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母题流变及遗产问题母题,“指的是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其一再出现于某文学作品里,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线索,也可能是一个意象或‘原型’,由于其一再出现,使整个作品有一脉络,而加强。

”这是将母题与意象、原型等相混相等同。

母题是文化传统中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它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能够在文化传统中完整并存并在后世不断延续和复制。

“母题”是叙事作品中结合得非常紧密的最小事件,持续存在传统中,能引起人们的多种联想,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本身能独立存在,也能与其他故事结合在一起,生出新的故事。

“母题”主要是源于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它是从国外引进的。

汤普森的《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一书,广泛搜罗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和叙事诗歌,从中提取母题两万余个(共有23500个编号,但有空缺留待补充),按二十三个部类编排。

他对母题以及母题和类型之关系作过权威性的解释:“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

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

在具体的民俗学、神话学研究中,人们也在探索新的定义。

比较神话学中的“母题”概念表述为:“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

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

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并能组合入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氏族、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

这个定义是源于汤普森定义的,但又增加了一些内容。

这增加部分其一就是将母题与原型划上了等号:“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氏族、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

其二将母题与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联系起来,增加了母题的范围。

民间流传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和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

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

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孟姜女的故事是流传最广的民间故事之一。

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孟姜女的故事是千里送寒衣和哭倒长城。

在普通民众的心中,孟姜女是位善良和勇敢的女子。

据顾颉刚先生考证,孟姜女故事始于春秋时期杞良妻故事。

据《左传》记载:齐侯归,遇杞良之妻于郊,使吊之。

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这是杞良之妻故事始见于典籍的开始,《为孟姜女冤案平反》文中写到一些与“四人帮”联系在一起的“论客们”认为,杞梁妻拒郊吊的故事转变为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是反进步的孔孟之徒攻击秦始皇的捏造。

钟敬文论证,孟姜女故事的这种转变虽然不是历史上发生的,但是具有历史的真实性。

他说,“民间传说所取材的历史人物,不一定需要符合他的传记事实,因为它着重的往往是对于社会事象的真实(内在意义的真实)”。

文人记下这个故事是把杞良妻作为一名守礼的妇女而加以褒扬的。

但这不是后世孟姜女故事的母题。

孟姜女哭长城的母题大约分为这几个:一是“池边邂逅”,二是“女追男”,三是“滴血认亲”,四是“后园故事”。

关于池边邂逅的母题。

饭仓先生用了世界各地.的很多故事说明,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识在水边,然后结为夫妇的故事,是世界各民族共通的。

池中洗浴的天女与男子结合的“天女妻子”型故事,在当时的中国书籍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比如《牛郎织女》和《田昆仑》的故事就是。

关于女追男的母题。

女方首先提出“愿为君妻”这样的女人先开口的男女结合模式,广泛的流行于从中国南部到印度尼西亚一带的婚姻故事之中。

比如董永遇仙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仙女主动要求做董永的妻子,董永稍稍客气了一下,最终很愉快的答应了。

关于滴血认亲的母题。

这是中国古代一种源于亲族之间血脉相通的信仰而流传下来的约定成俗的信仰。

历代的笔记小说经常引用。

像许多故事中那样通过滴血认亲找回遗落的骨肉一样,只要把故事中的主角换一下,就与孟仲姿的“滴血认亲”一模一样了。

关于后园故事。

在中国的口头传统中,“后园”往往是私情发生的场所,尤其是在宋元以后的民间文艺中,后园作为男女交欢的场所,有很高的出现频率。

这种“围墙内的世界”,是一种暂时割裂现实危机的桃花源。

有人认为孟姜女的故事来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齐国武将杞梁的妻子,无名无姓,称为杞梁妻。

“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

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

’齐侯吊诸其室。

”即杞梁之妻要求齐侯在宗室正式吊唁杞梁。

其中既没有“哭”,也没有长城或者城墙、更无“城崩”、“投水”等情节。

“哭”的情节早在《礼记·檀弓》记曾子提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

刘向的《说苑·善说篇》加上“崩城”的内容:“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

”接着刘向《列女传》又加上“投淄水”的情节:“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

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

”“乃枕其夫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

十日城为之崩。

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

”。

一些诗词也有对杞梁妻的抒情描述。

三国时曹植在《黄初六年令》中说“杞妻哭梁,山为之崩”。

敦煌石窟发现的隋唐乐府中有“送衣之曲”,增加了送寒衣的内容。

唐代贯休的诗作《杞梁妻》首次将故事时间移动到秦朝时,并将“崩城”变成“崩长城”:“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

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

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这时的内容和后来的故事已经差不多了。

杞梁后来讹化成万喜良或范喜良,其妻成为孟姜女。

南宋郑樵曰:“杞梁之妻,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

”元代开始孟姜女的故事被搬上舞台。

顾炎武的《日知录》中阐述了孟姜女的故事演变过程。

顾颉刚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对故事演变的过程进行了更为详尽的阐述。

孟姜女哭长城从开始的“善哭、哭倒城墙”到最后的的“寻夫送衣、哭倒长城”变化最大,也流传最广。

这个变化是建立在夫妻离别的悲哀之上。

钟敬文先生认为,这种新形态和相应的新情节,是“社会的重大现实反映在群众的意志、感情和志向上的结果”。

修筑长城,是最具代表性的最艰巨的劳役,它基本上是苛政的代名词。

秦朝一首歌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充分反映了民众的悲痛和愤怒。

由杞梁妻的故事蜕变出来的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用故事的形式集中反映了封建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繁重徭役对下层百姓的摧残。

《孟姜女传说的流变与思考》从文化史角度对孟姜女传说流变进行考察,从文化精神及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出发,探寻流变的动因,从而浓缩了封建女子的成长道路。

孟姜女的故事思想内容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颂扬杞梁妻知礼、善哭;揭露残酷的社会现实;痛斥秦始皇的残暴、好色淫逸,歌颂人们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从故事本身发展看:情节日趋复杂曲折,“杞梁妻”故事只是简单交待事实;后来人们为言其悲状,演化出了哭夫崩城,滴血认骨细节;到《王周玉集》时,一个较完整的描述性民间传说已形成了。

随着情节发展,主人公形象日趋丰腴,特别是后来出现的“送寒衣”、“万里寻夫”等,突出了孟姜女不屈不挠的反钪精神,主人公投海而死正是这种精神的印证。

从此,主人公从苛守封建礼教的女子发展成为勇于向命运挑战的强者,这正是封建女子漫长的成长道路的浓缩,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气节的发展史。

《从杞梁妻到孟姜女­——孟姜女哭倒长城故事的起源和嬗变》对于孟姜女哭倒长城故事是这样说明的,最早,肇始于春秋时期齐国杞梁妻哭夫崩城传说,经过一千二百年演变,女主人公由齐国无名氏杞梁妻,变为秦朝孟姜女,由哭倒齐城变为哭倒秦长城。

再经过一千多年的民间文学的丰富和发展,终于嬗变为今天的抨击封建暴政,反映了历代人民道德观、婚姻观的故事。

《“孟姜女故事”母题流变的实例分析》对于孟姜女哭长城中的母题流变是这样分析的。

民间故事在其流传过程中有着神态各异的形态,这些不同的形态反映的正是时势、风俗、社会环境以及民众心理的不同及变化。

换言之,同一母题而发生变异的民间叙事,正是流传地人们生活和深层意识的一面镜子。

修筑长城是历代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从春秋至明,近两千年漫长的岁月中,长城屡修屡补,强征了无数的民夫,任何时候都可能产生像孟姜女那样的遭遇。

因此,姜女和杞梁,是劳动人民在承受无限度的劳役中塑造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集中表现了千百万下层百姓被劳役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灾难。

动人的哭长城故事,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也是对被奴役者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

正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孟姜女塑像旁书写的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这当是中允之论。

孟姜女哭崩长城的故事,反映了秦代徭役对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痛苦,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有人认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纯属虚构。

因为山海关所存的长城是秦朝以后才修筑起来的,而秦始皇所筑长城距山海关北去数百里。

历史上有过哭倒城墙的记载,但故事发生的事件比秦统一六国还要早得多,因此和秦始皇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考证史籍,“哭城”一事见于《左传》:春秋初期齐庄公时代(前794—781),齐国人杞梁在攻莒(今山东莒县)战役中阵亡。

杞梁没有儿子,他的妻子无依无靠,扑在杞梁的尸体上,在城下痛苦,哭了七天七夜,城墙也崩塌了。

这大概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始资料了。

其后,西汉刘向在《说苑》、《烈女传》中又增加了杞梁的妻子连哭“十日”以后,“赴淄水而死”的细节。

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一书记载,内容与《左传》大体相似。

但上述各书中指明杞梁姓范,更没有出现过“孟姜女”的名字。

直至敦煌石窟发现唐朝曲子词,才见到最早记载孟姜女送寒衣赴长城,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增添了“送寒衣”的情节。

唐末《杞梁妻》一诗,说杞梁妻子为秦国人,她去长城哭吊丈夫,“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到了宋代,被广泛流传的杞梁开始有了姓,不过说法不一,有说姓范,又说姓万,有说叫杞郎的,还有说叫喜良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