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注意

心理学·注意

结构:注意的理论:过滤器理论、认知资源理论、生理机制理论、中枢能量理论、注意的衰减模型理论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资料一一、注意的种类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注意与编码密切联系着。

注意总是指向于当前正在编码的信息。

如果把注意比做一个可变焦距的聚光灯,这个聚光灯既可以指向外部世界的刺激,也可以指向个体内部世界的刺激。

注意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倾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分类。

(一)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根据注意的功能,可以把注意分为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是指个体在同一时刻只对有限的信息给予注意而忽视其他信息。

个体在任何时候都被无数刺激所围绕,他总是不断地关注某些刺激并作出反应,同时忽视或至少弱化某些刺激,对它们不发生反应。

选择性注意使我们把注意指向于一项或一些工作和事件而不是许多工作和事件。

集中性注意(concentrated attention)是指我们的意识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刺激,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刺激。

集中性注意包含警觉和搜索。

警觉(vigilance)是指在相对较长时间内个体对某种或某些试图检测到的特定刺激保持注意。

在警觉的时候,个体警惕地注视、倾听着随时可能出现的刺激信号。

特别是,在特定刺激很少出现而一旦出现就需要立即注意的情况下,就更需要警觉。

在执行高风险的警觉任务时,人们最担心的是漏掉有关的信息。

警觉是个体被动地等待特定刺激的出现,而搜索(search)则是主动、积极地寻找目标。

个体从许多不确定事物中寻找出特定的刺激就需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集中注意。

例如,从琳琅满目的货架上试图找到你所要的特定品牌的麦片。

在搜索的时候,人们最担心的是搜索到的信息是否会出错。

分配性注意(divided attention)是指个体能对几项不同的任务给予关注或能操作几项任务。

训练有素的驾驶员可以一边驾车,一边谈话,甚至摆弄门把手和吃东西。

很多任务通过大量的练习就会使任务变得简单、容易,只需稍加注意就可以,这时任务的操作已经自动化了。

个人在操作自动了的任务的同时还可以操作其他任务。

表8-1列出的是上述三种注意的功能和特点。

表8-1注意的三种主要功能种类界定举例选择性注意把注意指向于一项或一些任务而忽视与之相竞争的其他任务人们注意看电视而忽视新来的人;注意读书或听课而忽视周围环境的吵闹声集中性注警觉意识聚焦于可能出现的目标刺激,小心谨慎地检测目标信号的出现,一旦检测到信号便很快作出应对追捕逃犯的民警在埋伏时所执行的是高风险的警觉任务;在教室里警察仔细地闻某种异样的气味搜索在许多不确定的刺激中集中精力、主动地寻找出目标刺激如果闻到了某种异样的气味,人们可能积极地寻找这种气味的来源;在一本写得密密麻麻的记录本里找出你所要的关键词意分配性注意每次同时做几项任务,按需要转换注意资源,谨慎地分配注意资源熟练的司机一边驾驶,一边交谈、听音乐,但如果另一辆车突然转过来时,他会快速转换注意,集中精力开车(二)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

不随意注意也称为无意注意(involuntary attention),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例如,在上课时,老师在讲台上展出一台新仪器,学生们自然地注意着这台仪器。

在安静的阅览室内,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注意那个声音。

这些都属于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初级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既来自刺激物的强度、新颖性等特点,同时也取决于主体的需要、兴趣、情绪等内部状态。

随意注意也称为有意注意(voluntary attention),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这种注意是人向自己提出一定的任务,且自觉地把某些刺激物区分出来作为注意的对象。

当我们决定要做某件事(如写作、做作业)之后,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有意地把注意集中在我们认为要干的事情上。

这时我们所注意的那个刺激物的特点,不论是否强烈、新异、有趣,我们都必须集中注意,同时排除各种无关刺激的干扰。

因此,有意注意必须付出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是人类独具的高级的注意形式,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其中言语(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虽然有区别,但是在人的活动中往往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因为任何一件工作都需要有这两种注意的参加。

倘若单凭无意注意去从事某种工作,那么,不仅工作会显得杂乱无章,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而且也难以持久。

同时,任何工作总会有困难或干扰,总会有单调乏味的过程,因此有有意注意的参加,工作才能完成。

然而单凭有意注意从事工作,就要进行紧张的努力,付出巨大的能量,时间久了,会使人感到疲劳,所以必须有无意注意参加,工作才能持久。

在人的每项具体活动中,往往既需要无意注意,也需要有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在活动中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例如,一个人偶尔为某种活动所吸引而去从事这种活动,后来才意识到它具有重大的意义,于是自觉地、有目的地去从事这种活动,并且在遇到困难和干扰时仍保持对该活动的注意,这就是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相反,有意注意也可以转化为无意注意。

例如,在刚开始做某件工作时,由于对它不熟悉,不感兴趣,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件工作上。

经过一段时间后,对这件工作熟悉了,有兴趣了,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或不要求有明显的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

这就是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

但是,这种不随意注意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意志努力罢了。

这种注意形式被称为随意后注意,也称有意后注意(post voluntary attention),即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根据注意指向与集中的加工方向,可以把注意分为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

内源性注意(endogenous attention)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知觉者控制的注意,也称为目标指向控制注意(goal-directed control of attention)。

外源性注意(exogenous attention)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动发生的、与当前知觉目标无关的注意,称为刺激驱动注意(stimulus-driven control ofattention)。

例如,在实验中,被试被要求辨认出现在屏幕中央的图形时,他就会注视着屏幕中央,期待目标的出现。

这种注意属于内源性注意。

此时,如果在屏幕的边缘突然呈现一个刺激,则该刺激会迅速自动地引发被试的注意。

这种注意属于外源性注意。

内源性注意是根据观察者的行为目标或意图来分配注意,外源性注意是观察者的视野外部的信息所引起的注意定向(Posner,1980)。

内源性注意的发展是渐进的,一开始是宽泛的注意,然后是狭窄的集中。

外源性注意更少受认知负荷的影响,被试可以忽略内源性提示,但无法忽略外源性提示。

外源性注意能够引起立即、快速、狭窄的集中。

早期研究认为外源性注意干扰了内源性注意的集中,因为高度突现的视觉事件自动捕获了注意。

最近的研究(Theeuwes et al.,2000)表明,外源指向是自发的,并独立于自上而下的控制。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也显示,外源性注意加工快于内源性注意加工(Eimer et al,2000),而且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代表两种注意系统,并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脑内的信息加工资料二什么是注意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人处于注意状态时,其心理活动总是指向于一定的对象:或者感知着某种对象,或者回忆着某件往事,或者沉思于某个问题,或者想象着某种形象。

在某一瞬间内我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于一定的对象,就显示出通常所谓的注意状态。

在注意时,不仅心理活动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可以用心理努力的程度来表示。

这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对象;二是同一种心理活动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维持着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

因此,无论是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或是同一种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都是一个人的注意状态。

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也可以是我们自己的行动、观念或内心状态。

在同一时间内,人只能注意少数的对象,而不能注意所有的对象。

由于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这些少数的对象就被清晰地意识到,而同时存在的其他对象,或者没有被意识到,或者意识得比较模糊。

注意总是心理(意识)活动对某些对象的集中,同时也是心理(意识)活动从其他对象上的离开。

集中注意的对象是注意的中心,其余的对象有的处于“注意的边缘”,多数处于注意范围之外。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与认识过程难以分开的、有时与意志相关联的一种意识活动状态,其基本特征是指向状态和集中状态。

通常我们说:“注意书本”,“注意老师的讲解”,“注意问题的关键”,实际上是指“注意看书本”,“注意听老师的讲解”,“注意思考问题的关键”等认识活动的状态,而这里所说的注意也含有命令自己支配认识活动的意思。

注意是人类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成分。

没有注意的参与,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都将是不可能的。

注意是人们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取得劳动成果的必要条件。

2004-09-28 《心理学》(第三版)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注意的过滤器模型过滤器模型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洛德本特(D.E.Broadbent,1958)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注意犹如一个过滤器,它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输入的信息起筛选的作用,以防止信息传送道因有限的通过能力而超载。

过滤器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的,即让一个通道工作,接受信息,另一个通道就关闭,因此该理论也称为单通道模型。

此外,过滤器选择作用并不是随机的,新异的刺激、较强的刺激、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为人所期待的刺激易于通过过滤器,受到注意。

注意的生理机制注意的生理机制是很复杂的,它与脑干网状结构、边缘叶和大脑额叶等脑组织密切联系。

首先注意与觉醒状态密切相联系,脑干上部组织和中脑网状结构在觉醒状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实验表明,在中脑部位切断脑干或破坏脑干网状结构而保留感觉上行特异传导通路,动物就陷入沉睡状态。

临床上,脑干上部损伤的患者出现睡眠或梦样状态,选择性注意严重障碍。

因此,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被认为是保证觉醒和注意的最泛化状态的脑结构。

大脑的激活状态是选择性注意的必要条件。

选择性注意必须有更高位的脑组织──边缘叶和大脑额叶的参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