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摘要】以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为例,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探讨如何全面推进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的成功举办,环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深入,东盟各国物流业快速发展,南宁、钦州、凭祥等物流园区陆续投入运营,广西物流行业呈现迅猛发展趋势,物流调度、仓储管理、订单处理、货运代理等一线岗位需求旺盛。
多年来,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为广西、中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物流企业、港口码头、水运企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
近几年,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改革,但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理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不够紧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性不高;专业教学在教、学、做的统一上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在国家示范校建设中,在风生水起北部湾、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的大好形势下,为更好地满足广西物流行业及内河亿吨黄金水道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提高物流人才的专业技能、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促进水运及相关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为中职生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必须结合物流行业职业岗位要求,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有针对性地培养、培训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以满足广西物流行业及内河水运发展对高规格人才的需要。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南宁处于泛北部湾、泛珠三角地区和大西南3个经济圈的接合部,是大西南出海通道及国内物流、人流进出东盟十国的枢纽城市。
近年来,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围绕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要求,抓住东盟经济圈、广西环北部湾经济圈物流产业与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和发展的契机,成立了由职业教育专家、企业行家、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着手进行了下列工作:(一)调研分析。
深入防城港、钦州港、贵港、梧州等港口和区内外物流公司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到中职毕业生适应的岗位主要是一线操作员、信息系统操作员、仓库管理员、运输配送员、客服人员等,需求情况见图1。
(二)专业定位。
通过对图1的分析,结合区内外物流发展和相关企业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在明确专业所面向的职业群(岗位群)、业务范围、岗位能力要求的同时,将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 面向物流行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管理知识和物流管理能力的生产、流通、服务一线操作员和基层管理员,主要从事运输业务、仓储与配送业务、物流营销业务、国际贸易业务、商品储运、客户服务管理、采购、仓库管理(保管、理货、进出库)等工作。
(三)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更快地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构建“校企互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
此模式的主要内涵是:校企双方在遵循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按照以物流行业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校企互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以典型物流业务流程职业岗位要求为标准选取和开发教学内容,以模块为教学实习单元,分六学期实施教学,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第一学期:主要实施人文、专业基础模块教学,同时安排学生到广西万通国际物流公司、海尔备件物流中心等企业参观、见习,提高学生基础文化素养及对物流行业的认知。
第二学期:主要实施专业知识及技能模块教学,同时安排学生到物流综合实训基地、广西万通国际物流公司等企业学习一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物流企业岗位工作与作业流程,提高学生对物流岗位及各作业流程的认识。
第三学期:主要实施专业核心技能模块教学,同时安排学生进行3D物流模拟系统训练及到海尔备件物流中心实习两周。
目的是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基本职业素质。
第四学期:主要实施物流技能综合模块教学,同时安排学生进行两周时间的物流综合实训和到物流及港口企业见习,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第五、六学期:安排顶岗实习,使学生通过实际生产岗位学习知识与技能,提高职业素质,拓展学生的岗位技能,提高就业适应能力。
二、取得成效(一)培养模式的转变。
根据物流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毕业生就业情况、毕业生调查问卷等调研分析结果,与防城港务集团公司、钦州港口集团物流公司、广西万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合作,依托与海尔集团合作建立的南宁海贝电子电器有限公司——广西备件物流中心,按照物流行业企业要求,海尔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理念,通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对物流行业企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物流操作与服务型人才培养标准,清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线,进一步明确其职业生涯路径(见图3)。
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情况,将专业教学标准与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业务流程对接,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对接,做中学、学中教、学做结合,形成符合物流及相关行业企业服务类人才特点的“三双四段”人才培养模式,见图4。
(二)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更明确。
原有的培养目标范围大、针对性不强,比较笼统、模糊,新的培养目标明确了针对的服务区域,即本专业主要服务东盟经济圈、西江亿吨黄金水道,明确了面向的企业,即面向港口企业、生产企业、仓储企业、货代企业、运输企业等相关物流企业;明确了任务与能力的培养,即主要从事仓储与配送业务、运输业务、物流营销业务、港口物流业务、商品储运、客户服务管理、采购、仓库管理等工作的一线操作员和基层员。
(三)职业能力培养得到进一步强化。
2012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技术能力培养方面,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混在一起,使得在能力培养的执行上分工不明确,因此在2013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2012级人才规格培养的知识方面、技能方面与态度方面等三方面的培养重新进行整合与分解,即2013级的方案中人才规格分解为知识结构的培养(包括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的培养(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素质结构与要求(包括基本素质与职业素质)。
这一转变使专业老师在上课的项目设计上更具有指导性与针对性。
而在2014级的教学标准中更为明确,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描述更加确切,例如,具有物流设备管理的意识,具备规范操作常用物流设备及物流技术运用的能力;具备发现并处理物流业务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能搜集和处理物流信息;具备较强物流营销及快速响应能力,能使用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方法进行简单的市场预测;具有服务意识与成本意识,能应用CRM对客户进行服务与管理,通过对物流成本构成的分析,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等,使教师对专业教育教学方向的把握更准确。
(四)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构建的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调研情况,围绕物流企业用人标准、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及职业资格标准,专业抓住服务类人才成长的特点,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物流职业人才为目标,课程建设小组与多家企业密切合作,确定工作领域,提取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并组织行业企业及职业教育专家对课程体系进行论证和审定,确定两个专业技能方向(仓储与配送方向、港口物流方向),确定以物流典型业务流程为主线,分三段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即在企业文化氛围下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了解职业要求和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完成职业能力认知;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形成基础的职业能力;依托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物流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训练,完成职业能力的强化;通过职业资格认定和顶岗实习,提高职业能力。
通过实践,形成“三段进阶”课程体系,见图5。
(五)课程重新整合与定位。
根据重构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使改革后的课程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减少课程内容交叉严重的现象,将2012级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原来设置的专业课程进一步细分与定位,原来的专业课分成了专业核心课与专业技能课,其中专业核心课包括数理统计、物流客户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地理、会计基础、物流运输管理实务、物流管理概论;专业技能课包括生产物流流程实务、仓储与配送流程实务、现代物流采购、物流技术与装备、集装箱运输实务、港口物流流程实务、国际货运代理、物流单证实务等。
而在2014级专业教学标准中更加明确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内涵,其中专业核心课主要有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地理、财务知识、物流运输作业、物流概论;专业技能课主要是生产物流流程、仓储与配送作业、物流采购、物流技术与装备、集装箱货运、港口堆场作业、国际货代、物流单证等。
(六)“三考核,四校对”的评价模式得到落实。
借鉴海尔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理念,依托海尔广西备件物流中心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平台,引入企业物流业务流程、工作规范设计了《海尔广西备件物流中心实训成绩单》《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日志》《学生自评表》《学校、企业、学生互评表》,建立了“三考核,四校对”过程化考核评价模式(见图6),即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进行日考核、周考核及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自我校对、相互校对、教师校对、行家校对”,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都能对照自身的学习成效不断自我改进、自主发展,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原来是根据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照3∶1∶1的比例评定,而改革后的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按1∶1∶3的比例进行评价,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2∶1∶7进行评定,即主要考核的是过程,除任课教师评价外,学校、社会、企业(课堂见习)的评价也按相应比例纳入其中。
(七)教学模式得到进一步改革。
改革教学模式取得了以下方面的成效。
1.真实业务场景教学。
借助海尔广西备件物流中心和“市场+业务”的综合实训基地真实的业务现场,实施“现场教学”。
任课教师及企业骨干在课前分解教学内容,针对企业环境设计学习任务,并将学生分组;课中,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要求进行学习与讨论,对在真实场景、真实的岗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与企业骨干进行现场指导;课后,对不能完成任务的学生,由完成任务较好、能力强的学生指导,确保学生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与实训任务。
与此同时,不定期安排学生到海尔广西备件物流中心轮岗训练,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较好地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通过一系列在真实业务环境中的学习和训练,在第一时间检验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否能胜任岗位工作的要求,并将现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馈回课堂教学,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的内容,实现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良性互动。
2.仿真模拟场景教学。
针对物流行业企业的特点,在利用企业真实环境进行现场教学的同时,借助软件平台开展仿真模拟教学。
学校通过《3D运输管理系统》《3D仓储管理系统》《3D堆场与集装箱管理系统》使用,让学生通过3D形式,身临其境模拟企业入库员、收货员、出库员、发货员、拣选员、客服文员、拆箱员、码头司机等角色,体验物流整个业务流程及其管理,把握物流过程的典型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