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同伴关系
二、同伴关系的作用
4.有助于促进 儿童认知能力 的发展
认知
社会化
2.有助于同伴 之间的相互 社会化 5.有助于儿童自 我意识的发展 共有效的基础
情感
3.成为儿童 积极情感的 重要后盾
个性
1.有利于儿童 学习社交技能 和策略
社交
1.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
• 事实表明,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抢另一 个儿童的玩具时,受害者做出哭,退缩或沉默 的反应,那么,这个攻击者以后还会用同样的 方式去对付别的儿童;相反,如果对方立即给 予反击,那么,攻击者就要收敛一些,或者改 变他的行为方式,或者另觅进攻对象。
儿童交往能力的必备要素
• • • • 1、分享 2、自信 3、合作 4、移情
5.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 的基础
同伴象一面镜子
二、儿童同伴交往的类型
• 1.受欢迎型(约占13.33%)喜欢与人交往,在交往中 积极主动,并表现出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因而被 大多数同伴所接纳、喜爱。 • 2.被拒绝型(约占14.31% )交往中活跃、主动,但 常常表现出不友好的交往方式,如强行加入其他小朋 友的活动、抢夺玩具、大声喊叫、喜欢推打等。 • 3.被忽视型(约占19.41% )不喜欢交往,常常独处 或一人活动,在交往中表现得退缩或畏惧。 • 4.一般型(约占52.94% )这类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 表现一般,既不主动、友好,也不特别不主动或不友 好。
反复试图社会接近 许多单独活动 合作游戏少,不愿 逃避双向交往,花较 分享 多时间和群体在一起 许多单独活动 不适当的行为
三、游戏是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
• 2—3岁平行游戏:儿童在游戏时会与其他同伴 一起玩,虽然仍是独自玩耍,但有时会观望同 伴所进行的游戏。 • 3岁以后联合游戏:彼此之间已有沟通,有时 也会交谈,有时还会相互借玩具,但不会围绕 一个目标分工或组织游戏。 • 4岁以后出现合作游戏:幼儿需要较多地进行 合作活动,与同伴为某些共同的游戏目标而在 一起游戏,彼此分工、合作,有一定的组织性。 如“超市”游戏 • 到了5—6岁,幼儿群体活动也更加多样化。
思考
明明3岁半,已经上幼儿园了,一直都不跟小朋友玩,好 像融不到小朋友中,在班级里有一种很害怕的感觉。作为 老师,你该怎么引导孩子呢?
丁丁今年3岁,他不喜欢让别人玩自己的玩具,生气的时 候的他会说:我就打死你。作为家长,你会如何引导孩子 呢?
第四节 儿童的师幼交往
• 师幼交往对儿童的影响 • (一)增强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以及探索 精神 • (二)促进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 (三)影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高低 • (四)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及社会性的发展
2.有助于同伴之间的相互社会化
3.成为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 儿童在与同伴交往时会显得格外 愉快和兴奋,能无拘无束地交谈,能 更放松、更自主地投入各种幼儿园活 动。
4.有助于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 不同的孩子其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不同, 会有各不相同的具体表现,这就为儿童提 供了分享知识经验、互相模仿学习、协商、 讨论的机会 • Eg:一起操作玩具,交流
1、什么是依恋? 2、依恋的类型有哪些?
• 欣赏儿歌《找朋友》
第三节 儿童的同伴关系
儿歌:丢手绢
一、同伴关系的内涵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 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 起来的一种同龄人之 间的人际关系。
• 请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与朋友在 一起的点点滴滴 • 同伴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实验1】同伴活动对幼儿心情的作用 (Foot,1977)
表 受欢迎儿童、被拒斥儿童和被忽视儿童的行为特征
受欢迎儿童 积极、快乐的性情 外表吸引人 有许多双向交往 高水平的合作许多破坏行为 害羞 被忽视儿童
好争论和反社会的 攻击少,对他人的攻 击表现退缩 极度活跃 说话过多 反社会行为少 不敢自我表现
• 实验者让成对的儿童一起看幽默动画片,其中一种 条件是两个儿童认识,另一种条件是两个儿童不认 识。观察两种条件下儿童的行为表现。
• 结果发现,认识的儿童比不认识的儿童在看动画片 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大的快乐,认识的儿童大笑、微 笑、交谈、相互注视的次数要明显多于不认识的儿 童。说明有同伴相伴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社会性 反应,更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