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礼宾图(局部)
二 隋唐时期的空前开放
1. 陆海交往活跃 2. 文化强大影响
三 元明清时期的新发展
➢ 宋朝海路 转趋发达
➢ 元朝陆海 道路畅通
《中国历史地图册》 (七年级下)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6年版 第42页。
明朝历代政府所奉行的安抚周边国家、“厚往薄来”, 以和平共处为核心宗旨的对外朝贡体系,正是体现了明朝 作为东亚广阔区域核心大国的一种责任担当。这种国际关 系准则,虽然带有某些“核心”与“周边”的“华夷之别” 的虚幻成分在内,但是这种国际关系准则在中国的历史延 续性,以及其久远的历史意义,至今依然值得我们欣赏和 思考。
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 统编版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0年 第62页
“九边” 卫所制度 马市
华夷一体 文化一脉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 2019年 第75页,第80页
疆域奠基 中国认同
时期 职官
管理
特点
礼部 元 鸿胪寺
行省制、宣政院 一些特设机构
重视治理; 加强对边疆
增设提督
“九边”重镇;
——《汉书》卷28《地理志》下
自建武以来,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 莎车、于阗之属,数遣使置质于汉,愿请属都 护……自宣、元后,单于称藩臣,西域服从。
——《汉书》卷96《西域传》下
西汉时期民族关系出现哪些新的发展?
乌桓自为冒顿所破,众遂孤弱,常臣伏匈奴,岁输 牛、马、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过时不具,辄没其妻子。及武帝遣骠骑 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 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于是始置护乌桓校尉, 秩二千石,拥节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
——李大龙《自然凝聚:多民族中国形成轨迹的理论解读》
拓展思考: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朝贡体系
解体的因素。
“一带一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 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
“一带一路”建设把中 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各国 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是 中华民族共同体走向人类 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时期


职官
管理
郡县制、册封
岭南、流求
礼部
鸿胪寺
羁縻府州制度;
册封、和亲、会盟等
吐蕃、西北、南诏
特点
开明的民族政策; 方式多样的治理; 形成强大凝聚力
统一多民族国家繁荣;前所未有的民族大交融局面
➢ 辽、金等政 权的制度有 哪些特点?
➢ 两宋时期的 民族关系有 怎样的发展?
《中国历史地图册》七下 人教社2016年 第30页
——陈支平《怎样看待明代的朝贡体系》 《 北京日报》2019-04-15
三 元明清时期的新发展
1. 明清时期的朝贡体系 2. 中俄《尼布楚条约》 3.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在每个细节上,即条约的写制、签署、盖印 和互换,都严格遵守了国际惯例,以至于在条约 中加入法令,这是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条约 中都曾使用的办法。条约的正式文本使用了拉丁 文,又是另一证明。
—— 约瑟夫·塞比斯著《耶稣会士徐日升关于中俄 尼布楚谈判的日记》,王立人译, 商务印书馆1 973 年版,第 182 页。
“中华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国”
众多族群共同缔造的由传统王朝转变而 来的近现代主权国家则最终是以“中国”为 国号出现在世界舞台。
多民族国家也渐由传统王朝国家向近现 代主权国家转型 。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上)
民族,是具有客观条件,因而发 生共同(对外即可称为特异)的文化; 因此发生民族意识,由此意识而相团 结的集团。
——吕思勉《中华民族源流史》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上)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北魏长城防线是随其国力的增强而不断北移 的……逐渐形成了以六镇与长城为中心的军事防 御体系,在防御外患、移民垦殖和管理边民方面 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坚 、孟燕云《北魏长城考辨》
因战争而筑,为和平而生
民族交融的途径有哪些?如何看待民族战争?
途径:战争碰撞 与 和平交融方式 和平交融更深入,是主要方式
元本胡人,起自沙漠,一旦据有中国, 混一海内。建国之初,辅弼之臣,率皆贤达, 进用者又皆君子,是以政治翕然可观。
——《明太祖实录》卷十五 ➢ 概述材料中明太祖的观点 ➢ 并用史实来说明这一观点
北庭都元帅府、
行省制度 宣慰司加强对
西域的管辖
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
征发赋役 的直接管理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019年 第57页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和平是边疆民族共同的福祉 守护是边疆民族共同的渴求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时期 职官
管理
特点

典客、
郡县制;和亲 民族治理体系发展;
典属国 巩固南、北边疆; 有战有和屯戍开发;
汉 大鸿胪 西域、河西、东北 文化交融认同统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民族交融促进认同
民族交融的形式有哪些?如何看待民族战争?
周边民族政权吸收中原制度,丰富民族文化内涵。 局部政权割据、征战,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上)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时期 元
职官
礼部 鸿胪寺
明 增设提督 四夷馆
清 增设 理藩院
管理
特点
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控制管理;
明 四夷馆
都司卫所制度
因教顺俗、
土司制度、敕封
因地制宜

增设
联姻、平叛、派官
理藩院 蒙藏关系、台湾、西南
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民族多元一体
拓展思考:
中国古代民族事务管理制度的 特点和趋势。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下)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下)
一 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 二 隋唐时期的空前开放 三 元明清时期的新发展
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 而秦稍蚕食之……遂拔义渠 二十五城……遂起兵伐残义 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 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史记·匈奴列传》
(秦始皇)为桂林、象郡、 南海,以适遣戌。
——《史记·秦始皇本纪》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019年 第16页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 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
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 母皆赖其生养。元之兴亡,自是气运,于朕何预?
——《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
所谓“认同”就是一种归属感。古代中国人的国家 认同并没有完全局限于王朝这个层面。王朝总是有兴有 灭……于是出现了超越这个或那个具体王朝而始终存在 的一个政治共同体的观念。这个历时性的政治共同体就 叫作“中国”。王朝可能结束,中国却没有结束。
大都护府 |
都督府 |
羁縻州
安南都护府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019年 第35页
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朕独爱 之如一,故其种 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 《唐纪十四·贞观二十一年》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019年 第35页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时期 元 明
职官 礼部 鸿胪寺
增设提督 四夷馆
管理
行省制、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北庭 都元帅府、宣慰司
清 增设 理藩院
特点
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地图册》七下 人教社2016年 第54-55页
➢ 明长城防御的是哪些民族?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什么特点?
性质:正义战争 和 非正义战争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上)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时期 职官
隋 礼部
鸿胪寺 唐
管理
郡县制、册封 岭南、流求
特点
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资治通鉴》卷193《唐纪九》
“天可汗”
羁縻府州制
宗藩礼制最为典型的表达形式之一, 是所谓“朝贡—册封”制度。
封贡活动本身不是宗藩关系的全部, 只是其利益表现之一种,和宗藩制度挂钩 的还有贸易准入、边市往来等一系列物质 性交往,以及安全保障。
——宋念申《发现东亚》
一 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
1. 开陆海两通道 2. 东汉册封倭国
丝绸之路路线图
统编版《文化交流与传播》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51页
—— 约瑟夫·塞比斯著《耶稣会士徐日升关于中俄 尼布楚谈判的日记》,王立人译, 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116 页。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不过,这位俄国使臣如果去到中国,就决 不会有这样有利的地位,因为在中国他们会迫 使他如同以前到中国来的那些人一样,要么服 从中国的习俗,否则就缔结不了和约而回国。
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成帝 河平元年省并大鸿胪。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西汉时期民族关系出现哪些新的发展?
乃分处(匈 奴)降者于边五 郡故塞外,而皆 在河南,因其故 俗为属国。
——《汉书·卫青 霍去病传》
都护
校尉
边郡
《中国历史地图册》七上 人教社2016年 第40页
初置四郡,以通西域……其民或以关东下 贫……家属徙焉……保边塞,二千石治之…… 吏民相亲。是以其俗风雨时节,谷籴常贱,少盗 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
一 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
《历史地图册·经济与社会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50页
倭奴国金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