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编 (高纲号 0605)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流通经济学》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段)的专业必修课,是为培养应考者掌握、理解和应用流通经济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知识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任务是使应考者比较全面地理解商品流通性质、流通机制、流通方式的发展趋势,了解我国流通经济政策的发展方针政策以及流通企业的战略选择模式,培养和提高应考者对流通经济规律的认识与应用能力,并为学习物流管理专业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共分为七篇十六章。
在对商品流通基本概念和商品流通体制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商品流通方式、商品流通组织、商品流通管理组织、商品流通渠道、商品流通战略、商品流通现代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现实情况、发展思路。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要求应考者对流通经济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了解。
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流通经济学各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为学习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作好知识准备;2、从宏观经济、流通行业、流通企业三个层面理解流通经济运行规律;3、了解国内外流通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流通经济学是物流管理学科的基础专业课,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专业基础知识多,本课程是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入门专业课程,无需前修课程,后续课程为物流管理。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 商品流通地位(一)课程内容本章分为四节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商品流通的基本概念、社会地位、发展历程。
第一节 商品流通的产生和发展1、商品交换产生的社会条件商品交换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社会分工与私有制。
2、商品流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发展到复杂的商品交换,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物物交换阶段、简单商品流通阶段、发达商品流通阶段。
3、商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的进步4、商品流通的外延第二节 商品流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1、中国传统社会的商业政策虽然中国各王朝商业政策各不相同,但主调是“崇本抑末”、“平均主义”。
2、前苏联的流通理论和实践3、流通与社会再生产第三节 流通劳动性质1、马克思对商业劳动性质的认识2、关于劳动性质的争论3、关于流通劳动性质的几点认识第四节 电子商务对传统商品流通的影响1、电子商务定义:电子商务初步定义为: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人,系统化运用电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商贸活动为中心的各种活动的全过程。
2、电子商务对传统商品流通模式的影响3、信息时代传统商品流通模式的地位(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应考者了解和掌握商品流通的发展历程、地位、性质以及电子商务对传统商品流通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中国古代“崇本抑末”的轻商思想、“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以及“平均主义”思想;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三个环节的关系;关于劳动性质的争论;从实事求是、历史性、发展的原则出发,认识流通劳动性质;电子商务对传统商品流通模式的影响;信息时代传统商品流通模式的地位;适合电子商务的商品及其营销方式。
2、掌握:商品流通的外延(包括流通主体外延、流通客体外延、流通市场外延);广义的大商品的内涵;空想社会主义对商品流通的认识;三次技术革命中商品流通的特色;马克思对商业劳动性质的认识;重农主义与重商主义对社会财富的理解。
3、重点掌握:商品交换产生的社会条件;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商品流通解决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的一系列矛盾;市场的两层含义;电子商务定义及基本框架。
第二章 商品流通机制概述(一)课程内容本章分为三节介绍了商品流通的商品流通机制含义、市场自我调节机制、市场动力机制。
第一节 商品流通机制含义1、商品流通体制与商品流通机制流通体制是指社会经济关系在流通领域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者说是社会经济制度在流通经济关系方面的具体化。
2、市场流通体制与计划流通体制第二节 市场自我调节机制市场自我调节机制是市场各有机组成部分在既定的外部条件下,自动保持对环境的灵敏反应以及保持市场运转的协调和平衡体系。
这一机制的内涵包括:(1)市场范畴的各种要素,如价格、利率、竞争、工资等机制的应变作用;(2)各要素在市场运行过程中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关系的构成、作用程度和联系。
第三节 市场动力机制1、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原动力2、经济利益关系是经济规律作用的基石(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应考者了解和掌握商品流通中的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原理,尤其应当了解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和动力机制。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商品流通体制与商品流通机制的区别;价格机制、利率机制。
、竞争机制、工资机制;经济利益关系是经济规律作用的基石。
2、掌握:市场自我调节机制定义与内涵;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原动力。
3、重点掌握:商品流通体制与商品流通机制的含义;市场流通体制与计划流通体制的比较。
第三章 商品供求机制(一)课程内容本章分为三节介绍了商品供给与需求的一般关系、我国供求关系格局、供求机制的一般作用原理。
第一节 商品供给与需求的一般关系1、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含义2、商品供求关系第二节 我国供求关系格局1、我国商品需求现状2、我国商品供给现状3、我国商品供求关系现状第三节 供求机制的一般作用原理1、商品供给与需求的调节机制2、供求机制的调节作用3、三种市场态势下的供求机制(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应考者了解和掌握商品供求关系与作用机理,并且了解我国现阶段商品供求现状及分析思路。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商品供给与需求的一般关系;我国商品需求与供给的特征和现状;我国商品供给过剩的特征和脆弱性;根据理论与统计资料判断人民币实际购买能力;供给机制的调节作用。
2、掌握:购买力平价法;恩格尔定理;供需差率;商品供给与需求的的含义。
3、重点掌握:商品需求要素的组成;商品供求的调节机制;三种市场态势的定义与区别。
第四章 竞争机制(一)课程内容本章分为三节介绍了市场经济与竞争、竞争的形式及其运行状态、竞争机制运行状态。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竞争1、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2、竞争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手段性、排他性等特征。
第二节 竞争的形式及其运行状态1、产品竞争2、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第三节 竞争机制运行状态分析1、决定竞争机制运行状态的因素分析市场竞争在运行中要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其中主要有:市场力量、产品性质、市场壁垒和市场信息量。
2、竞争格局分析市场竞争的基本格局有以下几种:完全竞争市场、多头竞争市场、垄断性市场、寡头垄断市场(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应考者了解和掌握市场竞争的形式与形成机制以及竞争机制的运行状态。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名牌产品价值的构成;决定竞争机制运行状态的因素分析。
2、掌握: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的区别;价值观的定义;市场力量的定义及决定市场力量大小的因素;市场壁垒定义及其常见类型。
3、重点掌握:竞争的特征;市场竞争的四种基本格局定义与区别。
第五章 商品交易方式(一)课程内容本章分为三节介绍了商品交易方式、商品交易方式举要、商品交易方式选择。
第一节 商品交易方式概述1、商品交易方式的内涵:商品交易方式是指商品买卖中双方所采取的各种具体做法,是买卖双方相互联系的手段和方式。
2、商品交易方式的演变3、商品交易方式的经济作用4、商品交易方式的分类第二节 商品交易方式举要1、现货交易、远期合同交易和期货交易2、易货交易、互购交易、补偿交易和加工交易3、现金交易、商业信用交易、票据交易4、自主交易与信托交易5、其他交易方式第三节 商品交易方式选择1、商品交易方式选择的必要性2、制约商品交易方式选择的因素(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应考者了解和掌握商品交易方式的各种类型的内涵、特征及商品交易方式选择时的制约因素。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商品交易方式的演变过程;交易与交换的区别;制约商品交易方式选择的因素。
2、掌握:商品交易方式的定义与内涵;交换的基本条件;商品交易方式的经济作用;商品交易方式的分类;现代租赁的特征;商品交易方式选择的必要性。
3、重点掌握:现货交易、远期合同交易和期货交易的分类、定义、特征及区别;易货交易、互购交易、补偿交易和加工交易的分类、定义、特征及区别;现金交易、商业信用交易、票据交易的分类、定义、特征及区别;自主交易与信托交易的分类、定义、特征及区别;其他交易方式的分类、定义、特征及区别。
第六章 商品流通经营方式(一)课程内容本章分为十节介绍了批发业、零售业、百货商场、连锁经营、商品交易市场、超级市场、便利店、无店铺销售方式、商业街和购物中心、特许经营十种商品流通经营形式。
第一节 批发业1、批发交易的特征2、我国批发业演变及制约批发业发展的因素3、批发业变革的国际借鉴第二节 零售业零售业是指把商品和劳务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销售活动。
零售业是商品流通的最终环节。
1、零售业的特征与功能2、零售业的发展理论假说3、世界零售业发展趋势4、我国零售业发展的特点第三节 百货商场1、百货商场的含义2、中国百货商场的发展3、大中型百货商场发展的战略选择第四节 连锁经营1、连锁经营的内涵与特征2、连锁经营是流通渠道的重要改革方式3、中国连锁经营现状4、中国连锁经营与发达国家比较5、中国连锁经营发展的主要趋势第五节 商品交易市场商品交易市场是由多个经营主体集中、公开销售具有替代或互补关系的大批商品的交易方式。
1、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必然性2、商品交易市场效应3、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中的新趋势及其分析第六节 超级市场1、超级市场的特征与分类2、仓储式超市3、超级市场发展趋势第七节 便利店1、便利店的发展过程2、便利店的基本特征3、现代便利店的竞争优势第八节 无店铺销售方式1、无店铺销售的含义与特征无店铺销售是店铺销售的一个对应概念,它是指销售者通过媒体,和消费者进行双向性信息沟通,在店铺外达成交易的一种销售方式。
2、无店铺销售发展的背景3、无店铺销售的类型第九节 商业街和购物中心1、商业街的特征和要素2、商业街的“豪布斯卡”原则3、商业街的实际要素原则4、购物中心第十节 特许经营1、特许经营含义2、特许经营优势3、当代特许经营发展的特点(二)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应考者了解和掌握各种商品流通经营方式的定义、特征、功能、发展趋势、优缺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国际批发业发展特征给我们的启示;用各类零售业发展理论解释现实零售业业态变化的现象;大中型百货商场发展的战略模型;百货商场陷入困境的原因及出路;百货商场的战略选择;中国连锁经营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连锁经营现状;中国连锁经营发展的主要趋势;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必要性;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中的新趋势及其分析;便利店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