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吴征“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谋略、手段和方法。
教学策略都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同时又是众多教学实践正反经验的总结。
教学策略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理论,它比教学理论有更多的可操作性,从而能给教学更直接的指导。
教学策略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因而具有广泛的指导性。
教学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时代的要求,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发展而发展的。
教学策略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同一学科的教学策略,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析;同一方面的教学策略,可以有不同的概括和表述。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一般策略1.深入体会现代科学教育思想,努力体现“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同时注意:根据教学需要,把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结合起来,把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结合起来,把探究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结合起来。
2.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源于教材而优于教材。
3.制定既体现学科总目标,又符合本课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符合当地教学条件,全面、具体、协调、便于评价的教学目标。
4.精心设计既有科学性又有教学性和儿童性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过程完整、阶段清楚、步骤分明、连接紧密,过度自然的教学过程。
5.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用教学方法,把握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要点,搞好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6.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用具有科学性、结构性、效果明显、安全可靠、便于操作的教学媒体,把握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使其达到优化组合。
7.根据教学方案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机动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推动教学发展;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处理教学中未预料的问题。
8.根据教学需要确定教学组织的形式,全班活动与分组活动有节奏地进行;既有统一要求,又放手学生主动探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把握“收”与“放”的火候;既有严格要求,又有相应的方法——计划要周密,要求要明确,活动要监控,活动后要有评价;从而使教学既热烈又有序地进行。
9.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要得体、得当、得法。
10.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积极主动探究的教学气氛。
11.重视教学迁移——既有知识的迁移,又有能力的迁移。
12.重视教学评价——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评价,既有知识的评价又有能力和态度的评价,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学生的相互评价,把教学评价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过程的设计策略1.了解探究式学习的基本原理,体现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把握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1)探究式学习的基本原理探究式学习是引导学生简约地重复前人认知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
整个人类的认识过程,从根本上说是探究,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正确的认识到正确的认识,从片面的认识到全面的认识,从肤浅的认识到深刻的认识;从总体上说,是“实践——认识——实践”、“个别——一般——个别”、“具体——抽象——具体”、“感性——理性——感性”的过程。
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过程,就是要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带领学生简约地重复前人的认识过程,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跨越人类历史千百年的认识长河。
作为小学科学课的探究式学习来说,就是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周围事物的秘密。
科学家的认识是整个人类认识的一部分,认识的过程和方法从总体上说与人类的认识是一致的,同时又具有其特殊性。
这主要表现在:科学家的认识更富于探究性,目的更明确,过程、方法更科学更合理,探究的效率和正确性更高。
科学家的探究,浓缩了人类认识过程和方法的精华,并使其上升到更高的境界。
科学探究虽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认知活动,但其精华又是很简练的,那就是:“通过观察收集事实——通过思考对事实进行分析整理——通过观察或实验对整理的结果进行验证”。
不同学科的科学家的探究活动虽有不同,但基本的过程是相似的。
作为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就是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探究事例,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按照科学的过程、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探究周围事物的秘密,从而使他们初步体会到什么是科学,怎样进行科学探究。
明白了上述原理,我们在设计探究式教学过程时,一定要结合所探究的问题,想想前人是怎样认识这些问题的,科学家是怎样探究这些问题的,有些可以从科学史、科学家的故事中得到启示,有些可以从哲学(自然辩证法、逻辑学等)中得到启示;有些甚至可以从自己的认知经验中得到启示。
这些思考,会对我们设计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帮助,它能使设计的教学过程更富于科学性和探究性,更具有逻辑基础,更合理。
(2)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探究式学习是模仿前人探究活动、特别是科学家探究活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无法探究;整个探究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什么事物、什么现象、为什么、什么原因、在什么条件下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怎么办、怎样做、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证明了什么、什么结论、有什么用、有什么新的问题等。
②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过程大体经过以下阶段:创设情境——根据情境提出探究问题——根据问题提出猜想——根据问题或猜想制定探究方案——根据探究方案开展观察、实验、调查、查阅资料等探究活动——交流、研讨探究结果——总结结论——应用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相应的问题。
③探究式学习过程应该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研讨等活动逐步逼近正确结论的过程,不能一探就知。
例如,一提问题就符合课题,一猜想就对、一设计就符合要求、一做就成功、一观察就能获取所需要事实、一验证就符合猜想,一思考就合逻辑、一总结就得出正确结论等。
探究过程应有一定的迂回和曲折,不能总是笔直的。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前人的认知活动和科学家的探究活动。
④探究式学习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表现在:探究的问题、对问题的猜想和假设,应该尽可能启发学生提出;探究方法、探究材料,应该逐步教会学生自己制定和选择;观察、实验、调查、查阅资料等取证活动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交流、研讨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范围的参与;探究的结论,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研讨自己得出。
此外还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要比较大,而且要相对集中、完整(不零碎,呈“块”状安排)。
(3)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教学过程根据探究式学习的原理和特征,小学科学课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过程可以大致归纳为下图。
从这个教学过程的模式图可以看出:这个教学过程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从有关的事实中提出探究的问题——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探究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交流探究结果,归纳总结问题的结论——应用所学知识或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同时,这个教学过程也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学导入——学习新课——巩固应用”;符合一般认识规律:“个别——一般——个别”、“具体——抽象——具体”、“感性——理性——感性”;符合认知规律:“新信息输入认知结构——新信息与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生成新认知结构——应用新的认知结构,解决相应的问题”。
因此,这个过程体现了探究过程、教学过程、认识过程、认知过程的相互融合、相互统一,既有科学性的依据,又有教育学、哲学和心理学的依据。
从这个教学过程模式图还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思路清晰、阶段分明,不仅有一条清晰的主线,还有多条辅线;在同一阶段有目的相同,形式不同的多种活动可供选择,这就使这个过程具有比较高的概括性,可以涵盖小学科学课的绝大部分内容,同时可以适应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使科学探究活动既有规律可循又能机动灵活地进行——有时按直线前进,有时迂回、重复,有时压缩、跨越某个阶段,有时还可能增加某种新的阶段,从而更好地体现科学探究的科学性和灵活性,避免了探究式教学的教条主义、简单化、一般化。
从这个教学过程模式图还可以看出,思维是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特别重要的因素,贯彻始终,探究学习的每个阶段都有思维的参与并起决定作用——问题是通过思维提出的,假设是通过思维形成的,方案是通过思维制定的,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是在思维指导下进行的,交流、研讨更是以思维为主的活动,结论则需要经过深入、广泛的思考才能综合、归纳、概括出。
探究式学习需要学习者具有相应的探究能力——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制定探究方案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观察实验的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总结结论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思维能力是各种探究能力的核心。
只有重视了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式学习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否则探究式学习就会流于表面、形式主义、走过场。
以上教学过程只是一个基本的过程,还不是具体的可实施的教学过程;因此,它还不能作为写在备课笔记中的教学方案,它只能印在我们脑海里,作为我们设计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的指导。
在这个基本过程的指导下,或者说在不违背这个基本过程的前提下,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具体的教学过程会有所不同。
例如:教学内容的类型不同,探究的方法和思路就会有所不同,有的需要猜想,有的不需要猜想;有的应该按照分析综合的思路进行探究,有的需要按照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的思路进行探究,有的需要按照比较、归纳的思路进行探究等。
这样,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主线、结构组成、逻辑顺序就会有所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设计某一课的具体教学过程时,还需要下面的策略。
2.根据教学内容的认知类型设计教学过程的主线和基本结构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要设计教学过程的主线和基本结构,教学过程主线清晰、结构合理、合乎逻辑,教学才能顺畅。
如前所述,教学内容不同,教学过程的主线和结构会有所不同。
决定教学过程主线和结构的不是内容所属的学科,而是内容的认知类型——探究客观事物的秘密和探究做事方法的认知过程会有明显的不同;同是探究客观事物的秘密,探究问题的深度、获取知识的层次不同(形态结构、概念、规律),认知过程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按照这种不同,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
(1)形态、构造、性质、变化。
如鱼、鸽子、水的性质、各种各样的岩石、种子的构造、土壤的成分、种子的萌发过程、动物的生长变化等。
(2)共同特征。
如金属的共同特征、溶解、导体与绝缘体、一天中影子变化的规律、弹力等。
(3)规律、原因。
如热胀冷缩的规律、光直线传播的规律、雾的成因、风的成因、种子发芽的条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等。
(4)联系。
如自然界里水的循环、生物之间的联系、人与环境的关系、水域污染的原因与危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