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担保行业政策及监管环境一、监管主体的变化情况担保业的监管主体频繁变化,历经人民银行、国家经贸委、国家发改委,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制度在2009年建立,由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法制办、银监会组成,银监会为牵头单位,主要职责是:实施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监督管理,防范化解融资担保风险,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务健康发展。
联席会议制度主要是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监管,而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一直处于真空地带。
二、监管政策的变化情况为规范我国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各种规范和监管政策性文件,加大了对担保行业的监管力度。
其中,根据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解读,不难发现,未来我国担保行业将会进入加速洗牌的状态,将淘汰一批盈利差、操作不规范的担保企业,进而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健康长远发展,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题。
1、2010年3月8日《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在经营业务方面,《办法》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可以经营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贸易融资担保、项目融资担保、信用证担保及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等,但不得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受托发放贷款、受托投资等。
融资性担保公司可以从事再担保和办理债券发行担保业务,但该类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且连续经营两年以上。
2)在准备金提取上,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当年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并按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
2010年11月25日《融资性担保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在内部控制方面,《指引》要求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明确划分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之间、相关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上下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建立职责清晰、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
2)在经营业务方面,《指引》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以融资性担保业务为核心主业,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其他业务。
2、2011年6月21日《关于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意见》《意见》中鼓励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在县域和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并要求对融资性金融机构制定完善的扶持政策体系,加强扶持资金管理,落实对符合条件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财税优惠政策,建立扶优限劣的良性发展机制。
3、2014年1月7日《关于清理规范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通知》银监会、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清理规范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通知》,要求各地集中清理规范非融资性担保公司,重点是以“担保”名义进行宣传但不经营担保业务的公司。
4、2014年5月27日《跨境担保外汇管理规定》为完善跨境担保外汇管理,规范跨境担保项下收支行为,促进跨境担保业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5、2015年10月《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担保公司业务合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在兼顾控制风险与支持小微“三农”的基础上,对《指引》的条款逐一进行分析和提出意见,使该《指引》能够平等保护银担双方的权益,促进银担合作的健康发展。
备注:2012年12月,银监会融资担保部计划对2010年3月下发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暂行办法》将在放开对外投资比例和风险准备金有较大改动,届时对外投资比例或放开至40%。
其次,对风险准备金的提取办法也将有所改动。
三、担保行业促进性政策发布分析为保障担保行业的顺利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有关政府部门除了办法监管性政策文件以外,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政策。
四、担保行业其他规范性法规分析其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范保险机构对外担保有关事项的通知》、《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业务合作风险提示的通知》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担保行业的发展。
五、担保行业市场整顿情况分析担保行业鱼龙混杂。
目前担保公司主要分三类,一类是纳入监管体系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第二类是非融资性担保公司,第三类则是以担保公司名义开展担保和非担保业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
融资性担保业务由于高风险、高资本要求的业务属性,监管部门对其监管力度较非融资性担保业务更为严格。
目前监管仍面临诸多问题。
第一,监管主体仍不明确;第二,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第三,监管执行力仍待提高。
部际会议对地方政府部门的约束力不足,地方管理部门的专业水平有限,加上监管法规的不健全,对于融资性担保企业的监管浮于表面。
由于一些地区非融资性担保公司数量激增、业务混乱等问题日益突出,大量非融资性担保公司不经营担保业务,甚至从事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非法理财、高利放贷等违法违规活动,对有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我国融资性和非融资性担保公司分别在2011年和2014年经历整顿。
报告描述\REPORT DESCRIPTION“十三五”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十三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5-2020年。
2015年是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开局年。
在这一年中,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如何在总结上一个五年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谋划好与做好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期间呈现的能源重载难题、人口红利逐步丧失、贸易壁垒渐增等多方压力,以及高新技术与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兴起,使得“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发展将面临着更为复发的发展形势。
万睿智业发布的《“十三五”中国担保行业发展规划解读及未来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是根据担保行业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十二五期间担保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经验教训累积进行审慎分析与总结,并对“十三五”时期担保行业发展走向作出了科学地研判。
报告一共十章,首先报告介绍了担保行业的定义、分类、起源与历史、发展周期等基本情况概述,结合担保行业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担保行业运行的特征与热点回顾进而分析其当前运行现状、特征与发展情况,接下来报告对担保行业十三五期间的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细致的透析,并通过区域分布、行业布局、重点区域省市、区域发展规划方面全方位分析了担保行业发展情况,之后报告具体阐释了担保行业产业园区项目规划,并对担保行业重点企业经营状况与规划进作了详实系统的分析,最后,重点解读了“十三五”担保行业政策与发展规划,科学预测了担保行业的“十三五”期间发展前景,并对其投资状况进行了重点剖析。
本报告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改委、商务部采集数据、万睿智业研究部、问卷调查数据、各大重点报刊等,数据来源权威、真实、并且经过我研究中心的专业模型预测,对核心发展指标与数据做出准确研判。
本报告将帮助担保企业、学术科研单位、投资企业准确了解担保行业“十三五”期间发展动向,及早发现担保行业市场的空白点,机会点,增长点和盈利点,把握担保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有效规避担保行业投资风险从而形成企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优势,为担保产业投资者寻找新的投资机会,为企业了解担保行业、投资该领域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报告目录\REPORT DIRECTORY第一章担保行业发展概述1.1行业定义及分类1.2行业起源及历史1.3行业地位及作用1.4行业发展周期及阶段第二章担保行业发展环境分析2.1经济环境2.1.1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现状2.1.2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判断2.2政策环境2.2.1行业归属及管理体制2.2.2产业政策汇总分析2.2.3行业相关标准2.3社会环境2.3.1社会收入及消费能力2.3.2社会环境对本行业的影响2.4技术环境2.4.1行业整体技术影响因素分析2.4.2技术现状及特点分析2.4.3未来产业技术热点及趋势第三章“十二五”担保行业运行特征及热点分析3.1“十二五”中国担保行业运行特征回顾3.1.1担保行业“十二五”运行特点分析3.1.2担保行业“十二五”产业结构特点分析3.1.3担保行业“十二五”发展要素解读3.2中国担保行业业运行现状综述3.2.1行业生命周期3.2.2产业战略地位3.2.3行业规模现状3.2.4行业商业模式3.3担保行业产业新特征解读3.3.1产业聚集特征3.3.2产业创新特征3.3.3产业结构调整特征3.3.4产业节能环保特征3.3.5产业转型升级特征3.4担保行业“十二五”市场企业兼并重组及转型升级发展分析3.4.1兼并重组格局分析3.4.2重点案例及影响分析3.4.3重点企业重组规划及动态第四章“十三五”中国担保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4.1“十二五”行业竞争状况分析4.2“十二五”行业竞争结构分析4.3“十二五”市场竞争发展特征分析4.3.1行业集中度分析4.3.4行业发展阶段分析4.4行业内企业竞争存在问题分析4.4.1行业竞争存在问题分析4.4.2企业良性竞争制约因素分析4.5“十三五”担保行业竞争对策分析4.5.1竞争要点选择4.5.2竞争方向建议4.5.3竞争策略建议4.4“十三五”担保行业竞争趋势展望第五章“十三五”中国担保行业区域发展及规划分析5.1担保行业区域分布总体分析5.1.2规模分布5.1.3效益分布5.2行业布局情况及发展趋势5.2.1布局现状5.2.2布局趋势5.3担保行业重点区域发展分析5.3.1A省5.3.2B省5.3.3C省5.3.4D省5.3.5E省5.4担保行业“十三五”区域发展规划解读5.4.1A省5.4.2B省5.4.3C省5.4.4D省5.4.5E省第六章“十三五”担保行业产业园区项目规划及发展分析6.1A园区6.1.1园区概况6.1.2运营状况6.1.3发展经验6.1.4招商策略6.1.5吸引投资概况6.1.6发展规划6.1B园区6.2.1园区概况6.2.2运营状况6.2.3发展经验6.2.4招商策略6.2.5吸引投资概况6.2.6发展规划6.3C园区6.3.1园区概况6.3.2运营状况6.3.3发展经验6.3.4招商策略6.3.5吸引投资概况6.3.6发展规划6.4D园区6.4.1园区概况6.4.2运营状况6.4.3发展经验6.4.4招商策略6.4.5吸引投资概况6.4.6发展规划6.5E园区6.5.1园区概况6.5.2运营状况6.5.3发展经验6.5.4招商策略6.5.5吸引投资概况6.5.6发展规划第七章“十三五”担保行业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及规划分析7.1A企业7.1.1企业发展概况7.1.2经营效益分析7.1.3业务经营分析7.1.4财务状况分析7.1.5竞争优势分析7.1.5未来发展发展规划7.1B企业7.1.1企业发展概况7.1.2经营效益分析7.1.3业务经营分析7.1.4财务状况分析7.1.5竞争优势分析7.1.5未来发展发展规划7.1C企业7.1.1企业发展概况7.1.2经营效益分析7.1.3业务经营分析7.1.4财务状况分析7.1.5竞争优势分析7.1.5未来发展发展规划7.1D企业7.1.1企业发展概况7.1.2经营效益分析7.1.3业务经营分析7.1.4财务状况分析7.1.5竞争优势分析7.1.5未来发展发展规划7.1E企业7.1.1企业发展概况7.1.2经营效益分析7.1.3业务经营分析7.1.4财务状况分析7.1.5竞争优势分析7.1.5未来发展发展规划7.1F企业7.1.1企业发展概况7.1.2经营效益分析7.1.3业务经营分析7.1.4财务状况分析7.1.5竞争优势分析7.1.5未来发展发展规划第八章“十三五”担保行业政策及发展规划解读8.1“十三五”担保产业面临政策机遇8.1.1政府扶持政策8.1.2国家战略性产业8.1.3地方政府政策8.1.5未来担保行业政策导向分析8.2国外担保行业政策参考借鉴8.2.1世界各国担保行业政策发展规划制定情况8.2.2美国8.2.3欧洲8.2.4日本8.2.5世界担保行业发展趋势分析8.3担保行业“十三五”规划影响分析8.3.1担保行业“十三五”规划制定情况8.3.2担保行业“十三五”发展重点8.3.2担保行业“十三五”发展目标8.3.3担保行业“十三五”发展措施解析8.4担保行业“十三五”发展影响分析8.4.1对本行业影响8.4.2对关联行业影响8.4.3对上下游产业链影响8.4.4对整体经济层面影响8.4.4对地方经济影响8.5担保行业政策规划建议及发展8.5.1政策支持自主创新8.5.2重点提高自我保障能力8.5.3对接好技术与市场第九章“十三五”担保行业行业投资机会及风险预警9.1投资环境分析9.1.1行业投资特性9.1.2产业投资价值9.1.3行业风投状况9.1.4行业政策红利9.2投资机会分析9.2.1行业投资需求分析9.2.2投资结构变化分析9.2.3产业热点商机分析9.2.4二三线市场投资机会9.4投资风险分析9.4.1行业主要投资风险9.4.2民营资本投资壁垒9.4.3项目投资风险分析9.5行业投资建议9.5.1市场投资策略9.5.2投资方向选择第十章“十三五”担保行业发展前景预测10.1“十三五”担保行业发展前景机遇分析10.1.1“十三五”担保行业发展机遇解析10.1.2“十三五”担保行业发展前景分析10.1.3“十三五”担保行业发展趋势分析10.2“十三五”影响担保行业发展的因素分析10.2.1有利因素10.2.2不利因素10.3“十三五”担保行业投资前景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