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目录第一部分说明书第一章总则 (1)1规划编制背景及必要性 (1)2编制目标 (2)3编制主要法律法规依据 (3)4规划任务 (3)5编制原则 (4)第二章村庄现状概况与总体规划 (4)1村庄现状 (4)2村庄总体规划 (6)第三章道路交通和用地竖向控制 (11)1道路交通组织 (11)2用地竖向规划 (12)3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2)4清洁能源利用 (14)5环卫工程规划 (14)第四章防灾规划 (15)1消防规划 (15)2防洪规划 (15)3防震规划 (16)4避难疏散 (16)第五章保障措施 (16)第六章附表 (17)第二部分附件一、村民意见反馈及签到表二、政府修改意见第三部分图纸一、现状图二、规划总平面图三、道路竖向规划图四、设施布置图(公用工程设施规划图)第一章总则1规划编制背景及必要性1.1规划宏观背景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其中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新的发展观点“美丽中国”。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为改善全区乡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通知,决定从2013年4月到2014年12月在全区开展“美丽·清洁乡村”活动。
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任务。
一是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开展乡村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工作,整治农村环境卫生。
二是清淤治理乡村水井、水塘、小河流、排水沟、下水道,清理水面漂浮垃圾,处理厕所、畜禽场、污水排放。
三是清收和处理各种农业生产废弃物,控制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实用技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要求达到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进一步提升乡村规划建设、生态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水平,努力使我区乡村环境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
1.2村镇规划集中行动实施背景村镇农村现状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全区村镇规划编制滞后,管理缺位,普遍存在建设杂乱无序、生态环境恶化、农房建设质量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区城镇化跨越发展的决定》(桂发〔2010〕33号)并颁布了《村镇规划集中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发〔2010〕85号),要求在三年左右对全区各县(市、区)域村镇,以及村委所在地村屯、中心村和交通干线沿线50户以上自然村等村庄进行规划编制和审批,使我区的村镇规划建设依法管理、有序发展,逐步实现规划科学、机制健全、设施完善、功能较全、集约节约、环境优美、村容村貌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长远目标。
1.3新的法律法规要求2008年1月1日执行的《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及2010年6月1日执行的《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办法》以及自治区于2011年下半年颁发了《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等新的法律法规和技术导则对农村规划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4规划编制必要性近年来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也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带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也取得很大进步,但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比较突出,城乡规划建设不协调、城乡资源配置不合理。
为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切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新发展形势需求,整合梳理已有规划资源,田东县2013年村庄规划集中行动将以新的国家和地方法规、政策、规为指导,在其框架下进行编制。
2编制目标对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相逢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二十字方针要求,统一规划、整体协调、改善居住条件,完善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规划整治,以新农民、新风尚、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的“五新”为标志,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村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将那拔镇福星村甲埋屯建设成为生态环保、卫生、文明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基地。
进一步规田东县村庄规划编制,引导福星村甲埋屯有序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3编制主要法律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2008)《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办法》(2010)《村庄整治技术规》(GB50445-2008)《农村防火规》(GB50039-2010)《村镇规划卫生标准》(GB18055-2000)《镇(乡)村文化中心建筑设计规》(JGJ156-2008)《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4-2008)《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3-2008)《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2011)《田东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12-2030)》参考《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等等。
4规划任务在区域镇村体系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市城乡统筹一体化规划等上位规划的指导下,对规划区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合理确定村庄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各类用地界线,统筹安排村民住宅、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建设,确定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和防灾减灾等要求,为村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并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以“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目标,着力将福星村甲埋屯打造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新农村。
5编制原则5.1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村庄建设与城镇发展相协调,合理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5.2因地制宜,配套建设按照本村庄所在地域、经济状况特点,制定与之相应的规划建设标准,分类指导;立足现有基础,重点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
5.3节约用地,合理布局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合理地安排村庄各类用地,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调整和优化现有农村居民点布局,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5.4保护环境,延续特色保护村庄自然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分利用现状自然地理条件,保护整体景观,挖掘地方文化涵,延续历史文脉。
5.5政府主导,农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由政府组织编制村庄规划,提供政策引导,同时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村庄有序建设。
第二章村庄现状概况与总体规划1村庄现状1.1 地理位置那拔镇位于田东县西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42公里,东连朔良镇,南与祥周镇相邻,西与田阳县玉凤镇接壤,北接义圩镇。
全镇交通便利,田东至巴马柏油路贯穿平王、那练、六洲、坡洪四个行政村,其余各村都通了四级砂路。
福星村甲埋屯位于那拔镇南部。
房屋建筑中多采用砖混结构房屋及土坯房屋。
1.2 经济情况甲埋屯的主要主导产业有、玉米、甘蔗、板栗、油茶、生等。
甲埋屯年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左右,主要经济来源于外出务工以及种养。
1.3现状人口甲埋屯现有村民243人,共56户。
1.4 基础设施1)给水:屯主要水源来自于地下水,通过管网供水到各家各户。
2)排水:屯排水以自然排放为主,流入附近沟渠。
3)电力、屯通信:有电力设施,通信已经基本普及。
4)能源:屯村民目前主要使用柴火、液化石油气及沼气为主要燃料。
5)环卫:屯无垃圾集中回收点。
6)配套设施:屯配套设计不齐全,无文化娱乐室、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
1.5 村庄道路交通1)对外交通村主要路面已经硬化,与镇二级道路相联系。
2)屯交通目前屯道路未硬化,道路路面情况较差。
1.6 村民意愿根据现场调查,大部分的村民希望能尽快完善屯道路的系统,完善道路硬化,对于污水处理及屯环境卫生的改造也能得到改善;村民希望在屯能增加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丰富日常生活。
1.7 综合评价1)近年村民进行自发的拆旧建新大量工作,但村庄建设缺乏规划指导;2)现有道路网系统尚未完善,入村主干道虽然已经硬化,但各级道路普遍偏窄,缺少宅间道路;3)公共服务设施欠完善,部分现状旧,环境卫生不容乐观,缺少公共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4)市政工程配套有待完善,排水设施不成体系,各类污水排放未经处理,影响村庄的环境卫生质量;5)村庄整体景观风貌效果欠佳。
村民住宅大多为裸露房,且存在少量废弃的破旧砖瓦房和木结构的瓦房,影响了村容村貌;6)多年来村庄对外输出大批的青壮年劳动力,村常驻主要为留守老幼;7)最近两年外出务工返乡建设在逐步增加,带回有许多实用的技术和建设经验,推进村庄健康持续发展。
2村庄总体规划2.1 总体发展思路总体思路共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保存自然乡土绿化,构建“房在树中,村在绿中”的典型村庄绿化特征;二是构建舒适的住宅建筑风貌,从保留、新建、改建、拆迁等四个方面对村庄进行规划,合理规划住宅平面布局,充分利用自然空间,保存地方特色的同时又满足集约利用的要求;三是合理改善屯生产和生活环境,从屯路网完善及路面硬化,到日常垃圾整治、排水系统优化、供电系统优化、供水系统优化、停车场、公共娱乐设施等的规划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模式,提高屯村民的生活质量。
2.2 村庄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村庄要以实现“乡村风情浓郁、屯结构合理、功能配套完善、交通便捷畅通、生产生活便利、村容村貌整洁”为目标。
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着力打造一个自然、生态、舒适宜人的文明新村为总体目标。
在经济技术条件可行的情况下,注重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大力推进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特别是在城乡一体化的供水、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方面应该先行一步。
村庄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当按照人口规模、产业特点、地形地貌等条件,合理分级配置,确保经济、适用、方便村民生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率,避免过于超前和浪费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