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孔子感受经典》主题班会

《走进孔子感受经典》主题班会

“走进孔子感受经典”主题班会
曹金睿:“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司马迁)谁有这样大的人格魅力,让司马迁这样的大历史学家心向往之。

朱玲玉:他就是孔子。

一个圣人,一个君子,同时又是一个有喜有怒的普通人。

他的仁爱如天之涵养,他的智慧如神之微妙。

张翔程:他创立了一个学派——儒学。

千载而下,他的思想仍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他缔造了一个神话,在他的身上,有着太多的伟大和第一,他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魏来:让我们穿越历史,走近孔子,去寻找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

曹金睿: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倍尝艰辛。

为生活所迫,孔子从小就干过很多低贱的工作;但可贵的是,无论处在什么境地,他从不放弃学习,“十有五而志于学”,学无常师;“三十而立”,开始收徒讲学。

朱玲玉:孔子五十岁开始从政,五十五岁因与当政者不合,弃官出走,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恓恓惶惶,席不暇暖,“累累若丧家之狗”,前后达14年之久,虽颠沛流离、处处碰壁而仍矢志不移。

张翔程:《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

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曹金睿: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朱玲玉:孔子的言与行,留给后人很多的启发。

25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

结合课下注释研读《论语》六则,疏通文意。

选择对你触动最深的一段文字,写出你的理解以及对你的启发。

50—100字
孙佳宁: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张卉楠: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李璇: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王姝瑀: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郭圣美: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商家硕: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曹金睿:2500年来,孔子光辉的思想和博大的精神,以及他高尚的人格,已经演变为中华生生不息文明洪流的中流砥柱,成为华夏民族持久不衰的思想源泉,2500年间,从来没有人能扑灭这一燃烧着旺盛生命力的文明之火。

朱玲玉:2500年之后,当我们重新走近孔子,去感受一个大时代的强劲脉搏时,希望这种管中窥豹的方式,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礼,能让我们的文化得到传承。

朗读司马迁的《孔子世家》: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所慎:齐,战,疾。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

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约其文辞而指博。

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

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

《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译文:
关于《论语》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干多篇,等到孔子整理的时候,删去其中重复的,选取可以在礼节仪式中使用的,往上采集歌颂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的诗篇,中间搜罗叙述殷朝、周朝盛世的诗篇,往下包括记录周幽王、周厉王时礼乐残缺情景的诗篇。

《诗经》书从描写男女关系的诗篇开始,所以说:“《关雎》为《国风》的第一篇,《鹿鸣》为《小雅》的第一篇,《文王》为《大雅》的第一篇,《清庙》为《颂》的第一篇。

”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用琴瑟伴奏而一一歌唱过,以求符合《韶》、《武》、《雅》、《颂》的音律。

礼仪、音乐从此又可得到而称述记录,以此具备了王道的礼乐制度,编成了《礼》、《乐》、《书》、《诗》、《易》、《春秋》六经。

孔子晚年喜好研究《周易》,编撰《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解说《周易》的《易传》,孔子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连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

他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像这样的话,我对炙周易》就能融会贯通了。


孔子用《诗》、《书》、《礼》、《乐》进行教授,弟子大约有三千,其中一人兼通六经的有七十二人。

像颜浊邹之流的门徒,略微接受过学业的就更加众多了。

孔子设立四种教学内容:文献,行为,忠恕,信用。

戒绝四种陋习:不随意猜测,不固执己见,不孤陋寡闻,不突出自己,他所谨慎对待的有:斋戒,战争,疾病。

孔子对自己很少讲到利益、命运和仁德。

对弟子不到为渴求知识而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的地步就不去启发,不能举一反三,便不再教他。

孔子说:“不行了不行了,君子痛恨活了一辈子而名声不被人们称道。

我的主张不能实行了,我用什么将自己显现给后人呢?”于是利用鲁国史官的记载撰作《春秋》,上溯至鲁隐公,下讫于鲁哀公十四年,包括十二位君主。

以鲁国为中心,以周王室为亲承的前朝,以殷代为隔朝的散旧,将道统贯穿于三代。

简约精炼其中的文辞而意旨博大恢弘。

所以吴国;楚国的君主自称为王,但《春秋》贬称他们为“子”;晋文公在践土的盟会实际上是他召来周天于,但《春秋》避讳此事写作“天王狩于河阳”;推衍这类《春秋》笔法来绳正当时的世道。

《春秋》中褒贬的大义,后代有王者兴起的话,就能推广开来。

《春秋》大义实行之后,那么天下的乱臣贼子便都害怕了。

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有可以和别人相同处,就不独自决断。

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

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