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新要求下不
断提高全警的法律素养
围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紧扣**市振兴发展工作大局,不断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和自觉学法、尊法、用法、守法的体制机制,**市委市政府决定推进法治**建设,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为建设生态宜居、平安幸福**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在此历史背景下,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全市民警全面提升法律素养,提高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公安工作新需求,才能更好的完成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一、当前公安民警法律素养现状
人民警察作为国家刑事司法力量和行政执法力量,法律素养是体现其综合战斗力的基本要素之一。
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和网络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民主法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关注和重视。
人民警察的法律素养高低直接成为衡量其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重要标准。
然而受历史原因影响,公安队伍中民警的法律素养参差不齐,少数民警的思维观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执法行为与现代法治要求格格不入,导致工作中出现不少
失误、错误,不利于公安工作健康、持续的发展。
当前,民警素质能力建设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思想观念滞后。
目前,基层公安机关普遍不注重调查研究和理性思考,对新形势下加强民警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内涵要求、规律特点缺乏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习惯凭老经验、老办法办事,开展工作的思路不新、方法陈旧,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教育、素质培养、能力训练等工作有时陷入“老办法没有用,土办法不能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尴尬局面。
(二)基础教育薄弱。
基层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对提高民警的理论素养、思想认识、职业道德和行为养成等基本素质能力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没有将其作为提升民警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基础性工程来对待,不能持之以恒地抓好民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造成少数基层民警的职业道德根基不实,社会责任感不强,日常的执法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养成。
(三)制度尚不完善。
目前,基层公安机关普遍未能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加强民警队伍素质能力建设、提高民警法律修养的制度体系。
不能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配套落实机制和措施,对加强民警队伍素质能力建设、提高法律修养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基础台账、考核监督等还没有作出明确的规范。
特别是没有建立起长效运行
机制,造成在开展工作时,职能就事论事,缺乏系统性。
(四)工作落实不力。
基层公安机关普遍对抓民警队
伍素质能力建设不扎实、不深入,部署多、落实少,不能深入研究、科学实施。
特别是不能结合基层公安工作和民警队伍实际,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造成有些工作流于形式,浮在表面,使民警队伍素质能力建设各项工作不能落实到位,效果还不明显。
二、提升民警法律素养的途径
执法工作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
民警法律素养不高,直接影响了公安机关执法质量,不断损害了群众利益,破坏了警民关系,也不利于公安队伍的长远发展。
因此,必须予以加强和改善。
(一)从观念入手,培育警营法律文化。
公安机关在重视文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把法律文化作为警营文化建设的一项核心内容来抓,把现代法治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民警的思维观念中。
一是领导要重视。
领导是民警最好的榜样,领导重视法律,必然会给全警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制定学法制度,定期组织领导干部开展各种法律业务学习,并将学习情况及时在网页上公布出来,形成带动全警学法
的风向标。
二是主题要鲜明。
要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
一基本方向,把培育警营法律文化与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纪律教育学习月、基层党建以及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引导民警从长期以来的“重业务、轻法制”、“重实体、轻程序”等惯性思维中走出来,领悟现代法治精神,养成依法治警、依法办事、依法办案的良好作风,营造全警崇尚法律、懂法时尚、守法光荣的浓厚文化氛围。
三是方式要多样。
在培育警营法律文化的过程中,要尽量创造多种形式的平台和载体,让民警尽可能广泛参与和融入其中。
如举办法律文化为主题的演讲、辩论和知识竞赛,邀请法律专家学者前来讲座,组织优秀民警前往法律院校学习、法院庭审旁听等,都不失为好的方法。
总之,法律文化是警队的血液,决定着未来的承载和质量,如果警营法律文化能够蓬勃发展,必定能够产生巨大的附加值。
(二)从培训入手,规范民警执法行为。
整个公安工作,队伍建设是根本又是保证,特别是当前基层公安机关都面临着人员老化、思想僵化、能力弱化的现实,教育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注重培训的针对性。
本着“干什么、学什么,差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各有侧重地开展局长、队长、所长、法制员等专业培训班,提升专业水平。
对于普通民警,也要根据其岗位职责、能力强弱分别开展尖子班、提升班、扫盲班培训,以满足不同层次民警的需求。
大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大教育、大培训”的工作部署,着眼于队伍长期发展,立足于基层工作实际,以提高依法办事、处置突发事件、科技
应用水平和做群众工作能力为目的,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内容形式,探索建立适应实战需要的教育训练体系,严格训练,严格考试考核,以考促训,实现考、赛、练、战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科学化、实战化水平;二是注重培训的渐进性。
教育培训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培训内容上可先易后难,培训方法上可灵活多样,各地、各专业可组织培训,各单位内部也可采取一人教多人学、一帮一、老少配等方式组织培训;三是注重培训的实效性。
培训的目的是使民警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能走过场。
要以是否掌握或会操作应用为标准,采取笔试考试、现场应用等办法检验培训效果,对考试不及格、不会操作应用的,要采取经济或组织措施,让民警变压力为动力,以要我学为我要学,自觉强化自身能力提升,以此更好地履行职责,服务社会。
(三)从监督入手,建立考核问责制度。
任何执法行为都要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有正面的效果,也有负面的效果。
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负面效果产生之前,加强监督考核,防患于未然;在负面效果产生之后,加强问责警示,以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主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强执法质量考评。
定期执法质量考评能够及时发现执法办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漏洞,从而及时纠偏改正。
实践证明,执法考评对提升民警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因此,必须继续大力坚持下去,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
二是推进执法资格考试。
严格按照公安部、省厅的要求,组织民警参加执法资格等级考试,并严格按照上级公安机关要求严肃考试结果运用。
通过铁的手腕促使广大民警自觉学法、真正懂法、严格用法,保障公安民警严格、公正、规范执法和理性、平和、文明执法。
三是加强执法问责追究。
按照“谁执法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加大执法过错追究力度。
对那些执法不规范造成轻微后果的,要及时诫勉谈话,取消各类评先评优资格;对滥用职权、严重违法造成重大影响后果的,要坚决按照党纪国法追究法律责任,及时清除警察队伍,以儆效尤。
(四)从队伍入手,打造法律人才智库。
公安法制建设要长远发展,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法律人才作为支撑。
一是要优化法律人才结构。
法律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
要靠长期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二者相辅相成。
因此,
一方面在新招录警察时,要向具有法律专业特长的人才倾斜,使法律专业民警占队伍总人数达到一定比例并逐年有
所提升。
另一方面,对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却没有经过
正规院校法律学习的民警,在具体工作安排时尽量与那些
法律专业科班出身的民警进行合理搭配,便于他们在工作
中互相“帮传带”,实现法律理论与执法经验的有机结合。
二是要鼓励民警学习法律。
继续做好对通过高级执法资格等级考试、国家司法考试人员的奖励工作,及时纳入人才库管理,激发民警学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要以打造法治公安为目标,把法制建设做为队伍建设一个重要抓手,通过民警个体法律素质的提升,促进队伍整体法律素质的提升,努力建成一支学法型、懂法型、守法型的公安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