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要素预报
天气预报分类
天气预报按其预测时间的长短,可分为6种: ① 临近预报(0-3小时); ② 短时天气预报(3-12小时); ③ 短期天气预报(12-72小时); ④ 中期天气预报(72-240小时); ⑤ 延伸期预报(10-30天); ⑥ 短期气候预测(长期天气预报)(30天以上) Climate Prediction
• 1835年,引入科里奥利力的概念和1857年白贝罗提出 的风压关系,成为地球大气动力学和天气分析与预报 的基石。
• 1854年,法国巴黎天文台台长,发现海王星的著名天 文学家勒费里埃利用天气图追索克里米亚战争时出现 的风暴(1854年11月12~16日),并在学术会议上宣 布“若组织观测网,迅速将观测资料集中一地,分析 绘制天气图,便可推知未来风暴的行径”。
近代天气预报的发展
• 地面观测初始期 • 极地锋面学说应用时期 • 探空发展时期 • 斜压理论发展时期 • 卫星观测初始時期 • 气象雷达推广应用時期 • 动力数值天气预报应用时期
西边先有雨,随后东边也可能 会有雨
“天气(系统)”是由西向 东移动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从16世纪末到20世纪初逐 渐出现了利用气象仪器进行地面观测。
大气科学概论
课程内容
第一讲 概述 第二讲 大气的基本知识 第三讲 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四讲 关于气团和锋的介绍 第五讲 气旋与反气旋(热带气旋) 第六讲 海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厄尔尼诺 第七讲 天气预报简介 第八讲 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
第七讲 天气预报简介 ——Weather Forecast
第一节 天气预报概述 ★ 第二节 天气预报的基本步骤 第三节 天气预报的方法和技术 第四节 当前我国天气预报业务简介
近代天气预报的发展
• 地面观测初始期 • 极地锋面学说应用时期 • 探空发展时期 • 斜压理论发展时期 • 卫星观测初始時期 • 气象雷达推广应用時期 • 动力数值天气预报应用时期
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初,大气探测由地面 观测发展到高空探测阶段,实现了对大气的 三维探测,出现 了高空天气图。
1939年 气 象学 家 罗斯 贝揭示出行星波并提 出著名的大气长波理 论,不但为后来出现 的大气环流数值模拟 和数值天气预报开辟 了道路,而且使当时 的预报工具成为地面 图与高空图并重,天 气预报的水平达到了 新的高度。
近代天气预报的发展
• 地面观测初始期 • 极地锋面学说应用时期 • 探空发展时期 • 斜压理论发展时期 • 卫星观测初始時期 • 气象雷达推广应用時期 • 动力数值天气预报应用时期
需要精准的天气预报和及时的气象服务
新的预报业务平台
第一节 天气预报概述
我们在观看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时候,看 着节目主持人三言两语就把未来两天的天气 娓娓道出,显得轻松自如。其实,这短短几 分钟的节目,凝聚了我国6万多气象工作者、 甚至包括全球气象工作者的劳动和心血。天 气预报是根据大气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对 某一地区未来的天气作出分析和预测。
如1643年托里拆利(E. Torricelli)发明气压表, 1667年胡克(R. Hooker)制成压板式风速器等。 1820年德国气象学家布兰底斯(H. W. Brands)以通 信方式收集了1783年3月6日欧洲39个地面观测站 资料(包括天气、气压、温度、风等),在莱比锡 把它们一一填在地图上,用洪堡(A. Humboldt)画 等温线的方法(1817)绘制等压线,制作成现代天 气图的雏形,即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诞生。
未来全方位、一体化预报业务产品
展望
胁指迫导评产估品
预 报 时
预报 效
消息
警报
未来全方位、一体化预报业务产品
预
报
的
不
数数 年年
确 程300天天
77--1100天天
数数 天天 数数小小时时
预报范围 提供系列预报产品,提高服务效益
数数分分钟钟
未来
预报服务领域
天气预报产品—“精细化、无缝隙” 保护生命财防产洪与导航空间业务交通运输火险天气农业服务水力发旅电游服务水库调生控态系统能源服健务康服政务贸府易规决划策服务环境保护
目前预报业务服务
展望
胁指迫导评产估品
预 报 时
预报 效
消息
警报
未来全方位、一体化预报业务产品
预
报
的
不
数数 年年
确 程
数数 季季
度
数数 月月
1100--3300天天
77--1100天天
数数 天天 数数小小时时
预报范围 提供系列预报产品,提高服务效益
数数分分钟钟
现在
预报服务领域
保护生命财防产洪与导航空间业务交通运输火险天气 农业服务水力发旅电游服务水库调生控态系统能源服健务康服政务贸府易规决划策服务环境保护
• 此后,气象台站和气象观测网开始建立,初步形成了 地面气象观测体系,即天气学萌生。
近代天气预报的发展
• 地面观测初始期 • 极地锋面学说应用时期 • 探空发展时期 • 斜压理论发展时期 • 卫星观测初始時期 • 气象雷达推广应用時期 • 动力数值天气预报应用时期
1920年前后,气象学家J.皮耶 克尼斯、H.索尔贝格和T.H.P. 伯杰龙等在研究了大量地面天 气图基础上,把风场、温度场 结合起来,提出了气团、锋面、 气旋概念学说以及斜压概念和 环流理论,形成了气象界第一 个学派即挪威学派(也称卑尔根学派),为近代天气预 报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这一理论,明确提出了天气预 报的两个主要步骤:利用天气图预报气团、锋面和气旋 的未来位置;根据预报的天气形势,预报未来的天气。 这种传统的预报思路和方法一直延用至今。
以1960年4月1日第一颗气象卫星(美国泰罗斯1号)发 射成功为主要标志,大气探测进入了遥感、遥测阶段。 这不但促进了中尺度气象学、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 等学科的发展,也为数值预报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无缝隙预报服务
天气预报依据
基本准则 ——持续性 ——气候重现率
经验法则 天气学(概念) 模式 物理模式——数值运算
经验法则—天气预报事例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天气现象和物候进行观 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大量天气谚语,人 们据此开始制作纯经验性的天气预报。
“蜻蜓低飞,不风即雨”;“山雨欲来风满 楼”;“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八 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发尽 桃花水,必有旱黄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