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统计和分析课程
《经济统计和分析》课程串讲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陈宇学
1
串讲内容 一、经济统计基本概念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内
生产总值统计分析 三、国民收入统计和分析 四、消费需求统计和分析 五、积累统计和投资需求分析
2
六、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国民 经济物价指数 七、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 八、景气和经济周期统计分析 九、经济增长统计分析、国际 竞争力评价和分析
2、所有权原则
根据所有权的归属确定统计范围。
7
3、三等价原则
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原始 或可支配收入)和国民(最终) 支出在封闭的经济体系下的总 量平衡关系。
4、核算统计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和现行价格 原则。
8
2.3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 位所进行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 总量。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经常项目 资本往来项目 错误与遗漏 储备资产变动额
27
6.2 我国国际收支问题研究
问题: 出口结构偏低 过量进口 投资收益巨额逆差
对策:
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树立 竞争优势。
28
6.3 我国利用外资的统计分析
1、利用外资规模和结构的统计分析。 2、利用外资效果的统计分析。
33
7.2产业结构演化过程中的主要理论
1、配第—克拉克定理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 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 三产业移动。
2、工业化阶段理论
工业结构演化理论。第一阶段为重工业化阶段,第二阶段为 高加工度化,第三阶段为技术集约化。
3、霍夫曼定理
37
8.2 景气循环统计指标
同步经济指标
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就业与工时指标
景
建筑业指标
气
循
工业原材料和工业耐用品指标
环 统
先行经济指标
对工厂和设备的订货合同
计
利润指标
指
标
新企业建立和旧企业倒闭
消费收入与支出
滞后经济指标
利率
零售总额、制造业存货
38
8.3 经济周期、古典经济 周期和现代经济周期
在现代经济理论中,经济周期不是指某一经 济活动的波动特征,而是从国民经济活动整 体出发,说明总体经济活动中扩张过程与收 缩过程交替变化的动态特征。
基尼系数低于0.2表明收入分配高度平 均,0.2—0.3为相对平均,0.3—0.4 大致合理,0.4—0.6显示收入分配差 距过大,0.6以上则表明收入分配严重 向一部分人倾斜。
15
3.3 分析评价我国收入分配关 系的演化情况和发展趋势
1978年—1984年:既增长又平等阶段
1985年—1989年:既不平等又不增长 阶段
依据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值将工 业过程分为四个阶段。5(±1)、2.5(±1)、1(±0.5) 和1以下。
4、钱纳里的阶段理论
按人均收入的变化范围,将经济结构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 期。三个阶段为初级产品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发达经济。
34
7.3 主导产业的选择
1、主导产业理论
国民经济活动的绝对水平的扩张过程与收缩 过程的交替称为古典经济周期,相对水平即 增长率的扩张过程与收缩过程的交替称为现 代经济周期。
39
8.4 经济周期统计指标体系
1、预警指标体系 2、经济过程指标体系 3、经济领域指标体系
40
九、经济增长统计分析、国际 竞争力评价和分析
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均衡 和适度经济增长率的概念。
投资拉动系数:一定时期投资需求增量 与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反映经 济增量中投资增加所起的拉动作用。
2002年按支出法计算的投资率为3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占GDP的份额超过41%。2003年投资率为42.7%,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超过47%,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占GDP的份额预计将超过50%。
5
2.1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
英文简称SNA(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ing),是运用 统计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 系统描述和说明。目的是为经济 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 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 调控和管理服务。
6
2.2 国民经济核算原则
1、市场原则
从市场出发,确定国民经济核算的 范围、分类和账户划分等。凡是为 市场交换目的所组织的生产活动均 应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
3
一、经济统计基本概念
1、统计学和经济 统计。
2、统计总体、标 志、变异和变量 (统计指标)。
3、集中趋势和离 散趋势。
4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内 生产总值统计分析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 2、国民经济核算原则。 3、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4、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统计方
法。 5、国民净福利。
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攀高。1998年,投资增长 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0%,2003年这一比率上升到55%。
投资弹性系数:是GDP增长速度与投资 需求增长速度之比,即投资增长一个百 分点带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数。
25
六、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 国民经济物价指数
1、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2、我国国际收支问题研究。 3、我国利用外资的统计分析。 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
1989年以后:增长但收入不均等阶段
16
四、消费需求统计和分析
1、理解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 和政府最终消费。
2、消费率、储蓄率和恩格尔系数 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分析方法。
3、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分析。
17
4.1 最终消费、居民最终 消费和政府最终消费
最终消费是指当期居民消费和公共 消费中所使用的货物和服务,由居 民最终消费和政府最终消费两部分 组成。由于考察标准不同,最终消 费有两种统计概念:一是最终消费 支出(最终购销行为发生为标准), 二是实际最终消费(以消费对象的 实际获得为标准)。
国民资产的基本分类是非金融资产和 金融资产。
22
5.2 固定资产投资的部门结构、 费用结构和区域结构
1、固定资产投资的部门结构:固定资产投资 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布。
2、固定资产投资的费用结构:按费用组成的 性质,划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费用、设备投资 费用和其他投资费用。工业化初期阶段,设 备投资费用比重在30%左右,中期为40%左右, 后期为50%以上。
始于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起飞理论。规律 如下:由非耐用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产业发展;从 维持生活基本需求向中间需求进而向享受和发展性 需求的产业发展;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
2、主导产业的选择
选择理论:国际分工和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动态比 较费用学说。
选择基准:产业需求收入弹性、产业生产率的增长 率、产业关联、产业动态比较费用。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财产 收入净额+来自国外财产收入净额+来 自国外劳动要素报酬净额
经常转移总收入净额=经常转移总收入 -经常转移总支出 经常转移内容种类众多,
一般归纳为收入税、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和其他经 常转移三大类。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经常 转移总收入净额
13
3.2 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 投资价格指数的含义。 5、通货膨胀效应的统计分析。
26
6.1
一国 在一 定时 期内 对外 经济 往来 收支 的系 统记 录。
Hale Waihona Puke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标准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由经常项 目和资本项目两部分组成。资本 项目分为资本往来项目和储备资 产增减变动项目,另外考虑到国 际收支统计的特点,又特别设立 了“错误与遗漏”项目。
18
4.2 消费率、储蓄率和恩格尔系 数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分析方法
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额÷国民可支配 总收入
储蓄率=储蓄总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居民个人 最终消费支出
19
4.3 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分析
可支配收入 消费倾向 消费需求=可支配收入×消费倾向
20
五、积累统计和投资需求分析
(1)利用外资对GDP的影响。 (2)利用外资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影响。 (3)利用外资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4)利用外资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5)利用外资对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的影
响。
29
6.4 四种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定时期城乡居民所购
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 相对数。
2、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和评价 体系。
3、中国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
41
9.1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均衡 和适度经济增长率
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 产业部门营业盈余
或=各机构部门劳动者报酬+各机构部门固定资 产折旧+各机构部门生产税净额+各机构部门营 业盈余
3、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10
2.5 国民净福利
国民净福利是对国内生产总 值的修正。
考虑生产与环境的关系 考虑劳动与闲暇的关系 国民净福利=净增加值+为
31
七、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分析
1、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测算方 法、直接测算法。
2、产业结构演化过程的主要理论。 3、主导产业的选择
32
7.1 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测 算方法、直接测算法
1、间接测算法: 总供给=总需求
2、直接测算法: 从社会总供求运行的客观过程,即实物
运动和价值运动过程出发,从流量和存量两 个方面统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反映社会 总供给和总需求运行过程的数量特征。它不 仅包括实际发生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统计, 而且还包括未实现平衡的供给和需求总量的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