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学实录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学实录

一、设计理念《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押韵”和“平仄”。

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都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古典诗词很少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而是通过全方位调动人的感观——嗅觉、视觉、触觉和听觉。

尤其是通过调动人的听觉使诗的韵脚成为感观的落脚点,寓情于景,同时也通过音律的变化来与作者的心情起伏回转相配合,从而达到形式、内容和情绪上的高度和谐。

现代诗词中对音律的要求虽然远不如古诗词那么严格,但也经常借“韵”传情,甚至一韵一情,同韵复沓,把感情逐步推向高潮。

汉字的押韵和平仄是构成这种音韵美的重要因素。

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对于学生鉴赏诗词的音乐美、认识汉语的特点和掌握汉语的发音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基于这种考虑笔者对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如下:1.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押韵、平仄、对仗的概念;(2)掌握押韵、平仄在诗词中的运用规律;(3)能通过押韵、平仄欣赏中国诗词的音乐美。

过程与方法:(1)阅读法,这样就避免脱离文本,一方面有利于分析问题,找出答案,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养成阅读文本的习惯,重视文本。

(2)设疑法,提出疑问,使学生阅读有目的化。

(3)合作讨论、探究,通过这一步骤有效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4)点拨法,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或肤浅的认识,便于深入探索规律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押韵、平仄在诗词鉴赏中的运用,增强对中国诗词的热爱。

(2)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水平。

2.教学重难点(1)掌握押韵、平仄在诗词中的运用规律;(2)利用对押韵、平仄知识的掌握欣赏中国诗词的音律美。

二、教学实录师:当我们还是牙牙学语的幼童,我们的父母就开始在我们的耳边唱响那首古老而又悠久的《悯农》(学生齐背诵)。

而当我们刚刚迈出脚步,走进一个被称为是学校的地方,我们又从老师那里学到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师生一起背诵)。

似乎从小到大我们都与诗词有一种不解之缘。

这也难怪,谁让我们是诗词大国呢!那么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学过的哪些诗词至今不忘?学生甲:《咏鹅》。

学生乙:《登鹳鹊楼》。

(声音此起彼伏,众说纷纭)师:为什么在我们还不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诗词的记忆却是如此深刻呢?学生甲:顺。

学生乙:顺口。

学生丙:顺耳。

学生丁:顺心(众人大笑)。

师:通俗的地说是“顺口、顺耳、顺心”,专业地讲是“押韵、平仄、对仗”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我们的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声情并茂。

板书课题:《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师:这些特点不但存在于诗词当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儿歌中也大量存在。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忆童年的儿歌,情绪异常兴奋。

师(趁热打铁回归课本):含有同韵童趣的儿歌我们课本上也有一首,我们来一起感受一下(学生齐读儿歌《我家的小院》)。

师:《我家的小院》和大家的童年记忆一样都有押韵的特点,根据这些儿歌和诗词你们能总结出“押韵”的定义吗?学生(稍微沉默后,小声嘀咕):(1)偶数句最后一个字声调接近;(2)应该是韵母相同;(3)说韵脚相同更准确。

师:大家的议论实际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应该大声地、满怀信心地说出来。

请一起告诉我什么是押韵?学生:韵脚必须同韵。

板书:押韵(韵脚同韵)。

师:这是儿歌的押韵特点,除了儿歌你学过的讲究押韵的文学体裁还有哪些?学生甲:词。

学生乙:律诗。

学生丙:绝句。

学生丁:散文。

(众人哄堂大笑)师:的确还有一种体裁讲究押韵,但不是散文,应该是古体诗,既然讲究押韵的体裁这么多你们认为这些体裁的押韵规律是否相同呢?学生(齐声回答):不同。

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到底是否相同具体检验一下就会一目了然。

我们一起读一下课本中的《客中作》一诗,判断你读的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

学生齐读《客中作》学生甲:这首诗是绝句,它只有四句。

学生乙: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每句只有七个字。

师:既然绝句律诗都押韵,大家看看这首绝句押什么韵?学生(异口同声):āng韵。

一学生补充:平声韵。

师:这位同学非常细心,注意到了“平声韵”。

其他的绝句是否也如此呢,我们再看看其他两首。

(补充绝句《登鹳鹊楼》、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大家回忆一下曾经学过的《登鹳鹊楼》和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仔细思考它们有哪些押韵特点?学生甲:《登鹳鹊楼》押ōu韵。

学生乙:《绝句四首》其三押ān韵。

学生丙:这两首也是押平声韵。

师:那么请大家根据这三首绝句的押韵特点总结出绝句的押韵规律,并把它写在纸上。

(请一学生朗读自己的总结)学生:都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换韵,第一句可以邻韵相同。

师:绝句如此律诗又是如何押韵的呢?一起读一读课本中的《商山早行》。

(学生齐读)师:请找出这首诗的韵脚,看看律诗有何押韵规律?学生甲:押ang韵。

学生乙:是平声韵。

学生丙:一韵到底。

学生丁:跟绝句的押韵规律相同。

师:律诗、绝句甚至古体诗和词,为了追求音乐美,为了赏心悦目,都讲究“押韵”,而古体诗和词的押韵规律就是我们课外研究的对象,它是否也与律诗、绝句有着同样的押韵规律呢?这就要看我们的课后工作了。

但我们一定要知道除了“押韵”,它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平仄”。

关于“平仄”的概念请大家自由阅读三十五页,迅速了解“平仄”的定义。

(请一学生背诵“平仄”定义)师:既然我们已清楚的理解了什么叫“平仄”,那么就请展示展示你们的水平——以《春日忆李白》为例,把这首诗的平仄规律标出来。

(一学生在黑板上标出,其他人标在纸上)学生:《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平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师:对错我们暂不评论,你们再用同样的方法给《春望》标出平仄规律。

(一学生在黑板上标出,其他人标在纸上)学生:《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师:大家把自己标出的平仄规律与课本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师:我们完全按照平仄的定义给诗标注平仄规律,得出的答案却与课本有很大出入,原因在哪呢?(学生满脸疑惑)师:律诗、绝句有严格的平仄格式要求,并不是能以普通的字词读音简单确定的。

学生:我们怎样才能掌握它在诗词中的运用规律呢?师:想要掌握平仄在诗词中的应用规律并不困难,重点是要把握几个步骤:(1)列出诗歌的平仄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是五言的扩展,在五言前面加两个字:仄前加平,平前加仄)(2)结合押韵特点:都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可以确定偶数句最后一个字的为平)(3)灵活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先确定每句二四六字的平仄)(4)组句规则:同句内节奏交替——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以次确定每句一三五字的平仄)(5)组联规则:上下句相对。

(6)组句规则:上下联相粘(相同)。

掌握了这几个步骤,就能准确的判断每首诗中平仄规律的应用。

大家想不想考证一下?学生(跃跃欲试):想,非常想。

师: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给《山居秋暝》这首诗标注平仄规律。

(一学生到黑板填写)学生:《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师:现在大家可以再与课本做一下比较,验证自己是否掌握了平仄在诗词中的运用规律。

(一阵骚动后,大家脸上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大部分同学非常有成就感,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学生甲:真的相同,真是太奇妙了!学生乙:原来掌握了平仄的定义并不等于掌握了平仄在诗词中的运用规律。

学生丙:中国的诗词竟然包含如此深奥的音韵知识,看来还真不能小看。

师:其实中国诗歌的有趣之处还不仅于此,除了平仄、押韵,它还讲究对仗。

请大家快速阅读“对仗与对称美”的内容,了解对仗的定义、位置及类型。

考验自己的瞬时记忆能力。

(学生纷纷以各种方式阅读,勾画重点,几分钟后)学生甲:格律诗不但上下句的字数要相等,相对的意义、词类、平仄也一一相对,这就是对仗。

学生乙: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

学生丙:对仗的类型有工对、宽对、借对和串对。

师:看来大家记忆都非常不错,那你们能不能凭借这种不错的记忆总结一下这节课中你的收获呢?学生甲:这节课让我了解到了关于平仄、押韵、对仗,这些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让我觉得中国诗歌更加有意思。

学生乙:这节课让我感到最有意思的是平仄在诗歌中的运用,为以后鉴赏诗歌甚至试着写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让我感觉到了关于古典诗词方面的知识的贫乏,以后需要更多了解和学习。

学生丙:这节课让我学到了除背诵之外,古典诗词原来也有更吸引人注意的东西,让我开始喜欢中国的古典诗歌,终于知道了古典诗歌朗朗上口的原因,并且掌握了这种运用方法,特有成就感。

师:的确,很多时候小知识能起到大作用。

我们的童年就因押韵、平仄、对仗而拥有那么多动听的儿歌,从此生活不再孤独;我们的少年又因押韵、平仄、对仗而记住那么多古老的诗词,从此记忆不再空白;我们的青年更因押韵、平仄、对仗而领悟那么多新生的体会,从此人生更加精彩。

但这对丰富的诗词文化来讲仅仅是冰山的一角,还需我们不断的继承、挖掘并用一颗热爱的心来发扬才能使之不断光大。

三、教学反思语文教科书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要素,走进文本,细心钻研,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

笔者就带领学生深读文本,大胆重新总结规律。

希望藉此激起学生的探索渴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并且学生们正拥有质疑精神,当他们有施展的机会时,特别能发挥积极主动性。

当在课堂上受到鼓动去挑战权威认识时,一方面学生感到很诧异,另一方面也能积极开动脑筋寻找答案。

课堂气氛也因此变得活跃起来。

当他们的独特体验被肯定的时候,学生也同时感受到了尊重。

通过对这一课文的备课与讲授,笔者深深感受到,只有用心研读文本沉潜其中才能发现语文教学的另一番洞天,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激起学生更广泛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