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大林算法的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设计(DOC)

基于大林算法的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设计(DOC)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院专业学生姓名班级学号课程设计题目基于大林算法的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实践教学要求与任务:1)构成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2)大林算法设计3)硬软件设计4)实验研究5)THFCS-1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实验6)撰写实验报告工作计划与进度安排:1)第1~2天,查阅文献,构成闭环温度控制系统2)第3天,大林算法设计3)第4~5天,硬软件设计4)第6天,实验研究5)第7~9天,THFCS-1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实验6)第10天,撰写实验报告指导教师:201 年月日专业负责人:201 年月日学院教学副院长:201 年月日目录摘要 (1)1.课题简介 (2)1.1课题目的 (2)1.2课题内容 (2)1.3课题要求 (2)2.大林算法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3)2.1控制系统总体介绍 (3)2.2控制系统闭环工作原理 (3)3.大林算法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3.1 A/D采样电路 (4)3.2 D/A输出电路 (5)3.3给定对象硬件电路设计 (6)3.4总硬件图 (7)4.大林算法控制系统算法设计 (8)4.1 控制算法的原理 (8)4.2 计算机实现的计算机公式推导 (8)4.3 采样周期的选择 (9)5.大林算法控制系统软件编程设计 (10)5.1 主程序与中断流程图 (10)5.2 部分控制程序代码 (11)6.结论 (15)7. 小结与体会 (16)参考文献 (17)摘要电阻加热炉用于合金钢产品热力特性实验,电加热炉用电炉丝提供功率,使其在预定的时间内将炉内温度稳定到给定的温度值。

在本控制对象电阻加热炉功率为20KW ,有220V 交流电源供电,采用双向可控硅进行控制。

本设计针对一个温区进行控制,要求控制温度范围50~350℃,保温阶段温度控制精度为±1℃。

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计算机输出信号经转换后通过双向可控硅控制器控制加热电阻两端的电压,其对象温控数学模型为:()1sd d Ke G s T s -=+τ其中:时间常数d T =350秒,放大系数d K =50,滞后时间τ=10秒,控制算法选用大林算法 。

关键词:单片机;A/D 、D/A ;大林算法;传感器;炉温控制1.课题简介1.1课题目的课程设计是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是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对帮助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计算机控制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实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课程设计环节应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学生控制算法设计的认识,学会控制算法的实际应用,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实际组成,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编程调试,为从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理论设计和系统的调试工作打下基础。

1.2课题内容设计以89C51单片机和ADC 、DAC 等电路、由运放电路实现的被控对象构成的计算机单闭环反馈控制系统。

1. 硬件电路设计:89C51最小系统加上模入电路(用ADC0809等)和模出电路(用TLC7528和运放等);由运放实现的被控对象。

2. 控制算法:大林控制算法。

3. 软件设计:主程序、中断程序、A/D 转换程序、大林算法控制程序、D/A 输出程序等。

1.3课题要求1. 模入电路能接受双极性电压输入(-5V~+5V ),模出电路能输出双极性电压(-5V~+5V )。

2. 模入电路用两个通道分别采集被控对象的输出和给定信号。

3. 选择被控对象: T ,e )s .)(s .()s (G s .=++=-τ5015014084. 对象的纯延迟环节s e τ-用软件通过数组单元移位实现。

5. 定时中断间隔选取50ms ,采样周期T 要求既是采样中断间隔的整数倍,又满足(0.21)T τ=-。

6. 闭环系统时间常数T τ按11~23⎛⎫⎪⎝⎭的被控对象最大时间常数选择。

2.大林算法控制系统方案设计2.1控制系统总体介绍+)(r t )(t e D(Z)U(Z)se Ts--1G(S)C(T)-图2.1-1大林算法设计的闭环控制系统方框图大多数工业对象具有较大的纯滞后时间,可以近似用一阶或二阶惯性环节加纯滞后环节来表示,其传递函数为 一阶对象:NT ,e s T K)s G(s =+=-ττ11, 二阶对象:NT ,e )s T )(s T (K)s (G s =++-ττ1121,大林算法的设计目标是使整个闭环系统所期望的传递函数 Φ(s )相当于一个纯滞后环节和一个惯性环节相串联,即NT ,e s T )s (s =+=-ττ11τΦ, 并希望整个闭环系统的纯滞后时间和被控对象的纯滞后时间相同。

其中为闭环系统的时间常数,纯滞后时间与采样周期T 有整数倍关系,(N=1,2﹒﹒﹒﹒)。

2.2控制系统闭环工作原理在本次大林算法控制系统中,系统先进行A/D 采样,将给定值采样值取到单片机内,之后单片机会选择另外一路通道,进行输出值即反馈值的采样。

将输出值采样到单片机内后,在单片机中进行差值E(K )计算,再通过单片机中的算法程序得到输出量U(K ),再经过D/A 变换器,将输出结果作用于被控对象。

经被控对象的输出值又将作为反馈值被采样到单片机内。

3.大林算法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3.1 A/D采样电路该实验的A/D采样硬件电路如图3-1所示图3-1 A/D采样硬件电路图上图所示的是ADC0809与8051连接的硬件电路图,其中在ADC0809中,IN-6、IN-7分别采样给定信号和反馈信号,A\D转换器的引脚A接单片机的P1^6,用于选择采样通道。

控制计算机的定时器作为基准时钟(初始化为50ms),在第一次启动A/D转换时,此时P1^6=0,选择的IN-6,采样的是给定信号,当采样周期到时,此时P1^6=1,同时在定时器中启动A/D转换,此时采样的是反馈信号,给定信号和反馈信号的采样值分别存储在程序的RK和UK1中。

模数单元采用ADC0809芯片,主要包括多路模拟开关和A/D转换器两部分。

其主要特点为:单电源供电、工作始终CLOCK最高可达1200KH Z、8位分辨率、8个单端模拟输入端(IN0~IN7)、TTL电平兼容等,可以很方便地和微处理器接口。

通过三端地址译码A、B、C多路开关可选通8路模拟输入的任何一路进行A/D变换。

其中IN1~IN5的模拟量输入允许范围:0V~4.98V,对应数字量为00H~FFH,2.5V对应80H;IN6和IN7两路由于接了上拉电阻,所以模拟量输入允许范围:-5V~+4.98V,对应数字量00H~FFH,0V对应80H。

在设计过程中使用的TD-ACC+教学系统中的ADC0809芯片,其输出八位数据线以及CLOCK线已连到控制计算机的数据线及系统应用时钟1MCLK(1MH Z)上。

其它控制线根据实验要求可另外连接(A、B、C、STR、/OE、EOC、IN0~IN7),如图3-1(2)所示。

其中IN6和IN7可以测量-5V~+5V的量,主要是因为加了外部电路。

如图所示,在IN6和IN7的实际输入端其输入范围为0~5V,在外围电路中,采用两个相同电阻分压的方式,因为给了一个5V的电压,当输入端为-5V时,0809的实际输入端为两者相加之和的一半,为0V,在0809采样电压的范围以内。

但将该采样值取进单片机内后,其表示范围为-128~127,对应为0~5V的电压,所以我们需要在程序里将采样值减去128以使采样值与设定值相对应。

因此加了外部电路,0809就可以采集-5~+5V的电压了。

3.2 D/A输出电路数模转换单元采用TLC7528芯片,它是8位、并行、两路、电压型输出模数转换器。

其主要参数如下:转换时间100NS,满量程误差1/2LBS,参考电压-10V~+10V,供电电压+5V~+15V,输入逻辑电平与TTL兼容。

输入数字范围为00H~FFH,80H对应于0V,输出电压为-5V~+4、96V。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采用的TD-ACC+教学系统中的TLC7528,其输入数字量得八位数据线、写线和通道选择控制线已经接至控制计算机的总线上。

片选线预留出待实验中连接到相应的I/O片选上,如图3-2。

图3-2 D/A输出电路该芯片TLC7528可以双极性输出,但须在单片机中将D/A的输出值加128后再交给TLC7528芯片进行D/A输出。

3.3给定对象硬件电路设计图3-3 给定对象硬件电路图如图3-3所示,为被控对象的硬件电路的设计图,在本次的课程设计中的被控对象传递函数:T ,e )s .)(s .()s (G s .=++=-τ501501408,其中比例部分由两个运算放大器组合实现,即,第一个运算放大器的积分部分为5010005001.=÷⨯,实现被控对象的第一部分,第二个运算放大器的积分部分为4010002002.=÷⨯,实现被控对象的第二部分。

3.4总硬件图图3-4 总硬件图4.大林算法控制系统算法设计4.1 控制算法的原理实验算法中,用脉冲传递函数近似法求得对应的闭环脉冲传递函数:T ,e )s .)(s .()s (G s .=++=-τ501501408,将代入,并进行Z 变换:[]22125050121150501405025050118111-------------+---=z)e (z e )z c c ()z e )(z e )(e ()z (D ........ 式中 307050401011140501.)e .e .(.c ..=-+=--, 93380504010140501501401502.)e .e .(.e c ..)..(.=-+=--+- 经计算)z .z .)(z .()z .)(z .(.)z (D 211118647013530104153136790128650135210-------+--=, 无振铃时,有,1=z 24081121.z c c =+-)则(,于是 ,)z .z .()z .)(z .(.)z (D 2111864701353013679012865010870--------= 对应的递推公式为).k (e .)k (e .)k (e .)k (u .)k (u .)k (u 2105401654400870286470113530-+--+-+-= 则程序中 ,.kk ,.kk ,.kk 10540265440108700=-==03864702135301===pp ,.pp ,.pp4.2 计算机实现的计算机公式推导在4、1中得到了D(z)的最终表达式,而在本实验中,被控对象为从而可以知道被控对象的时间常数为,增益K=8,根据T τ按11~23⎛⎫⎪⎝⎭最大时间常数取值,取T τ=0.4s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