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冠超第1、2题,余川第3题,范梓明第4题,唐福斌5,卢铁东第6题,向翰钦第7题,黄镇铭第10题心理学自主学习讨论题1、心理学对我们的有什么重要作用?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心理学对生活、工作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人的心理是有规律的,企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选拔、安全生产、人际关系等等都需要了解人的心理。
学习心理学,有利于人们更好、更完善地了解这些问题,处理这些问题。
2、有助于了解自己,加强自我修养。
心理学知识对于自我教育很重要。
科学地理解心理现象,能使人正确地评价自己个性品质的长处和短处,确定个别的特点,正确而自觉去努力发展积极的品质,克服消极的品质。
3、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一个人难免会碰到种种心理难题和心理困惑。
例如,恋爱问题、婚姻问题、自卑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失眠、焦虑、忧郁等等,学了心理学,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调节,不致于陷入心理困惑之中而不能自拔,最后导致心理疾病,甚至是精神病。
4、学习心理学,能开阔人的视野。
尤其是从事文学、哲学、美学、医学等学科的人们,再学一些心理学知识,它能丰富人的思想和观点。
5、实现自我价值。
现代社会越发展,人的精神生活将越来越重要,心理问题会越来越多,心理学亦将越来越重要。
对一个心理学工作者来说,能把自己所学的一点心理学知识奉献于社会,服务于人民,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当然,心理学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些,在商业领域,在医学领域,在司法领域,在教育战线领域,心理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左撇子倾向?研究显示,只有大约10%的人是左利手。
由于他们生活在一个专门为右利手的人群建造的世界中,大多数工具都是为方便右利手的人使用而设计的,因而左利手常常会在生活中遭遇种种不方便之处。
出于这个原因,一些家长在发现孩子是左利手后,会对孩子进行改造。
专家观点1 3岁后可适当引导“对于3岁前的左利手婴幼儿,是不用刻意去纠正和引导的。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是左利手,应让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左右脑的锻炼。
孩子到了3岁后,为了让孩子适应社会需要,可以多进行右手的锻炼。
如在孩子开始学写字的阶段,引导他更多地使用右手。
具体应该怎么引导呢?首先,孩子在进行某个活动时,家长可以在位置摆放上进行引导。
如孩子在摆积木时,家长可以把积木放到孩子的右侧,让孩子自然而然地用右手取积木并进行摆放。
其次,家长可以在孩子的活动中拉住孩子的左手,让孩子空出来的右手得到更多的发挥。
第三,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做一些肢体训练的游戏,如训练孩子右手拍球、举高拿东西等。
第四,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多用右手写字、画画,并进行正确的笔画、方向的引导。
最后,如果家长不能通过以上方法达到训练孩子右手的目的,家长可以被动地帮助其训练。
如抓起孩子的右手,被动地让孩子更多地运用右手。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增强,家长便不宜对孩子过多要求。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左利手的不方便之处,让孩子自己选择是否需要改变。
而对于右利手的孩子,为了让孩子的左右脑均衡发展,可以更多地强化其右脑的功能。
多接触音乐、美术等,开发右脑。
专家观点2 家长不必刻意矫正研究发现左撇子形成于胎儿发育早期,基因决定着孩子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
左利手的出现具有遗传因素,家长不必特地要求孩子进行矫正。
“如果左利手的孩子认为使用左手有不方便之处,他们自然会进行调整。
””家长不应该把左利手当做孩子的缺点,更不应该要求孩子改用右手。
对于左利手的孩子来说,让他用右手写字、吃饭可能更不方便,如果家长强加矫正,可能会扰乱孩子正常发育,还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奥巴马和克林顿在签字的时候,用的就是左手。
美国人中的左利手就占有较大比重,但很少有人会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用手习惯。
3、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
其贡献是多方面的,从理论上讲,它对第一势力行为主义与第二势力精神分析做了深刻的批判,并在建构一系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主客观范式统合的新构想。
从实践上讲,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等方面均有重大的贡献。
1、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心理学看作是一门重要的人学,它在使心理学走上研究人或人性的科学道路上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布根塔尔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的“一场重大的突破”,也是“人关于自身知识的一个新纪元”。
它在人类状况方面会发生的变化,将同我们在过去那个世纪已看到的物理学方面的变化同样深刻。
传统心理学主要沿着冯特所开辟的关于意识元素分析心理学自然基本研究的下行路线发展,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则迳直探讨意识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打开了心理学研究向上或向社会方面发展的通道,再次从主体内部出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
如人的价值、生活意义、自我实现、意识状态转换、超越自我、高峰体验、生死体认、宇宙觉知、人类协同等等。
《纽约时报》曾评论说:“…第三思潮‟是人类了解自身过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2、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层次理论,突出了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更大的价值。
3、提出实验客观范式与经验主观范式统合的新构想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中的方法论的僵化、二歧式思维和实验主义,提出将实验-客观范式(experimental-objective paradigm)和经验-主观范式(esperimental-subjective paradigm)统合起来的新构想,突出了开放研究、整体分析和多学科式跨学科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根据心理学对象决定心理学方法的原则,反对以方法为中心而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这既是对行为主义以方法为准则选择研究对象的一种反抗,又是对各种各样方法中心主义的一种批判。
不仅如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抨击了自冯特开始主流心理学长期依据牛顿-笛卡尔范式(牛顿,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仿效自然科学来建构其理论模式,其结果导致心理学陷入机械论、还原论、元素主义和简单化的境地。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积极意义在于:(1)反对心理学中僵死的方法论和实验主义,主张对研究方法采取开放、兼容和综合的态度。
(2) 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主张突出人的主体和主观的作用,实现实验(或客观)和经验(或主观)两种范式的统一。
(3)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元素主义,强调整体分析的方法论的意义。
4、促进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动机层次理论、受辅者中心疗法,对强化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5、推动哲学世界观的积极变革17世纪发生在西欧的科学革命对近代世界观起了一种定型的作用。
它留给人们的是一种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世界观。
科学、工具理性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主客二分”和还原论的思维定势是这种世界观的基本特征。
它把主观与客观、理性与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决定论与选择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绝对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
其总体特征是:重知觉轻直觉、重客观轻主观、重事实轻价值、重契约轻习俗与传统、重物质轻精神。
这种世界观成了种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并获得了宗教的意义。
这种机械论的世界观决定了各门学科的性质和发展。
不仅是物理学,而且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都不可能不受到这种世界观的支配。
但人本主义心理学力图克服自然主义人性观的理论局限,提出诸如似本能论、需要层次论、高峰体验论、积极人性论、主客观两种心理学范式统合论等等,促使心理学从自然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化,树立了一座以人为本、以人为贵的西方心理学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人本主义心理学突破了传统的机械论世界观,不仅在促使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上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而且对于哲学世界观的变革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4、积极心理学探析;定义积极心理学是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
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
谢尔顿和劳拉·金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
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
对于积极情绪,B. L. Fredrick 提出了拓延构建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
同时,其他实验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拓延了知行的个人资源,而消极情绪则减少了这一资源,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
积极的人格特征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人格特性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
Hill son 和Marie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 正性的利己特征;(2) 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
5、分析错觉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感觉,但这些感觉,常常有很多是错觉。
就拿时间举例:我们上特别喜欢、感兴趣的课,会觉得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但上一堂不感兴趣的课,同样的时间,会觉得过得很慢很长。
在干工作时,今天心情好,可能一点也不累;心情不好的干同样的活就会感到很累,而且干得效果也不好。
这就是错觉对人的影响。
很多人患病的心理原因,就跟自己的错觉有关。
错觉越多,病就越重,活得也越累、越痛苦。
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只要带上自己的主观意识以后就会产生错觉。
人们的各种感觉都来源于自己的心。
很多时候当我们觉得自己特对的时候,那里可能就有错觉。
也许觉得自己的感觉特真实,但那可能是站在自己角度上讲自己那半个理,有它的偏激点和片面性,觉得自己特别对时,其实就已经亢奋了、过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