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报告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报告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 (4)1.1研究意义 (4)1.2研究目的 (5)1.3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6)1.3.1国外研究动态 (6)1.3.2国内研究动态 (7)2 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 (8)2.1研究内容 (8)2.2研究目标 (9)2.3研究方法 (9)2.3.1文献阅读法 (9)2.3.2现场调研法 (10)2.4技术路线 (11)3 案例分析 (12)3.1美国波士顿大挖掘“BIG DIG” (12)2.3.1项目简介 (12)2.3.2项目的难度 (13)2.3.3项目小结 (14)3.2阿姆斯特丹A8高速公路公园 (14)3.2.1项目概况 (14)3.2.2项目设计理念 (15)3.2.3项目小结 (15)3.3美国纽约高线公园 (16)3.3.1项目概况 (16)3.3.2设计理念 (18)3.3.3设计要点 (19)3.3.4项目总结 (20)3.4案例分析小结 (20)4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的景观特性 (22)4.1城市高架桥的概念、类型与特性 (22)4.1.1高架桥的概念与分类 (22)4.1.2城市高架桥的空间特性 (22)4.1.3城市高架桥的景观特点 (23)4.2影响高架桥下部空间景观构成的因素 (25)5 XX市二环路高架桥概述 (27)5.1XX市二环高架桥立面构造和道路结构特征 (28)5.2XX市二环路高架桥立柱绿化形式 (30)5.3XX市二环高架桥中央分车带绿化形式 (31)6 XX市二环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改造设计 (33)6.1设计思路 (33)6.2设计理念 (34)6.2.1立体绿化模式 (34)6.2.2自然式植物配置手法 (36)6.2.3引入乡土景观 (37)6.2.4个性化设计 (39)6.3设计方案 (41)6.3.1标准段设计 (41)6.3.2立柱绿化形式 (46)6.4节点设计方案 (50)6.4.1XX市二环高架桥东段——“城市之声”景观设计 (50)6.4.2XX市二环高架桥西段——“时间剪影”段景观设计 (52)6.4.3XX市二环高架桥南段——“百鸟朝凤”段景观设计 (54)6.4.4XX市二环高架桥北段——“蜀风雅韵”景观设计 (55)7 XX市二环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总结 (58)参考文献 (60)1研究背景城市交通是一个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交通的需要越来越大,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多,传统的交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出行需要,为了满足城市的发展,人民生活的需要,高架桥作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可以弥补城市街道过窄的现象,利用纵向空间,让日益加重的交通压力得以缓解,使得城市交通向立体化发展,但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人们逐渐意识到,在短时间内高架桥可大大的方便交通出行,但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随着车辆的增多,光靠修建高架桥来治堵是远远不够的。

并且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与修建高架桥的成本相比,以破坏环境作为代价的损失是无法单纯的用金钱来衡量的,高架桥在将交通立体化的同时,也将污染与噪音“立体化”了,并且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高架桥犹如一道毫无感情的城墙,以其巨大的体量,冰冷且没有感情色彩的外观,阻隔着人们的日常的活、,遮住了原有的蓝天白云、割裂了城市的肌理、肢解了城市空间、文化的脉络传承与走向以及文化的横向与纵向之间的联系,不禁会让人们感叹,科技的对生活的改变,工业对城市面貌的改变。

高架桥作为城市道路的一部分,而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它的研究是不容忽略的一个课题。

[1]所以对于高架桥的修建,以及有关于它对城市环境,景观带来的改变的争议与讨论从未停止过。

1.1研究意义“道路是具有统治性的城市要素,它是一种渠道,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沿着这些渠道,他们观察了城市。

”——凯文·林奇[2]城市的发展是由小至大,由简单到繁复的一个过程,从中心开始向外发展和扩大时很多城市共有的一个规律,于是就有了“市中心”一说,经过多次整改规划,城市的中心区域可以供改变,使用的土地所剩无几,因为中心区域道路的周边,无论是商业圈还是建筑群,都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在这样的基础上想要新辟道路或拓宽现有道路的幅宽是十分困难的。

[3]于是人们想到了将道路凌空架起或是埋入地下,就这两者的成本来说,向空中发展的成本要远远小于在地下挖掘隧道的成本,高架桥通过立体交通的模式有限的缓解了拥堵的交通,XX市二环路高架桥属于“延伸型”高架道路,这样的道路形态具有连续性和线性的特征,跨越尺度非常大,作为城市的交通主要干线而存在,在环线的两侧分布着着XX市的许多商业中心和住宅区域。

本地人民出行,外来人员进入城市都不可避免的会经过这条道路以及经过它所覆盖的区域,它不仅是一张宣传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形象和景观的一个重要载体。

如果将城市整体比喻成一个人,那么道路景观则是这个人体内起着支撑作用,最为重要的骨架,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作为流线型空间,应当起到串联景观节点、联系周边区域、对车流人流进行引导与规划的作用,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道路景观是最能够观察整个城市人文历史,感受城市活力的地方。

[4]也是一个城市历史,人文的载体,有人将城市道路比喻做是城市的血管,其中流淌的是一个城市积攒千年的财富和人文。

正如吉泊德在《市镇城市》中曾经提到过的,“道路系统除非是同时考虑了艺术和科学,否则这条道路系统无论多么科学,也不能形成一个好的城市。

”[5]作为城市中的线性景观,在保证连续性的同时,应该发挥着减少噪音,控制空气污染的作用,在展现城市的景观空间美时,可以美化市容,保护生态空间,缓解交通压力,组织交通,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特性。

所以基于它的重要性,国内外学者对于城市道路景观的研究从未停止过,道路的设计体系也在不断的更新,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道路结构形式,高架桥作为这其中的新兴形式,对于这种它的景观绿化设计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和体系,对于高架桥下的空间利用情况与景观绿化设计形式也没有比较全面的研究,所以此次论文的设计研究对于此类空间中的再利用,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研究目的城市高架道路主要为分担平面道路交通压力而修建,从景观尺度的角度来讲,它的出现与设计遵循了“以车为本”而非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6]从目前的城市发展与形态来看,高架桥尚无法单纯的作为景观来美化城市环境,在满足城市交通需要的同时,用其巨大的体积遮住了城市美丽的景观,割裂了城市的空间,它们往往作为巨大的线性构筑物阻隔视线,遮挡景观,造成空间上的分割,而且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尺度层级没有形成,缺乏秩序感。

总体设计偏重车和城市的尺度,忽视人对高架道路景观的尺度体验。

[7]但是高架系统是城市发展,交通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怎样才能将其对于城市面貌、环境、文化的影响降至最低。

长期以来,高架桥这样的大型交通构筑物的景观问题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缺乏相对成熟的理论。

由于高架桥的体量巨大,这样会造成人们对于城市景观尺度视觉的偏差,使得原本宽敞的道路变得狭窄,让路过的人们不愿久留,原本有高差起伏的建筑群也显得乏味无奇,矮小无比,原本自由活动的人们与生机怏然的城市被速度与机械的化身取代。

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认为街道变成了没有情趣的街道,不再属于与人共存的街区。

[8]在城市中盲目的修建大尺度的街道与高架桥,就是对于这一论证最好的解释。

现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注重将保护城市特色加入到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但是高架桥突兀的造型,巨大的体积却是与这个思想相违背的。

因此,研究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现场调研的方式,找寻出高架桥下部空间所存在的弊端,对于其中的景观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过设计的方法,融入现代景观理念,力图在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活环境、传统城市空间中找到均衡点,美化城市景观,将城市丰富的人文历史展出来,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1.3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1.3.1国外研究动态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波士顿政府通过了一项交通建设规划,正是源于此建设计划,促成了举世闻名的跨世纪“马拉松城市交通改造工程”——波士顿中心隧道工程。

此项目与1991年开始动工,于2006年完成,由于其造价之大,工期之长,整个项目共花费150亿美元,耗时26年时间,当地人亲切的称它为“Big dig”,这个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工期最长,难度巨大的工程[9],源于当时的政府修建高架主干道时,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认为它能够缓解日益拥挤不堪的交通,并缩短港口到市中心的路程,却忽略了它将为整个城市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当高架于1959年建成后,人们发现这个巨大的怪物为这个曾经美丽的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们称它为波士顿的“柏林墙”,它所带来的噪音污染与对城市的割裂,让人们开始思考,究竟这个工程带来了什么好处,于是开始了长达26年的圆梦之旅,波士顿人用了16年将这条曾经为大家带来便利的怪物埋入了地下。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为了迎接奥运会,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日本桥上修建了一条有9个车道的首都高速路,从此曾经作为日本经济发展中心的日本桥不见天日,这座日本桥于1603年由德川家康修建,是江户时代的象征,在前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卸任前,斥资50亿英镑,还原了曾经蓝天碧波的日本桥。

1.3.2国内研究动态在对于高架桥以及其下部空间景观设计方面进行资料搜集,论文阅读的过程之中,发现对于这个领域国内尚未出现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何贤芬、邱健的《城市高架道路景观尺度的层级控制探讨》中,提出了高架系统的空间尺度对于城市景观尺度的影响,以及其控制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通过环境层级控制来对高架桥周边环境进行调整控制,从而达到城市景观、道路景观相协调的作用;李闫魁的《高架路与城市空间景观建设_上海城市高架路带来的思考》一文中就高架桥这一新型事物的出现,对于城市空间,城市景观带来的影响与对于传统城市规划设计带来的冲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10];董楠楠的《城市背景下高架交通的景观意义——以上海市为例》就高架桥所引发的美学功能以及在遵循道路美学的基础上,怎样使高架桥功能最大化进行了研究。

2 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日本的禅宗法师兼景观设计师枡野俊明曾经说过,“景观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场所,是心灵的栖息地”[11],城市的景观绿化应该以“人”作为出发点,因为城市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载体而存在,而道路则是这个载体的脉络,是城市景观和人们视觉的焦点,具有巨大的运输能力,是一个城市中交通最繁忙,车流量不间断的地方,道路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形象与布局,城市道路兼具交通功能和空间功能,Kevin Lych 在《The image of the city》中提到,把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分成五大类,即道路、边沿、区域、节点、标志,并指出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具有主导性,其他环境要素都要沿着它布置并与它相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