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课《消息二则》ppt优秀课件
第1课《消息二则》ppt优秀课件
1 消息二则
情境导入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 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 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 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 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 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课时目标
1.掌握新闻相关知识,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 导语的作用。 4、培养正义感、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文题解说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 极其凝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 的事实,点明了中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点明了本则新闻的人物和事件。
写作背景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后,蒋 介石一面玩弄和平阴谋,一面加强长江防线,企图 取得喘息时间,重整军备,卷土重来。1949年4月 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双方和谈代表团拟定 的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 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向人民解放 军下达了渡江作战命令。解放军部队共100万人于当 晚发起渡江战役,在长达500余千米的战线上强渡长 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
结构图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
导语
主体
人民解放军 兵力、渡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
百万大军 概况、战线、西路军:所向无敌(详)
横渡长江 结果
东路军:战绩辉煌 (较
详)
课堂小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新闻事件发生 的时间、地点为依据逐步推进,直至现在的“进击 中”,脉络清晰,节奏明快,富有视觉动感。《人 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语言鲜明、准确,富 有感情色彩 。通过学习这两则新闻,我们学会了新 闻的基本写作知识,大家还要通过写作训练达到熟 练运用。
3."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 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随堂测试
参考答案: 1.(1)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解放军 攻势凌厉,不可阻 挡。 (2)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2.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3. “不含”指不包括, “均”指“全”,体现战线 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体现语言确凿 无误的特点。
可以。渡江人数(百万),渡江区域(1 000余华里),渡江结果(冲破敌阵,横渡长 江),这些都体现了渡江气势的雄壮和战线之长, 体现了作者的自豪感。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2、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 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 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 军?
主题概括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我百万 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 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结构图示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 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 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 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 东路军后写。另外,中路军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军 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3、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 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 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作者档案
毛泽东(1893年—1976年),字润之(原作咏 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毛泽东 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 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 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 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 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评论中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前 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 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 孤立少瓦解敌军。至于后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 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主题概括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 则消息报道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 长江的情况,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排山 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 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 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 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发电单位、发电时间和 地点。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那么是否可融入 作者自己的感情呢?
随堂测试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 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摧枯拉朽:
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
随堂测试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 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生难字词
芜( wú )湖 溃( kuì)退 殷(yīn )家汇 督(dū )战
摧( cuī )枯拉朽 诸( zhū )城 签( qiān )订 无锡( xī )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阅读课文,标画出消息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
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பைடு நூலகம்
主体: 渡江战斗 …… 进击中
。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时间:1949年4月20日 地点:长江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填空。 第一部分(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成功 。 第二部分(主体):具体介绍三路军的作战情况, 点明渡江战役的意义。 2、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