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一)急危重患者是指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预估可能发生预后不良,临床符合报病重、病危,须紧急抢救的患者,包括但不限于出现:病情危重,不立即处置可能存在危及生命或出现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等情形的患者。
为充分保障危重患者就诊优先权,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制定本制度。
(二)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对危重患者积极进行救治。
正常上班时间由经治患者的三级医师医疗组负责,非正常上班时间或特殊情况(经治医师手术门诊值班或请假等)由值班医师负责,重大抢救事件应由科主任、医疗管理部门负责人、院领导参加组织。
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拖延抢救患者。
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参与或者主持抢救,不受执业范围限制。
(三)经治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适时与患者家属(或随从人员)进行沟通,口头(抢救时)或书面告知病危并签字,病情危重通知单一式三份,分别交患者家属、医疗管理部门和归病历。
家属拒绝主要检查、主要抢救措施,充分告知后果并签字。
(四)抢救工作中遇到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问题时,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或邀请有关科室会诊予以解决。
(五)在抢救危重患者时,严格执行抢救流程和预案,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
抢救由在场医务人员中级别和年资最高者指挥,上级医师尽快到达抢救现场。
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口头医
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一遍。
在抢救过程中要做到边抢救边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
未能及时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主持抢救的人员应当审核并签字。
(六)抢救全程专人负责,严格执行交接班,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用药情况详细交代。
(七)抢救室应制度完善,设备齐全,性能良好。
急救用品实行“五定”,即定数量、地点、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值班人员熟练掌握各种器械、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做到常备不懈。
抢救室物品一般不外借,保证应急使用。
(八)因纠纷、殴斗、交通或生产事故、杀、他杀等原因致伤的患者及形迹可疑的受伤患者,除积极抢救外,同时向医院保卫部门报告。
(九)抢救期间,药剂检验、放射及其他特殊检查科室及后勤部门,充分支持和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满足临床抢救需要,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或推托。
(十)病情许可情况下,紧急意外事件患者可转重症监护病房加强治疗。
首诊负责医护人员床旁交接,详细介绍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保证危重患者抢救连续性。
(十一)抢救完毕后,完善抢救登记、记录,做好消毒和抢救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