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了解苏东坡其人其事、复习巩固“赋”的文体知识。

3.积累文中有生命力的成语,极富哲理的语言。

能力目标:1.体会文中的感情变化和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揣摩体味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3.学习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学习苏轼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2.苏轼的人生感悟和思想体系。

三、教学难点苏轼的思想体系。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

2.问答法。

3.启发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咱们以前学习过苏轼的《题西林壁》:(学生齐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诗情、画意、理趣三者兼备。

头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写景,次句“远近高低各不同”对景评论,末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抒发自己的哲学感悟。

谁能用八个字把这首诗反映的哲理给表达出来呢?(学生回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融诗情、画意、理趣于一体的精美散文,感受他豁达的情怀,领略他散文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介绍(学生回顾)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教师补充,激发学生兴趣)古时候车前的横木叫“轼”,登轼而望,可以高瞻远瞩,所以字子瞻。

但轼这东西又暴露于车前,是极易受到损伤的,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当初苏洵给儿子取名为轼,就有警示儿子做人不可锋芒太露之意,谁料东坡一生,恰因露才而屡屡遭嫉。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奇才。

各方面成就斐然。

三、文体介绍赋者,铺也。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即以铺张渲染为手法来写景叙事或抒情说理的一种文体。

赋在形式上讲究文采,注重声韵,兼具诗的韵律、节奏和散文的章法句式。

如杜牧的《阿房宫赋》。

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

在这篇赋里,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咱们可以把主客都看做是作者一人的化身。

客的观点和感情是作者日常的感受和烦恼,而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的俯察人与宇宙之后的哲学领悟,前者沉郁,后者达观;前者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后者则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简而言之,也就是思想矛盾的苏轼一个自我安慰的过程。

四、写作背景介绍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其实“乌台诗案”完全是一个莫须有的可笑事件,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朝廷的不满和不敬,方法是对他诗中的词句和意象作上纲上线的推断和诠释。

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有一天,一个名叫王硅的官员对神宗皇帝说:“苏东坡对皇帝有二心。

”皇帝问:“何以见得?”他说:“苏东坡有一首写桧树的诗,中间有蜇龙二字。

”皇帝不解说:“人家写桧树,和我有什么关系?”他说:“写到了龙还不是说皇上您嘛。

”皇帝倒还头脑清醒,反驳道:“未必,人家诸葛亮还叫卧龙呢?”正是在这么一群文化群小的攻击下,苏东坡成了罪孽的化身。

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

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

他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

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透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

他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做了最精彩的诠释。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

五、课文赏析1.检查预习。

(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壬戌(rén) 嫠妇(lí) 愀然(qiǎo)舳舻(zhú)(lú) 旌旗(jīnɡ) 酾酒(shī)横槊(shuò) 渔樵(qiáo) 江渚(zhǔ)麋鹿 (mí) 樽(páo) 蜉蝣(fú)(yóu)(二)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名词作状语,向西)(2)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4)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东下)(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砍柴)(6)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7)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8)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9)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10)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12)哀吾生之须臾(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哀叹)(三)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西班牙一种人与牛相斗的娱乐活动。

(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气。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4)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貌美的女子。

(四)文言句式(1)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译文:本是一位盖世英雄。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译文: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译文: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4)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译文:我们又羡慕什么呢!(5)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译文:然而如今在哪里呢?(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译文: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译文: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8)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译文: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9)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译文:有位吹洞箫的客人。

2.学生齐背第一段。

总结:本段描写赤壁夜游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

问:本段中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乐。

问:作者为何而乐?明确:因为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问: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诗情画意的境界呢?从本段中找出原句来。

学生齐声答:“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教师总结:的确,本段中,苏子泛舟赤壁之上,头顶一轮皓月,船下万顷碧波,月光如烟似雾,清风徐徐吹拂,扁舟如苇叶一般,任意左右东西,作者乘风飘逸,仿佛羽化登仙。

真是如梦似幻,让人流连忘返。

问:本段中有一个拟人的句子,请同学们找出来。

学生答:“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找同学品味这句话。

明确:“徘徊”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在苏子的千呼万唤之下缓慢升起的情景,又好像留恋人间的美景?久久不愿离去。

这种意境正如卞之琳的小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学生齐背第二段。

总结: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本段中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兴尽悲来,乐极生悲。

问:作者悲从何来?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1)政治失意(美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比如《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这里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其实是在说自己的高远理想,对圣君贤臣、美政的期盼,不是越来越虚无缥缈了吗?)(2)箫声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音乐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语言。

可以让人哭,让人笑,让人欢喜让人愁。

咱们以前也学习过用音乐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文章: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生齐背第三段。

总结: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问:请同学们用两个字概括本段的感情基调。

学生答:愀然,也就是忧愁凄怆的样子。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情?(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触景生情,想到英雄人物曹操也和万物一样,不过是过眼烟云,何况我们这些渔夫樵父呢?正如《红楼梦》里所说:“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其实咱们以前学过很多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请举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人生短暂,韶华易逝。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中国文人心中永恒的心结。

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天地阔远而个人渺小。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学生齐背第四段。

总结:抛开个人悲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

问:作者是怎样由第三段的忧愁凄怆走向本段的豁达开朗呢?(学生思考)明确:他想到了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其实也就是哲学讲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从运动的观点来看:大至宇宙天体、星球,小到分子、原子,时时刻刻都在运动。

所以哲学家说:人不可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

毛泽东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那么从静止的观点来看,虽然一江春水总是向东流,但黄河还是黄河,长江还是长江,月亮虽有阴晴圆缺,但还是那个月亮。

正如一首歌中唱道:山也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对于人类来说,如果从运动的角度来看,人都有生老病死,人的个体生命对整个宇宙来说是短暂的。

如果从静止的角度来看,伟大的人物却可以永垂不朽,正如诗人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而整个人类社会,又像愚公所说,子生孙,孙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既然从静止的角度来看,物与我都是永恒的,那么我们又何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又何必为人生无常、时光短暂、韶华易逝而感伤呢?哲学思想和理性思辨使苏轼悟透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都是身外之物,如过眼烟云,不必强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呢?苏轼又为我们提出了一对哲学命题:取与不取。

功名利禄那些东西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不必强求,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自然万物可以为我享用,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这些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东西,正所谓: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惜取眼前物。

同时,这里也反映了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

学生齐背第五段。

总结: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而睡。

问:本段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明确:乐。

如果说第一段的乐是一种浅层次生理上的乐,那么本段中的乐则是集文化之大成的苏轼用丰厚的人文底蕴让自己在寂寞中淡泊沉静下来后与自然山水对话,与历史人物对话,与自己灵魂对话后的心灵解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