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促进医院规范医疗行为

为促进医院规范医疗行为

院内会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为促进医院规范医疗行为,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在全国范围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其中提出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会诊、疑难病例讨论等核心制度,针对当前越分越细,科室之间协调部紧密现象,院内会诊作为一项基本的医疗制度和常规的诊疗活动,有必要引起医院管理的高度重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探讨院内会诊存在问题,做出解决的对策。

1、院内会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救治疑难危重病人的需要,目前由于临床学科越分越细,对一些疾病的诊疗治疗往往不是一个科室能够解决的,需要全院多学科的协作,通过高质量的全院大会诊,能够提高诊断符合率、临床符合率与抢救成功率。

三级医院主要承担着疑、难、危重病人的诊断和治疗任务。

因此落实疑难危重病人的会诊制度,能够使我们在短时间内明确病情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2提升综合诊疗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医生过分依赖检查,不重视临床病程观察,经验的积累和临床思维内在规律性的认识,导致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情况,加强院内会诊,是提升医院整体综合诊疗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通过在会诊过程中及时发现新问题,更新医学知识,提升医院的整体技术水平。

1. 3 防范医疗纠纷的有效手段建立完整的院内会诊制度和规范的
会诊流程,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质量观,最大限度保证了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避免因操作规范出现瑕疵,引发医患纠纷。

通过加强院内会诊的科学管理,及时发现患者疾病变化的情况,以便及时履行告知责任,并让患者及家属共同配合抢救和治疗患者,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积极有效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1. 4 锤炼团队协作精神的需要通过会诊,能够促进医疗知识和技的交流,特别是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平台,培养年轻的医生,提高他们行医的思维和技术水平。

当前,由于疾病发展的不可预知性和医学知识的局限性,一些疑难杂病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另外由于疾病在一个阶段内有不同的表现和转归,只有不断加强会诊管理,加强技术的交流,才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医生团队,提高协助精神和诊
疗水平。

2 院内会诊存在的问题
2. 1 院内会诊申请过滥随着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和医疗环境的恶化,医务人员面临的执业压力明显增大。

在诊疗活动中,部分医务人员过于谨慎,一旦遇到病人属于其他专科疾病,为避免麻烦,动辄申请会诊,结果导致医院的总体会诊量骤升,会诊科室不堪重负。

以我院心血管内科为例,2009年12 月总住院医师的普通会诊量达386 次,平均每天会诊达12 余次之多。

另一方面,临床科室存在本应该申请会诊而未请会诊的情况,最终导致病人抢救不及时,引发医疗纠纷。

2. 2 申请会诊把关不严格部分临床科室没有按会诊的程序和流程工作,导致了会诊管理工作不规范,降低会诊的实际效果,影响科室间的工作效率及医疗质量安全。

有些临床科室会诊把关不严,出现下级医师未经请示上级医师就申请会诊的现象。

在随机抽检的200 份会诊单中,有26 份会诊单没有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字。

少部分科室诊前准备不充分,有的连基本检查和必要的复查都未进行就申请会诊,会
诊人员到场后发现相关检查、检验不完善,往往容易造成科室间的不协调,也影响了科室间的工作。

在会诊过程中,还发现有些医疗文书不完整、病史资料收集不全、无上级医师陪同会诊人员向其汇报病情、会诊医师无从详细了解诊疗等等情况。

2. 3 会诊人员不符合资质要求个别科室对会诊人员资质把关不严,遇到会诊任务较重时,派低年资医师会诊,还有的科室由于排班不合理,节假日或夜间派值班的住院医师会诊。

由于需要会诊的病人往往都是急危重症病人,应由临床经验较丰富的高年资医师会诊,而低年资医师由于临床经验有限,到场后有时无法做出正确有效的处理,有时还得再汇报上级医师,有时也会因处理不力受到邀请科室的质疑,不得不再次请会诊,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会诊的质量。

2. 4 会诊质量缺乏有效监控相对急会诊和普通会诊而言,院内大会诊由于有科室主任或副主任以及医务处的人员参加,而且参加会诊人员都是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因而会诊质量大都较高,但其数量有限。

在整个院内会诊中,院内大会诊的量所占比重较小,而急会
诊和普通会诊不仅量大,而且突击性较强,会诊质量往往取决于会诊人员的个体能力和责任心,医务处和质量管理科难以有效监控,即便是组织对
会诊单进行检查,也只能做到终末质量检查,而难以做到环节质量监控。

3 对策及建议
3. 1 规范院内会诊的类别和工作流程医院制定了《院内会诊管理规定》,规定明确指出: 院内会诊按紧急程度和规模分为三类: 普通会诊、急会诊和院内大会诊( 邀请3 个以上专业科室会诊) 。

普通会诊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或总住院医师视病情发出会诊邀请,并负责审签会诊单,然后通知临床支持中心工作人员在6 h 内送达被邀请会诊的科室,后者必须在48 h 内完成会诊; 急会诊仅适用于需要相关专业科室采取紧急医疗措施干预的情形,直接通过电话邀请对方科室总住院医师会诊,后者必须在10 min 内到场参加会诊; 院内大会诊由科室主任或副主任审签院内会诊申请单,注明拟邀请会诊的科室,并提前一天连同病情简介报送医务处会诊中心,由后者通知相关被邀请科室的总住院医师安排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在指定的时间参加会诊。

3. 2 规范会诊前准备工作要求申请会诊科室必须做好3方面准备: ①病史资料方面的准备: 必须完善包括会诊申请在内的医疗文书,必须将各种辅助检查报告单准备齐全,必须事先详细了解受邀会诊科室专业方面的病史; ②病人方面的准备: 必须事先向病人或家属
告知请会诊的目的和必要性,获得病人或家属的认同和配合,如病人拒绝请会诊,应在病历中如实记录并要求病人或家属签字; ③接待会诊方面的准备: 会诊科室的医师到场后,请会诊科室的医护人员必须
热情相迎,主动提供会诊场所和病历资料,经治医师必须亲
自陪同,并迅速报告上级医师到场陪同会__3. 3 严格把关好会诊人员资质会诊人员的资历问题是影响会诊质量最重要的一个环节[3]。

医院除了加强教育,要求全院提高对会诊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之外,医院从人才队伍建设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战略层面出发[4],开展了总住院医师规范化管理,并明确规定只有总住院医师和本院主
治以上医师才能参加院内会诊,为确保会诊质量尤其是急会诊和普通会诊的质量打下了扎实基础。

总住院医师规范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严”: 严格审核任职条件,严格岗前培训和考核,严格任职考评。

医院规定总住院医师的任职资质必须是有两年以上本专业临床经验的本院住院医师,经科室推荐后填写《总住院医师任职审批表》报送医务处和人事处审批,审查的重点是医师执照和经验工作经历,获审批后方可参加岗前培训和考核。

岗前培训和考核由医务处和质量管
理科共同组织,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法律法规、病历书写规范、医疗核心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和管理学基础知识等内容,并请前任优秀总住院医师就如何当好总住院医师做专场报告。

培训
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向全院公示,考核合格者由医院下达任职命令,考核不合格者由科室另行推荐人选。

任职期间,对总住院医师进行严格管理和考评。

医院要求总住院医师每天记录《总住院医师日志》,每月上报一次月工作报表,每月底召开一次总住院医师例会,讲评和交流工作情况,并听取总住院医师的意见和建议。

3. 4 加强会诊组织协调和质量监控医院在医务处设立了会诊管理办公室,统一组织和协调院内大会诊。

办公室负责通知和安排各专科专家参加会诊,遇到院内会诊较多,某一专科难以在同一时间派出多名专家会诊的情况时,办公室负责统筹安排和调整院内会诊时间,以确保被邀科室能派专家准时到场参加会诊。

此外,办公室还负责安排医务处的管理人员参加院内会诊,以加强院内大会诊的协调,严格监控会诊质量。

3. 5 充分发挥辅助科室在院内会诊中的作用在会诊过程中,除了临床科室外,往往需要检验科、药剂科、设备科、配送中心等辅助科室的协助。

医务处和质量管理科在协调院内会诊的过程中,注重充分发挥辅助科室的作用,使辅助科室更好地协助临床科室的需要,为会诊提供方便和条件,提高会诊的效率和效果,最终提高患者的抢救率和生活质量。

3. 6 严格开展会诊质量考评医务处和质量管理科严格开展会诊质量的考评制度,加强会诊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在会诊过程中,加强会诊制度化、流程化,并定期抽查临床科室疑难危重病历及科室会诊登记情况,实行质量管理科和临床科室双重考评制度,对执行到
位的医生和科室加以表扬,对违反会诊制度的人员和科室给予全院通报批评,同时纳入科室的年终考评。

参考文献
[1]李中言,张晶渝,刘伟.加强全院临床大会诊管理提高全院临
床大会诊质量[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08, 29( 4) : 215 - 216.
[2]郑霞萍,李瑞波.加强临床会诊管理提高医疗诊治水平[J].中
华医院管理杂志,2
004,2
0( 8) : 489 - 491.
[3]郭述真,吴世满,杨晋英,等.加强全院会诊工作组织的实践
[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0,1
6: 599 - 600.
[4]高晓兰.加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华医院
管理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