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室生物安全准则操作规程

实验室生物安全准则操作规程

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HYEY-PGC-2016(第三版)2016年1月11日发布 2016年1月20日实施怀远县第二人民医院订目 录HYEY -PGC01-2016 实验室人员进出实验室 HYEY -PGC02-2016 实验室检测样品采集HYEY -PGC03-2016 实验室检测样品包装和运送 HYEY -PGC04-2016 实验室检测样品接收 HYEY -PGC05-2016 样品检测操作规程 HYEY -PGC06-2016 电气设备操作规程HYEY -PGC07-2016 实验室消毒剂配制标准操作规程 HYEY -PGC08-2016 无菌间使用标准操作规程HYEY -PGC09-2016 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HYEY -PGC10-2016 实验室消毒标准操作程序 HYEY -PGC11-2016 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1 目的制定检验科实验室人员进出的标准操作程序,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检验科实验室人员进出程序。

3 职责实验室工作人员执行本程序的规定。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监督执行。

4 规程要求4.1进入程序实验室人员需将外衣挂入(避免将外衣与工作服混放),穿上工作服,按要求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方可进入实验室。

4.2 退出程序工作结束后,实验室人员在实验室将一次性口罩、手套、鞋套等放入指定容器。

先用0.5%新洁尔灭对手进行消毒,再用消毒肥皂洗手。

在指定区域脱下工作服,必要时进行紫外消毒。

实验室人员退出实验室后,必须将实验室入口门关好,方可离开实验室。

1 目的为保障检测实验的顺利进行,规范采样程序,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实验室采样过程中产生污染。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实验室内采集、处理动物样品。

3 职责3.1 采集检测样品的工作人员在采集过程中应当防止病原扩散,并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处理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3.2 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本操作规程操作,不可擅自做出超出本规程的操作,所有实验人员对所从事的工作负相应的责任。

4 过程要求4.1 工作条件4.1.1 具有采集、处理样品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设备;4.1.2 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4.1.3 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扩散的措施;4.1.4 具有保证检测样品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4.2实验材料准备灭菌的解剖器械(剪刀、镊子、手术刀、大刀、斧头等)、灭菌试管、平皿或自封袋、载玻片、棉签、营养肉汤、30%、50%甘油盐水缓冲液、加抗生素的PBS(病毒保存液)、50%甘油磷酸盐缓冲液、酒精灯、灭菌注射器、15mL的离心管、1.5mLEP管、记号笔、签字笔、防护服、无粉乳胶手套、防护口罩、铅笔、空白标签纸、胶布、75%酒精棉球、碘酒棉球、冰袋、冷藏容器、消毒药品、采样单等。

4.3 活畜样品的采集4.3.1.1采血方法对采血部位的皮肤先剃(拔)毛,碘酊消毒, 75%的酒精消毒,待干燥后采血。

采血方法推行生猪站立式前腔静脉、牛羊站立式颈静脉、禽类翅静脉采血,采血过程严格无菌。

4.3.1.2 采血数量单一病种抗体监测的每头(只)采集2~3mL全血,多病种抗体检测的每头(只)采集5~10mL 全血。

4.3.1.3 全血保存采集好的全血转入盛血试管,斜面存放,室温凝固后直接放在盛有冰块的保温箱,送实验室。

从全血采出到血清分出的时间不超过10h。

4.3.1.4 血清分离凝固全血在室温2~4h后,有血清析出时,用无菌针剥离血凝块,然后放入4℃冰箱4~8h 后,待大量血清析出时,吸出血清。

必要时经离心机3000rpm 、30min离心,吸出血清。

分离的血清,一般不加防腐剂。

血清若在1~2周内即可检验,可放在4℃冰箱内保存;如果保存时间较长,应放在-20℃~-80℃冰箱内保存。

运送血清时可将血清放在盛有冰块的保温箱中运送。

4.3.2 全血样品的采集全血采集后应直接注入盛有抗凝剂的试管中,立即摇动,充分混合。

也可将全血液注入盛有玻璃珠的灭菌瓶中,立即连续振荡脱纤维蛋白。

4.4 活禽样品的采集咽喉拭子的采集:将棉签插入喉头口及上颚裂处来回刮3~5次取咽喉分泌液,泄殖腔拭子的采集:将棉签插入取泄殖腔转2~3圈并沾取少量粪便,再将咽喉拭子、泄殖腔拭子一并放入盛有0.8~1.0mL加有抗生素PBS的EP管中,加盖,编号。

4.5 病死(屠宰)畜禽样品的采集4.5.1 解剖前检查急性死亡的牛、羊、猪、马等动物,解剖之前应作临床检查,疑似炭疽病的应采血、镜检,排除炭疽病时,方可解剖。

动物死亡后应在6h 内进行剖检。

解剖人员要做好自我防护工作。

4.5.2 肝、脾、肾、淋巴结、肺和牛、马心脏样品的采集在肝、脾、肾、淋巴结、肺和牛、马心脏有病变的部位各采取2~3cm 3的小方块,分别置于灭菌的试管或平皿中。

其他畜禽采集整个心脏,置于自封袋中。

细菌分离样品的采集可用烧红的刀片烫烙脏器表面,在烧烙部位刺一孔,用灭菌后的铂金耳伸入孔内,取少量组织或液体,作涂片镜检或划线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

4.5.3 脑、脊髓样品的采集取脑、脊髓2~3cm 3浸入50%甘油盐水中或将整个头部(猪、牛、马除外)割下,用消毒纱布包裹,置于不漏水的容器中。

4.5.4 肠、肠内容物及粪便样品的采集肠样品的采集:选择病变最严重的部分,将其中的内容物弃去,用灭菌的生理盐水轻轻冲洗后,置于试管中。

肠内容物样品的采集:烧烙肠壁表面,用吸管扎穿肠壁,从肠腔内吸取肠内容物,放入盛有30%甘油盐水中或者直接将带有粪便的肠管两端结扎,从两端剪断。

粪便样品的采集:用棉签插到直肠黏膜表面采集粪便,然后将拭子放入盛有30%甘油盐水中。

4.5.5液体病料样品的采集采集胆汁、脓、粘液、关节液、水泡液等样品时,用药物或烫烙法消毒采样部位,用灭菌吸管(毛细吸管、注射器)经消毒部位插入,吸取内部液体,然后将病料注入灭菌试管中,加盖。

也可用接种环经消毒部位插入,提取病料直接接种在培养基上。

4.5.6 胎儿样品的采集取流产后的整个胎儿,装入自封袋或不透水塑料薄膜中。

4.5.7 皮肤样品的采集4.5.8 死(屠宰)禽样品的采集死(屠宰)禽样品的采集除按上述方法采集,也可将整个死禽装入不透水塑料薄膜袋或自封袋中或其他容器内。

4.6 组织样品采集完后的无害化处理活畜禽、病死畜禽组织样品采集完后,应做好样品外包装和环境消毒以及病死畜禽及其产品的无害化处理。

4.7 样品编号、抽样单填写 4.7.1 样品编号每头动物的不同部位的组织样品应单独包装。

包装好后,在样品袋或平皿外贴上标签,标签注明样品名、样品编号、采样日期等。

采集好不同部位的样品后,同一动物的样品集中包装。

4.7.2 采样单填写可根据具体要求填写。

1 目的 维护检测样品的质量,防止病原的泄漏和扩散,保障样品检测的顺利开展。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检测样品的包装和运送。

3 职责3.1 操作者必须严格按照本程序操作,不可擅自做出超出本程序的操作,所有实验人员对所从事的工作负相应的责任。

3.2实验室负责人负有对样品包装、运输的监督和管理职责,并监督检查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工作程序和行为。

4 过程要求拟运输的样品,要求严密包装,外表加以消毒,编号、登记后,贴上“生物危险”标识,并严防标识脱落。

样品必须经三层包装。

4.1 样品的包装 4.1.1 内包装 4.1.2 外包装4.1.3 包装要求在辅助包装周围必须放置冰、干冰或者其他冷冻剂,或者按照规定将冷冻剂放在由一个或者多个完整包装件组成的合成包装件中,内部要有支撑物,干冰或者干冰消耗掉以后,仍可以把辅助包装固定在原位置上。

如果使用冰,包装必须不透水;如果使用干冰,外包装必须能排出二氧化碳气体;如果使用冷冻剂,主容器和辅助包装必须保持良好的性能,在冷冻剂消耗完以后,仍能承受运输中的温度和压力。

主容器必须是火焰封口的玻璃安瓿或者是用金属封口的胶塞玻璃瓶。

在辅助包装周围还必须放置冰、干冰或者其他冷冻剂。

1 目的 规范接收检测样品,保证生物安全。

2 适用范围适用于送检样品的交接管理。

3 职责专人负责接收样品和接样的生物安全。

4 过程要求4.1检测样品由专人接收,在接收送检样品时应作好样品登记,填写《样品接收登记表》,并对样品进行符合性检查,检查包括:(1) 样品包装、标志及外观是否完好;(2) 对照抽样单核查样品的名称、采样地点、样品数量、性状等信息;(3) 样品是否损坏、污染或已过有效期。

4.2接样人进行样品登记、保存后,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安排检测工作。

4.3 检验后的剩余样品,由样品保管人负责留存。

1 目的为规范样品的检测,特制定本规程。

2 适用范围适用不同待检样品的检测。

3 职责3.1 实验室工作人员严格依照本规程进行样品的检测。

3.2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监督实验室工作人员样品的检测工作。

4 过程要求样品的检测方法应采用《作业指导书-检测标准》(GT CADC-ZYBZ-2016)规定的方法。

5. 相关文件1 目的为规范实验室电气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特制定本规程。

2 适用范围适用于电气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3 职责实验室工作人员严格依照本规程进行使用电气设备。

4 过程要求4.1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熟悉仪器的性能、用途、使用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遵守仪器操作规程。

4.2仪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及时查找原因,尽快排除,并登记。

4.3使用完毕必须对使用过的仪器设备按相关要求去除污染,以减少污染风险。

5 相关文件《作业指导书-仪器设备操作规程》(GT CADC-ZYGC-2016)1 目的规范实验室消毒剂配制,保证消毒液的有效性和实验室生物安全。

2.适用范围适用于检验科实验室常用消毒剂的配制。

3.职责实验室工作人员负责常用消毒剂的配制。

4.过程要求4.1 消毒剂配制4.1.1 配制前,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洗净配制容器及量具,自然晾干。

按试剂配制的配方和配质量量取所需药品。

按配制要求的先后顺序加入药品,搅拌均匀配制试剂。

4.3 配制过程产热的试剂待自然冷却后分装,并将填写好品名、浓度、配制时间、有效期的标签贴于盛装容器上。

做好配制记录。

常用消毒剂的配方及注意事项见下表1。

常用1 目的确保无菌室环境的无菌状态。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无菌间空气微生物监测。

3 职责实验室工作人员负责实验室空气微生物监测和实施。

4 过程要求4.1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无菌间之前,应先用2%石碳酸或来苏尔对手进行浸泡消毒。

4.2 缓冲间在每次使用前,应先打开紫外灯,紫外照射30 min ;工作人员在进入无菌室前,必须于缓冲间内更换消毒过的工作服、工作帽及工作鞋。

检验用的有关器材(待检品除外),搬入无菌室前必须分别进行灭菌消毒。

4.3 将无菌间和生物安全柜的紫外灯打开照射30min 后,才能进行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