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何谓民俗第一节民俗是一种生存方式民俗是一种生活相生活相也就是生活的样子,一种生活的方式,不是我们所想像的古老的,古老的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它是活的,活态的生活相。
它在生活层面表现为生活的习惯和生活的技艺。
第二节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从文化的层面看,民俗是什么?民俗是一种文化的模式。
所谓模式,是一种样式,它概括了某种日常生活的规范或范式。
许多民俗在文化层面都体现着本民族的文化模式。
这些民俗的样式,一般没有文字规定,往往象风一样流动。
第三节民俗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哲学的层面,民俗就是一个族群独特的,特有的,思想文化的起点和思考的原型。
民俗追根溯源是什么?就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
这个原点都在我们身边,我们只是往往没有意识到,没有解密。
民俗归根到底是什么?民俗归根到底是“人俗”,是社会民众中的传承性的生活文化。
如果说我们一个人有生物的生命,那么我们也有文化的生命。
人是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双重复合体。
如果生命的基因是DNA,那么文化的基因就是从哲学理念上的民俗。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的民族,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民俗;要了解外国的民族,也一定要能够解析他们的民俗。
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知己知彼,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章民俗的发生第一节征服自然发展生产的需要生存的基本前提:衣食住行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是抬高房屋地板,以适应南方地区特殊的生存环境(潮湿,多虫),同时亦可利用下部空间。
这对于后来楼阁的发明、并最终导致阁楼和二层楼房的形成有直接的启示。
河姆渡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其梁架用榫卯衔接、地板用企口板密接,工艺技术相当成熟。
第二节种族繁衍发展自身的要求滋生中国民俗的又一个客观基础,是人自身的生产。
我们的先祖在为发展自己、繁衍后代的两性生活中,逐步构建并遵奉一定的言行规矩,一批最早的人生礼俗便应运而生。
第三节民众群体心理的认同一个民俗事象的最终形成,总是有同一实践的反复剌激,在一群人的心底里留下了同一个感受,即“共同感”,或“我们感”。
在此相同的感受与实践反复的双向交融中,形成一定的表现程式,沉淀折射文化状的混浊的意识团,民俗便正式诞生了。
中国龙的形成过程第一阶段:来自物候景观——雷声与闪电“雷泽有雷神龙身而人头”“丰隆”——“龙”,模声定名闪电的弧线——“龙”的形态*这种自然气象能够影响农耕,原始先民对其产生了崇敬、恐惧、希冀的思想,形成了原始的龙信仰。
*在这个最初阶段,龙还没有具体的形态或是各地对其的描绘尚未成定型。
第二阶段:具象龙的产生在初级阶段的基础上,龙的形象从自然景观转向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形象。
而各地因为客体的差异形成了不同形态的龙形象,如蛇龙、猪龙、牛龙、鳄龙、鳖龙、马龙、鱼龙等。
虽然尚未达到统一的龙的形象,但具象龙的产生已表明人的心理意识在其间的加工幻化以已积淀的民俗心理龙意象的定向反馈催化。
各地先民群体的心理对龙的再度观照起了重要作用。
有雷鸣闪电,抽象的“龙”崇拜,到对现实生活中具象物的关照,龙的演变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综合龙的定型龙的形象从具体物象龙中摆脱出来,形成了由麟首、鹿角、鱼鳞、蛇身、鹰爪、凤尾等综合体貌构成的“龙”,这是中国龙信仰的第三次飞跃。
以社会学的眼光,这种综合兼并,是以龙图腾为主体的民族,合并汇融其它兽类图腾:角兽类、鳞甲类、蛇蝎类、凤鸟类图腾氏族而成的新的强大的族徽标志。
第四节统治阶级思想的渗透与衍化中国历代统治阶级统治思想的力量对中国民俗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着一定影响,常常是起到一种有效的催化剂作用,有时甚至充任导火索。
第三章民俗的表册特征第一节不成文的规定民俗事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古到今,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种种不成文的规矩在制约着人们的言行。
民俗的文字描述,在这里仅是对这一存在的客观记录,这种记录,不具有章程、法律的意义。
这种文字记录不起任何规范作用,起作用的,还是民俗本身在现实中的展现。
所以,民俗不论有无文字的记录,就它实施的实际效应的形态看,仍是一种没明文规定的不成文的规矩。
第二节程式化的规矩形态动作的行为模式化具有相对稳定的套路招式具有一定质的规范性婚俗六礼是中国传统(约先秦时代已形成)的结婚礼必经六道手续,即:纳采:男家去女家提亲。
问名:询问女方姓氏、生辰、原籍等,避免同姓结婚。
纳吉:男家将问得的信息拿去占卜,若得吉兆,马上请人到女家征求同意。
纳征:男家向女家送礼物,相当于现在的定亲。
请期:男家请女家确定结婚日期。
亲迎:男方迎娶女方,相当于现在的迎亲。
仪式狭义:仅限制在宗教领域并将其界定为一种超自然的现象.广义:任何标准化的人类行为.特征:象征性、形式化、表演性第三节民众群体的规矩民俗在民众中流行,并不是和一切民众有缘。
民俗大多只与一定的民众群体相适应,一定的民众群体总是流行自己特色的民俗规矩,或行为模式。
这种民众群体,大一点,便是民族,小一些,即是区域民众。
民俗在流行中带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区域性的特色。
第四章民俗的深层结构第一节原生态的文化意识团第二节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一般的文化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总是相对而存在,保持一段距离,而民俗却与社会生活水乳交融,混同一体。
民俗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文化的意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可以说,民俗是文化与生活的双重复合体。
文化型的生活,生活性的文化。
民俗,是民族共同文化中的“我们感”,“我们感”即人类族群或群体不约而同的感受,感性认知,心意趋同;它类同于文化认同,是文化身份的精神标杆,由人们共同心愿的反复积淀而成。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中间环节诚如上述,民俗这一原生态的文化意识团,具有文化与生活的双重身份,这就向我们展示了民俗深层建构的又一个层次一一民俗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
民俗在社会的基本结构形态,经济基础和文化意识上层建筑之间处在一种先天性的特殊地位,担任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
年节我国各种传统历法(夏历、殷历、周历)的正月初一就是新年。
在古代被称为“新正”、“元旦”、“正旦”、“元日”、“上日”、“岁首”、“新年”,即一年的开端。
又名:“三朝”、“三始”、“三元”。
汉代的《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
”意思是说: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
旧历春节的设置充分展示了中国人对于大自然规律的认识,它是一个自然节日。
它不属于宗教纪念性节日,例如基督教世界最大节日圣诞节、伊斯兰教最大节日宰牲节和开斋节等等。
对于春节这样一个纯粹自然性质的节日如此重视,反映了我们民族对于大自然规律的无比关注。
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阴阳和谐。
反映了我们民族对于顺应天地自然的人生境界的向往。
中国第一大节春节已经成为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39个民族的共同节日。
其中31个民族普遍过春节,他们是汉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土族、裕固族、锡伯族、普米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景颇族、阿昌族、怒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京族、黎族和畲族。
而另外8个民族中也有部分群众过春节,他们是回族、东乡族、土家族、毛难族、佤族、仫佬族、傣族和柯尔克孜族。
春节民俗的起源和历史演变“岁”字是一种斧类砍削工具,用来收获庄稼。
《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
”《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腊月初八腊月初八有两个时间重叠的节日:腊日节和腊八节。
腊日主要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所以也叫“腊祭”。
它来源于丰收之后的祭神活动。
间的祭祀活动往往夹杂狂欢,所以,当时腊日是一个很盛大的节日。
南朝时,人们在腊日驱疫行傩。
南北朝梁代的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村民们在腊日敲起细腰鼓,戴上面具,“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通过鼓声和面具表演驱逐疫病邪气。
腊八节是佛教纪念性节日。
宋代腊月初八的民俗活动中引入了佛教因素。
传说佛祖因为牧女煮的乳糜粥而得救,终于腊月初八成道。
为纪念此事,人们于此日煮粥献佛。
明清时代,连皇宫也煮腊八粥,而且分赐百官。
腊月二十三祭灶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是民间送灶神回天的日子。
灶神是和群众生活最接近的神。
灶神的观念,先秦时代已经出现。
人们虽然祭祀灶神,但灶神的神圣性不高,人们常常以戏噱的态度对待它。
用糖做祭品,就是要粘住它的嘴,不要它说坏话。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爆竹《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驱鬼”是民众赋予鞭炮的第一层含义。
民众赋予鞭炮的第二层含义是“迎神”。
放鞭炮还隐含着混沌初开、宇宙起源的象征意义。
年糕、饺子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
年糕一般用粘性谷物制作。
北方有黄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米粑粑。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
“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
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
压岁钱压岁钱由来已久,古称“厌胜钱”、“压胜钱”、“压崇钱”、“押岁钱”等,在钱币系列中,它被归为花钱类。
《燕京岁时记》记载:“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者赐小儿者钱,亦谓之压岁钱。
守岁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元宵节关于元宵节起源的说法很多,但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的太一祭。
太一祭是皇家在正月上辛日祭祀太一星——北极星,当时人认为太一星主宰着人类命运。
后来元宵节祈求丰收、祈求子孙的风俗均渊源于此。
晋代已有元宵张灯的做法。
隋代元宵节发展为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的化装游行节日。
唐代,元宵张灯习俗风靡于世。
政府还专门开放夜禁三天,以便于人们赏灯。
宋代元宵观灯更加兴盛,从十四一直延续到十八,而且燃放烟火。
元宵张灯本来并不仅仅是为了游玩欣赏,而是为了祈求生育。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
”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祝愿他们添子孙。
第五章民俗的性能第一节法约性任何民俗都具有法律一般的约束能力,民俗的法约性是十分奇特的,它与宪法典律不同,是一种约定成俗的习惯力量,包括了信息压力、规范压力、惯性压力和民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