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旅产业项目解析与策划

文旅产业项目解析与策划

文旅产业项目解析与策划文旅产业定义?文化和旅游业态结合,催生出一种新的产业,有人称为文化旅游产业,简称文旅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学术界和一些省市政府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存在泛化现象,许多人把旅游业主体都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包括旅游交通企业、旅游住宿企业、纯自然的观光型景区等。

关于文旅产业的定义,说法较多,也存在争议。

主要有两种:1.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的,它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

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这也是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给人一种超然的文化感受,这种文化感受以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为载体,体现了审美情趣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

2.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

寻求文化享受成为当前旅游业出现的新时尚。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因其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带动性强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

文化旅游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内容。

其涵盖性强,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相关的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

因此,其目前较为流行的定义是"那些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

还有说法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

文化痕迹?文化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人们创造的?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文化不单是抽象的东西,至少放在旅游业中来考量,更应该是可以视觉、可以触摸的。

比如敦煌莫高窟文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一般老百姓,很难去理解这个敦煌莫高窟文化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敦煌莫高窟文化包含了很高的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等,同时又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但作为老百姓管不了这么多,觉得好看、震撼等,看得见和摸得着,并喜欢看、愿意看,在莫高窟照照相,发发朋友圈,这就是敦煌莫高窟文化的民间价值,这个和旅游业结合,就可以发展成较好的文旅产业。

再牛逼的文化,如果仅仅只是几个专家学者在那里吆喝,是成不了气候的。

敦煌莫高窟文化痕迹很明显,就是那些光辉的艺术精品。

再比如四川的峨眉山和青城山,有说法“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两个地方都是很好的文化旅游产业,有很广泛的民间基础。

如果单纯从纯自然的景观去看,很多地方的自然风光都可以把这两个地方比下去,但是,峨眉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青城山是四大道教名山之一,这就是他们的文化痕迹,有很厚的历史积淀,别人没法轻易复制。

还有比如凤凰古城等。

文化痕迹不一定都是有久远的历史的才有价值,才值得去研究和开发。

从历史发展的视觉去观察,人们时时刻刻都在创造文化,当人们把这种文化赋予一定的载体后,就有了文化的痕迹,沿着这个痕迹走下去,就会发现它的一些价值。

作为文旅项目开发,其中的文化应当有痕迹,可以视觉、可以触摸。

比如深圳华侨城,这个文旅项目还算做得成功,说它的创意有好高深,并不见得,不过就是把国内很多著名景点微缩在园区内而已,但这种人文的文化借助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根基,很容易就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痕迹,有了痕迹就有了生命力。

后来,国内不少开发商模仿了很多类似的文旅项目,但大多数并不成功,就是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符号。

但是,严格地分析,除深圳华侨城以外,以上列举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还算不上真正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真正的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是由人文旅游资源所开发出来的旅游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部分旅游产业。

它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质量。

文化旅游的核心是创意。

特别强调"创造一种文化符号,然后销售这种文化和文化符号",并强调文化旅游的"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产业"是一种生产行销模式,两者的连接点就是"创意"。

因此,文化旅游可以理解为"蕴含人为因素创造的生活文化的创意产业"。

低碳经济时代,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逐渐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优先发展的"绿色朝阳产业"。

党中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

作为我国大力扶持发展的第三产业新模式,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升级和结构转型有着重要意义。

旅游的项目和目的决定了其文化含量,于是除了常规旅游项目外,还有许多为满足专门目的开展的旅游活动,如:汉诗旅游、历史探秘旅游、书法学习旅游、围棋交流旅游、名人足迹寻访旅游、民族风俗旅游,可谓种类众多,文化深厚。

这类旅游活动就被冠名为文化旅游。

其特征是有明确的求知目的,通过旅游有目的地学习某种专业,研究发现对这一专业的现状,发展和运用价值等方面的认识,使得参加这种旅游活动的人,在这一专项领域,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料,以便更好的施展才干,提高技能,有所作为。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跨行业的朝阳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对经济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成为一种时尚,文化旅游产业微信公众平台整合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已经成为发展的现实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条件已经成熟。

几年前,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

其次,2015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7235亿元,同比增长11%,较同期GDP名义增速高4.6个百分点。

中国文化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约 6.2%,在前十大经济体中领先。

但是,2020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这一预测已没有价值。

文旅产业分类?1.主题游乐型。

用主题公园带动配套商业和地产项目是这一派别的主要模式,温泉、高尔夫、滑雪等休闲运动主题的项目也与此异曲同工,"观澜湖模式"即为代表。

这种模式深受地方政府欢迎,低廉的拿地成本、市场热情支撑下的稳定门票收益、配套商业及地产项目的快速回现,使现金流很容易得到平衡。

2.景点依托型。

通过品牌开发企业在景点周边所做的优质商业生活配套,很容易给一个景点和周边欠发达地区带去生机与活力。

赋予自然资源更多的魅力,在原有的旅游资源之上打造更多多样性的产品,适当融入一些更和谐的体验性文化商业设施。

3.文旅小镇型。

文物遗存、特色民风民俗和悠闲的古镇生活,可以为旅游开发大大加分,开发者往往不需要规模巨大的硬件投入,而是更多的软性投入。

在城镇化趋势下,更多特色迥异、各具千秋的文旅小镇将会被挖掘出来,市场机会巨大。

4.度假酒店型。

在传统度假酒店可以满足基本居住生活需求之外,这类产品有更多的艺术、文化元素,拍卖、博彩、会议、影视等多样的收入渠道和灵活的租售方式使得企业不需要再进行住宅开发即能保证收益,在跑马圈地的旅游地产高峰期实现了小而精的成功。

5.追寻文学型。

这是一类小众文化旅游。

旅游文学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历数千年发展,成就斐然。

古代旅游文学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一些相对稳定并不断延续的特征,我们称之为古代旅游文学创作的重要传统。

比如,重游传统,是一个民族对于旅游的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恐惧。

如《行路难》、苏轼《前赤壁赋》、欧阳修《醉翁亭记》、唐王维《送元二史安西》;又比如重人传统。

早期旅游文学人文资源较少,发展越到后朝,旅游文学作品中对人文资源的使用就往往是信手掂来。

如曹操《短歌行》、王昌龄《出塞》、杜甫《蜀相》、刘禹锡《陋室铭》。

文化和旅游从古至今就是这样一路走来。

有人读杜甫的诗词感动之余,还会去追寻作者当年的痕迹,比如到成都的杜甫草堂看看等。

比如有人很喜欢王勃的《滕王阁序》,赣江边上的滕王阁是不能不去看看的。

文化产业园兴起和发展?文化产业是工业文明、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众多文化产业的利好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希望通过文化产业的振兴,迅速提高国家软实力,实现经济实力和国民素质的并速腾飞。

2009年国务院审议通过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将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建议,再一次把文化产业提升到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战略地位。

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文化产业的产业地位提升后,大量的资金与政策都导向了文化产业项目。

而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国家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政策导向需要具有高品质大项目带动。

文化、旅游联姻的产物文化旅游产业园应运而生。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紧密关联,同时又具备与其他产业强大的耦合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就是某种文化为主线,以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从产业、商业、旅游、地产、景观等多种维度打造的,具备旅游、产业、城市多重功能的文化产业空间。

文化旅游产业园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旅游地产在政策导向下的新模式,是"文化+旅游+地产"的三位一体的联动开发模式。

文化是统领,是整个园区发展方向的灵魂,旅游是拉动,能够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实现人气聚集。

而地产则是园区开发建设的重要保障。

这种“三位一体”的开发模式,实现了产业间的相互补充和支撑。

可以有效的平衡园区近期投资和远期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利好政策导向之下,全国各地掀起了一波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热潮。

截至2010年,全国各种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达1万多家,其中,市级以上有2500余家。

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江苏是文化旅游产业园发展最快的省市。

北京有130余家,上海有100余家。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已有三批6家(西安曲江新区、深圳华侨城、山东曲阜、沈阳棋盘山、河南开封宋都古城、上海张江),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已达204家,产业增加值达900亿元。

文化旅游产业园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事物,兴起和发展的时间较短,在快速崛起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种种问题。

一是盲目建设,各地一哄而起建设文化产业园,规划不够、创意不足,导致园区重复建设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行业的恶性竞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