相同地点;在短时间内重复测量。

6.[测量结果的]复现性:在改变了的测量条件下,同一被测量的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改变条件可包括:测量原理;测量方法;观测者;测量仪器;参考测量标准;地点;使用条件;时间。

这些内容可以改变其中一项、多项或全部。

7.实验标准[偏]差:对同一被测量作n次测量,表征测量结果分散性的量s可按下式算出:式中:x i为第i次测量的结果;x为所考虑的n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1)x i(2)s]差较小的多少下.取s(x(3)(4)1.[2.[的。

获得特定量约定真值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1).由计量基淮、标准复现而赋予该特定量的值。

2).采用权威组织推荐的该量的值。

例如,由常数委员会(CODATA)推荐的真空光速、阿伏加德罗常数等特定量的最新值。

3).用某量的多次测量结果来确定该量的约定真值。

4).对于硬度等类不能用数值乘单位表示的量,则用其在约定参考标尺中的值作为约定真值。

3.[测量]误差: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

当有必要与相对误差相区别时,此术语有时称为测量的绝对误差。

不要与误差的绝对值相混淆,后者为误差的模。

以公式表示为:测量误差=测量结果—真值=(测量结果—总体均值)+(总体均值—真值)=随机误差+系统误差。

测量结果是由测量所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值,是客观存在的量的实验表现,仅是对测量所得被测量之值的近似或估计,显然它是人们认识的结果,不仅与量的本身有关,而且与测量程序、测量仪器、测量环境以及测量人员等有关。

4.相对误差:测量误差除以被测量的真值。

绝对误差与被测量的量纲相同,而相对误差是量纲一的量或无量纲量。

当被测量的大小相近时,通常用绝对误差进行测量水平的比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