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其生命过程中受寄生物侵害或受不良环境影响,而在生理、细胞和组织上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外部呈现不正常现象,引起产量降低或品质变劣的现象。
2、病程:当植物受到病原物侵害后,组织结构和生理异常变化过程。
3、病害三角:环境、寄主、病原物构成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4、非侵染性病害:由于生长环境条件不合适,物理或化学因素造成的病害,是非侵染性的,不能传染的病害叫非侵染性病害。
又叫生理性病害。
5、侵染性病害:由于病原物对植物侵染造成的,因可传染,又叫传染性病害。
6、柯赫氏法则:又称柯赫氏假设,通常是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即通过田间症状观察、室内病原物检测、室内培养基培养、接种到植物上这四种程序7、隐症现象:病害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
隐症植物体内仍有病原存在,一旦环境恢复或者农药作用消失,症状会再次出现8、专性寄生: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寄生能力强。
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生物,不能从死的寄生生物组织中获得9、兼性寄生:除了寄生活的细胞之外,还可以从死的寄主细胞或死的有机质上获取所需营养,这种生物叫兼性(非专性)寄生物。
10、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指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在寄主体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到发病的全过程,简称病程。
11、病害循环:指的是一种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相同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12.真菌子实体:真菌的产孢机构(包括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形态简单的、形态复杂的),像植物种子生长在果实中。
13.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孢子经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14.转主寄生:必需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寄主植物上生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又叫异主寄生。
二、填空1、生物病原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等,非生物病原主要有温度、水、光线过弱或过强、缺氧、有毒气体、缺素、无机盐毒害、酸碱、药害、栽培不当等。
2、植物病害病状的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等。
植物病害病症的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物菌核菌脓等3、病原物侵入途径:直接侵入自然孔口的侵入伤口侵入。
植物病原真菌的菌组织主要有菌索子座菌核等,非生物病原有有毒物质温度湿度阳光等。
5.真菌的无性孢子类型主要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等,有性孢子类型主要有休眠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等6.鞭毛菌亚门真菌所引起的病害主要有根瘤病褐斑病癌肿病霜霉病白锈病猝倒病、绵腐病等,防治的主要药剂有乙磷铝乙磷铝锰锌 72%霜脲锰锌霜霉威、稀酰吗啉等。
7.担子菌亚门真菌所引起的病害主要有小麦黑穗病、水稻黑粉病、苹果锈病等,防治的主要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
8.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主要有氨基酸铜乙酸铜链霉素新植霉素噻菌铜等。
9.防治病毒病的药剂主要有吗啉·乙病毒灵毒氟磷 83增抗剂植病灵等。
10.棉花苗期病害主要有立枯病红腐病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其中炭疽病、红腐病可随种子传播。
11.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发病的高峰期是在棉花的蕾铃期,其中枯萎病可在棉花的苗期发生,棉花对黄萎病和枯萎病敏感的时期分别在棉花的 2-6片真叶和现蕾玲以前时期。
12.小麦赤霉病属子囊门亚门赤霉属,其上产生的粉红色的霉状物为分生孢子,黑色的颗粒状物为子囊壳,其侵染小麦的主要病原为子囊孢子主要使其在小麦的扬花期。
13.小麦黑穗病主要包括散黑穗、秆黑粉病、和腥黑穗三种。
都属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且都属于系统性侵染的病害,其上产生的黑色的粉状物为冬孢子。
其中小麦散黑穗病是在小麦扬花期侵染的,其以菌丝体在种子中越冬越夏。
14.玉米黑穗病主要是指丝黑穗病和瘤黒粉病,其中丝黑穗病是系统性侵染的病害,其侵染的主要时期是在 3 叶前, 7 叶后不能再侵染,其主要是从芽鞘、胚轴和幼根侵入,其发病部位主要为雌穗和雄穗。
15.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的,据病毒与传毒介体的关系,其为持久性病毒,但不能经卵遗传给下一代,玉米感染此病的主要时期是在 7叶前。
16.稻瘟病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主要借风雨传播,根据其发生时期和危害部位,可分为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茎瘟、谷粒瘟。
17.水稻稻曲病主要在抽穗扬花期感病,以菌核在地面上越冬,第二年7-8月间开始抽生子座,上生子囊壳,后垣孢子也可在被害的谷粒内及健谷颖壳上越冬,随时可萌发产生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都可借气流传播,侵害花期和幼颖。
三、简答1.真菌5个亚门的主要特征?亚门营养体无性繁殖有性生殖鞭毛菌原质团或没有隔膜的菌丝体游动孢子休眠孢子囊或卵孢子接合菌菌丝体,典型的没有隔膜孢囊孢子接合孢子子囊菌有隔膜的菌丝体,少数是单细胞分生孢子等子囊孢子担子菌有隔膜的菌丝体不发达担孢子半知菌有隔膜的菌丝体或单细胞分生孢子等没有有性生殖,但可能进行准性生殖2.简述棉花苗期病害(炭疽病、红腐病和立枯病)的症状区别及防治方法1)炭疽病:在近地面茎基部产生褐色凹陷的梭形病斑,以纵向扩展为主,严重时也可环绕茎基一周。
子叶感病多在叶缘产生褐色半圆形或近圆形型病斑。
真叶初为黑色小点,后为圆形或不规则型褐色病斑。
病部产生小黑点(分生孢子盘),后有粉红色粘质物溢出(分生孢子)。
2)红腐病:烂根: 一般先侵入根尖,后扩展到全根和茎基部,使幼根变褐腐烂,病斑一般不凹陷,土面下的嫩茎肿胀变粗。
子叶:子叶感病多在叶缘产生半圆形或不规则型褐色病斑。
潮湿时病部可见粉红色霉层。
3)立枯病:(又称黑根病、烂根、腰折病)子叶:多在子叶上产生不规则型黄褐色病斑,后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
烂根:在根部和近地面茎基部产生黄褐色病斑,后呈黑褐色环状缢缩,使地上部很快萎焉枯死,一般不倒伏。
轻病株仅皮层受害,气温恢复后可恢复生长。
茎基发病部位可见稀疏的白色菌丝体。
防治方法: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棉种处理与及时喷药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棉种处理(1)精选棉种及晒种。
(2)对没包衣的棉种进行拌种。
每5kg可用50%的多菌灵WP、30%的苗菌敌WP或70%的甲托WP 30g、30%的恶霉灵AS、2.5%的咯菌腈FS20mL拌种,兑水100-150mL。
2.加强耕作栽培管理(1) 合理轮作深耕改土。
(2) 适期播种、育苗移栽。
适期播种,当平均气温稳定在10℃即可铺膜播种,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12日前后,稳定在12℃即可陆地播种;播深要适宜,陆地栽培以4-5cm 为宜,地膜覆盖以2~ 3cm为宜。
(3)施足基肥、合理追肥。
(4) 加强田间管理:A:中耕:出苗后应早中耕,一般在出苗70%左右要进行中耕松土。
阴雨天多时,及时开沟排水。
B:加强治虫,及时间苗一般当两片子叶一展平,就可开始间定苗,到两片真叶展平时间定苗结束,要结合间定苗拔除病苗。
3.药剂防治。
一般在出苗80%左右应进行喷药,以后根据病情决定喷药次数及药剂种类和浓度。
可用50%的多菌灵WP、30%的苗菌敌WP、70%的甲托WP 600倍液或30%的恶霉灵WP1500倍液+天达2116AS800倍液+1%的尿素+0.2%的磷酸二氢钾进行灌根或喷雾。
3.简述黄萎病和枯萎病的防治方法a. 对枯、黄萎病的防治应采取保护无病区,控制轻病区,消灭零星病点,改造重病区的综合治理策略。
b. 保护无病区(1)严禁从病区调运种子和建立无病留种田。
(2)搞好种子消毒。
参照棉花苗期病害。
c. 选用抗病品种。
d. 个别病田实行轮作。
和禾本科作物,最好水旱轮作。
e.加强栽培管理。
拔除零星病株,集中销毁,并对附近的土壤进行消毒;合理施肥;合理灌水,不要大水漫灌。
f. 药剂防治:1.拌种(药剂)、2.药剂全田喷雾3.土壤消毒(棉花除外)可用50%的多菌灵WP WP、70% 的甲基托布津WP 、30%的苗菌敌WP 10g/m2、福美双。
4.药剂灌根戊唑醇、苯醚甲环唑、30%的恶霉灵AS或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苗菌敌等4.、简述小麦赤霉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
症状:主要发生在穗期,造成茎基腐和穗腐,也可以于苗期引起苗枯,最初在颖壳上呈现边缘不清的水渍状褐色斑,后颖壳的合缝处产生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
可上下蔓延和深入穗轴,造成小麦整穗或半穗不死。
防治方法:赤霉病的防治应以选用以抗病品种为基础,药剂防治为重点,加强农业管理措施为辅助的综合治理策略。
1.加强农业防治,消灭或减少菌源数量。
(1)精选种子,清除田间病残体,作物收获后要深耕灭茬,以减少越冬和越夏菌源。
(2) 合理施肥用水。
增施P、K肥,小麦扬花期应少灌水。
(3)合理密植,以增加田间的通风透光。
2.选用抗病品种。
合理搭配,避免品种单一。
3.药剂防治(1)种子处理:可用50%的多菌灵WP、70%的甲基拖布津WP,占种子量的0.2-0.3%,堆闷12小时(2)扬花期根据天气情况及时用药防治。
可用50%的多菌灵WP、70%的甲基拖布津WP、60%的甲霉灵WP、60%的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WP、50%的多·霉威WP、25%的氰烯菌酯SC或三唑类进行喷雾防治。
5.简述小麦散黑穗病的侵染循环。
在扬花期,冬孢了由气流传播至健穗上,侵入小麦花器内部,并蔓延至种胚的生长点,潜伏其中。
种子萌发,胚内的潜伏休眠菌丝也开始萌动,菌丝体迅速展,破坏花器,形成冬孢子。
带菌种子是唯一的传病方式。
(菌丝体随种子越冬,病原菌随种子萌发而萌发)6.简述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方法?(灭茬直播)1)适当调整玉米播期。
玉米适当晚播,能有效地减轻该病的发生。
重病田应于麦收后灭茬直播,躲过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一代灰飞虱成若虫盛发期;轻病田就于麦收前5~7天套播,尽量缩短小麦和玉米的共生期。
2)选用中早熟耐病品种。
3)加强管理。
铲除杂草,及时中耕除草灭茬;增施有机肥,N、P、K配合施肥,遇旱及时浇水,促苗早发健壮,增强抗病虫能力;及时拔除病株。
4)推广使用包衣种子。
5)消灭虫源。
(1)药剂拌种。
(2)喷雾。
6)药剂防治7..比较玉米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症状区别。
丝黑穗病雌穗:短小,基部大而顶端小,不吐花丝,整个果穗形成一个大黑粉包。
苞叶通常不易破裂,黑粉不外漏,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冬孢子),黑粉中夹杂丝状维管束组织,但在黑粉飞散后才显露,故称丝黑穗病。
雄穗:整个变成一个大黑粉苞得较少,多仅个别小穗,其它仍保留原来的穗形。
也有以主梗为基础整个膨大成黑粉包的,外披白膜,当破裂后,黑粉常粘结成团,不易分散。
发病的花器变形,不能形成雄蕊,其颖片长,大而多,雄花基部膨大,内有黑粉。
瘤黒粉病雌穗:多在雌穗的上半部或个别籽粒上,一般仅个别小花受侵而生病瘤,其它尚能结籽。
偶尔整个果穗变成病瘤而不结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