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概述教案
教师授课教案
No1
授课班级
高级幼教1225班
授课日期
2014.3.3
课节
二节
授课类型
新授
课题
普通话概述
目 的
要 求
1.了解语言的重要性
2.了解普通话定义
重点
难 点
关 键
1.掌握普通话的定义
2.普通话三要素
3.通过历史知识及小故事提升学生对于普通话学习的兴趣
教 具
多媒体
教 学
环 节
教 学 内 容 方 法
从宋朝开始,江淮一带的吴语也为北方话所侵蚀,成为了江淮官话,当然在明代,由于朱元璋首先定都南京,所以江淮官话是中国当时的官方语言
从清代开始,以北京话为基础的语言成为了中国的强势方言,继而奠定了现在的普通话为国语的基础,但是从语言学角度讲,北京话是非常不纯正的一种语言,是古汉语和胡语大量融合同化的结果,她失去了汉语本身的韵味,只保留了四个音韵,但由于自从明代以来中国政治中心长期在北京,所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成为了现在的国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语言是以现在的“吴语”为根基的,因为吴文化是周泰伯从中原带来的,比较正统,叫做“雅言”,而且由于长江天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较少受外来影响,所以比较的纯正,当然古吴语也是从楚语演变过来的。另外古吴语和现在的吴语区别同样很大(现在的苏州、上海一带人很可能是听不懂古吴语的),有研究说,古吴语可能跟现在浙南闽北一带的方言比较相似。
时间
分配
组织教学
导入
新授
一、师生互致问候
二、点名、考勤
三、新学期新规定
一、课前小测试,通过学生的表达了解该班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同学们:愉快的假期生活已经过去了,我们又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在假期里,同学们都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哪位同学来谈一谈?(教师可以先抛砖引玉,然后请3~4位同学回答)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其实刚才老师是对大家做了一个小测试,想看一下大家的普通话水平,看来同学们的普通话都讲得比较标准。从这学期开始,我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普通话。
一、语言
(一)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
(二)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10’
10‘
10‘
任课教师
月 日
审查教师签字
月 日
教 师 授 课 教 案No2
教 学
环 节
教 学 内 容 方 法
时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分配
(三)语言的历史:
1.先秦时代:古汉民族共同语
2.春秋时代:雅言
3.汉代:通言
4.明代:官话
5.清末(辛亥革命):国话
举例:语音(发音,如白色,杯色。词汇,如抽烟、吸烟,南方称:吃烟;语法基本一致)
10’
25’
教 师 授 课 教 案
No4
教 学
环 节
教 学 内 容 方 法
时间
分配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四)普通话的重要性
1.小游戏:请同学们先认真看屏幕上的字和词,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请每个小组找出一名代表来读一下。然后教师展示正确读音,请同学领读。
说明: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沟通,是沟通成功的保障,(引申出普通话)。
二、普通话
(一)普通话的定义:ppt
(二)国际地位:1973年12月8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确定汉语变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其他五种工作语言为: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中国大陆称普通话,中国台湾称国语,新加坡及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称华语。
教 师 授 课 教 案
No3
教 学
环 节
教 学 内 容 方 法
时间
分配
(四)语言的重要性
1.以爱情为例:大家常说:“爱情需要感情作基础”,但这并不说明爱情与说话能力毫无关系,感情的培养同说话有密切的联系。谈情说爱就着重于“谈、说”二字。
让我们看一则“找绳子”的幽默:
小青姑娘交上了一位胆怯、寡言的男朋友,他的名字叫李逊。他常去找她,很想接近她,但又没有勇气向她求爱。小青喜欢他的诚实,但又清楚地知道他的弱点。一个月牙儿当空的夜晚,万籁俱寂,他和她在小河边的柳树下坐着。为了打破僵局,小青想法子要给他一个亲近的机会。
(三)现代汉语方言
1.定义:方言是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或地域分支。
2.七大方言:PPT
3.插入视频《大连话教程》和《天津妞吐槽星你》
4.各地方言与普通话差异:粤方言、闽方言与普通话差异最大,其次是吴方言,再其次是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北方方言差异最小。
5.差异的主要表现:首先在语音方面,其次是词汇,语法方面差异较小。语音方面差别虽大,但相互间存在着较整齐的对应规律。不管说哪种方言的人,使用的都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全国统一的书面语言。
小青:“有人说,男子的手臂的长等于女子的腰围。你相信不?”
李逊:“你要不要找根绳子来比比看?”
“谁要你找绳子!”小青生气地责怪。
“你不是要量腰围吗?”李逊不解地问。
说明:男女之间互相怀有好感,长出了感情的幼芽,是否使它健康地生长,直到开出花朵,结出果实,如何浇灌语言之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小李就属于我们常说的“不解风情”。
2.秀才买材
有一个秀才去买材,他对卖材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材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材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材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材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材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材就走了。
秦汉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南北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胡人和汉人战争、联姻、通商日益频繁,所以中原的华夏正统语言已经开始不纯正了,出现了大量的卷舌音,儿化音(正统中华语言是没有卷舌的),但长江沿岸和以南的广大地区依然是保持古老的华夏语言,当然也开始发生变化了
到了隋唐时期,北方的语言已经基本为胡族同化了,大量的古汉语所特有的音韵消失了,不过这时候的官方语言依然是南方吴音,这个可以从大量的唐诗韵脚中得以验证,在隋唐时期,现在的长江中下游的北岸一带(南京、扬州、镇江)还是在讲吴语的,这一块区域是北方话和吴音的分界
6.新中国成立: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解释:
在我国历史上没有官方语言这个说法.一般在全国比较流行的都是首都的语言. 跟现在是一样的。
而且语言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各地方言、各民族语言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相互影响,所以说古代各地方言和现代差别是很大的。
具体历朝历代说的是什么样的官方语言,很难去做一个统一界定,只能说个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