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2.读题质疑。
1.聆听故事调动情感。
2.读题,提出问题。
二、自读课文,读中解惑: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小组内解决质疑问题。
3.全班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此环节重在帮助学生理解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补充材料的内容,增加学生阅读兴趣。
1.学生边读书边做批注。
3、虽然古代的人类没有我们现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他们利用自己身边能够利用的事物进行记事通信,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我们现在我们用的文字,创造了人类一个又一个的文明。
展示:A、过去人类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记事和通信方式
B、现在世界上哪些民族没有文字
四、课堂检测:完成下表。
内容
借用的东西
用途
记事
可以记起以前经历的事
3、鼓励探究:你们知道吗。过去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人们的通信方式可多了,只是不及我们现在的迅速。[教师可以将一两个关于过去人类通信的方式告诉学生,(例如长城烟火台的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北师大版3年级语文5册第11单元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案
(2009-05-23 05:57:45)
转载
标签:
语文教案
(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奇思异想。)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学习了课文,我们了解了很多知识,在创造文字之前,人类就已经创造了许多许多记事和通信的方法。那么面对早期人类的种种创造,你想说什么?
2、在创造文字之后,你知道历史上人类使用哪些传递信息的方法?(如:驿站、烽火台、鸿雁传书等。)
3、现代社会,人们多采用哪些传递信息的方式?你所知道的最新最先进的通讯方式是什么?
5、大家继续发挥我们的才智来试着填写这份表格吧!
内容
借用的东西
用途
记事
结绳
可以记起以前经历的事
贝壳
可以知道本民族的许多事
通信
枪、箭
宣战书
死鸟、死老鼠
死青蛙、五支箭
警告
指导朗读:怎样读出严厉的语气?(个别读、教师读、集体读)
6、总结:先人靠结绳记数,今天打了几头猎物,谁分多少,系几个疙瘩,怕忘了,那是留给自己的“书信”。慢慢的,便有了数字的概念。走到哪个山头,这里猎物很多,便在山崖上画上几群牲口,告知同族这里可以狩猎。这是形象的书信。从女娲抟土造人、精卫炼石补天到黄帝大战蚩尤、大禹疏浚洪水,这是古人关于万物起源、人类发展、社会形态演变的书信。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古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信息的传输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人们在占卜之后,把卜辞刻到龟甲兽骨上,产生了甲骨文,还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书信。到商周时代,随着冶炼技术的应用,皇族把历史等重要信息刻到国家之重器的青铜鼎上,或埋于地下,写出来,绝不是为了自己看的,那是为了铭记历史,教育后代而留下的书信。春秋战国,人们把书信写在竹简上,先是用绳扎,再用封泥封。东汉蔡伦发明了被誉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为书信大行天下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有了文字,有了纸张,书信变成了通信联络的重要手段。书信也就成为延续几千年文明史、传承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2.小组成员合作学习,解决质疑问题。
3.大胆发表自己的读书体会。
4.听教师讲解“结绳记事”的由来及发展,丰富课外知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从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从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介绍了几点内容?
(2)文章哪些段落介绍了“不用文字的书”这一方面的内容?哪些段落介绍了“不用文字的信”的内容?
3、大家一定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人类创造了文字,那么人类一定先于文字出现。那么在文字被创造之前,人类是怎样记事和传递信息的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4、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文识字,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认会生字,读通课文。
2、检查认生字,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5个自然段,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划分一下。
3、理解“一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子,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本书。”这句话的意思。
(二)学习“通信”部分。
1、请自由阅读第三—五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创造文字之前,不同的民族是怎样互通信息的?除了文中介绍的,你还知道哪些通信方法?
2、汇报交流。
3、发散思维:除了通过课文及课外资料了解到的不用文字的通信方法外,想象一下,有的民族还有可能怎样互通书信?比如:送一块猪肉给对方,可能是什么意思?送一块手帕呢?一坛酒呢?2、开火来自读。3、指名分段读课文。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古代人类是怎么记事的呢?(指名反馈)
“八佰教育网”有你鼓励---每天都在进步!
5、导读:那么他们又是怎样通信的呢?
二、学习课文,了解古人的通信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他们又是怎样通信的呢?
(3)文章是怎样把两部分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呢?抓住“不但如此……”这个句子,学习过渡句的作用。
1.读课题,思考并回答第一个问题。
2.读课文,思考第二个问题,与全班同学交流答案。
3.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体会其在文中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了古代人类记事和通信的方法,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层次,而且你们还掌握了一种更重要的阅读方法,那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书边思考。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这种方法,相信你们读书的收获会更多。
2、指名反馈。(借助特定的事物表达一定的意思。)
3、课文举了一个什么例子。(指名反馈)
4、学生读课文相关的句子。
5、引导学生想像,他们如果是报平安会怎么表示呢?(学生大胆想像,自由发言)
6、教师小结:虽然古代的人类没有我们现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他们利用自己身边能够利用的事物进行通信,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我们现在所用的文字,创造了人类一个又一个的文明。
重点难、关键
1、了解古代的一些记事和通讯的方法。
2、收集资料,了解现代的一些信息传递的方式。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人类是由什么进而来的吗?
2、教师简单地介绍人类的发展,后导入:那时候没有文字,更不用说有电等现代通讯设备了,那么他们是怎样记事和传递信息的呢?
三、阅读课文,加深理解
1、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
2、读完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呢?(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发言,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3、教师总结,鼓励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古代人类生活知识。
四、拓展延伸,说现代的通信
1、小组讨论、交流:你们知道我们现代都有哪些通信方式。
2、集体反馈。
2、理解“奇妙”
3、学生自读课文: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奇妙的方法帮助记忆的呢?
在总结归纳的同时老师指导:
(1)形式:意思是样子。经历:可换成“发生”“经历过的事”就是“发生过的事”
什么是“结绳记事”?(1、2、3句话)发生一件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
(2)分辨:分别、区别
4、同学们大胆的猜想一下,在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用贝壳进行记事的?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按内容不同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体会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拓展习题
1、比一比,组成词语。
亿()历()辨()枪()
忆()厉()辩()抢()
2、按要求写词语。
写反义词:误会——()严厉——()
写近义词:奇妙——()分辨——()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教学准备:
5、指名反馈(结绳记事、贝壳记事)(学生反馈后教师出示课文中相应的插图。)
6、讨论:人们是怎样用绳子和贝壳记事的。
7、集体反馈,读课文中相关的语句。
8、引导想像,各种绳子结以及贝壳可能代表什么意思?(学生发挥想像,自由发言)。
9、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4)教师适当的总结,并再强调下列字的读音和书写。“徽”“擦”“烁”“倒”(多音字)“摔”。
(5)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
三、整体感知,弄清条理
1、反馈课文的分段情况。
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读通课文内容,了解简单的书和信的发展历史,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了解与热爱。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用文字的书和信》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们信吗?不信我们一起坐时空隧道去看看。板书课题
二、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一句。
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3、教师小结,理清文章的条理。
4、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部分,了解过去的记事方式
1、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其他思考:这一部分围绕哪一句话来描写。
2、指名反馈。(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
3、理解“奇妙”。
4、导读,学生自读课文: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奇妙的方法记事的呢?
课前师生分别收集有关人类早期文字的通讯资料,以及有关现代的通讯资料,体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文化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为理解课文做基础。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课前请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通讯的资料,哪些同学收集的是人类早期的通讯资料?请展示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共睹一下。
2、指名学生展示资料,可读,可谈,可演示,可介绍……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