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姓名:于琪班级:13030903学号:2009303236目录一·比较优势与中国现阶段的对外贸易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多种不确定因素三·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展望一·比较优势与中国现阶段的对外贸易中国贸易的伙伴国多为发达国家。
克鲁格曼(1998)认为,“行业内贸易、行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国家之间的相似性”,而国家之间的相似性可以用资本劳动比率这一指标来衡量。
他的基本观点是:国家之间如资本劳动比率非常相似,则行业内贸易占据统治地位;相反,如国家之间资本劳动比率截然不同,则所有的贸易都会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有资料显示,与我国贸易的伙伴国多为与我国资本劳动比率差别大的发达国家或地区,中国香港、日本、美国、欧盟是我国的四大贸易伙伴。
以1998年出口为例,当年我国出口额为1837亿美元,对上面四大贸易伙伴的出口就占我国出口总额的73.3%,而对其他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及原苏联、东欧国家的出口所占比重还不到27%。
由此可见,我国的对外贸易理应并且必然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中国出口商品更多地是面临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控价能力差。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判断市场结构是否属于完全竞争类型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进入市场的生产厂商数目;二是厂商是否为价格接受者。
一般而言,生产者甚众且产品之间差异不大的属于完全竞争市场,最典型的例子是农产品市场;反之,生产者较少且产品之间差异大的归于非完全竞争市场,比较典型的如汽车业、飞机制造业等。
虽我国目前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绝大部分是粗加工的轻纺产品和一般机电产品,而精加工和高科技产品所占比重很少,这意味着我国大多数出口产品仍属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由于不具备生产资料的独占性、规模收益和专利技术等形成垄断的因素,在国际市场上没有控价能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中国的主要出口行业如纺织、服装、制鞋、加工装订业务等诸多产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产品雷同、产业相似、竞争角逐日趋激烈,但还是具有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而这些产品都属于比较优势产品。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站稳和拓展国际市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比较优势理论伴随着这种转型而得以在外贸领域贯彻和适用。
可以说,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外贸成就就是立足于比较优势而取得的。
具体现在:外贸结构逐步反映了要素禀赋。
从进口品的结构变化看,农业密集型产品大幅度下降,资本密集型产品增长最快;在出口结构方面,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在1986年后较快增长,虽然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也在提高,但它的大部分生产是对进口原料和零部件进行加工、组装,其中进口零部件占到出口值的4/5,因而这类出口实质上仍属劳动密集型。
加工贸易充分利用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将我国劳动力同外商的资金、技术、市场相结合,贯彻和体现了比较利益思想。
近些年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
由是观之,我国已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初步建立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模式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模式。
目前,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模式在我国还远未发挥其潜力,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贸易形式的转换过程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劳动力成本未大幅上升以前,不宜转换成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充裕、就业压力巨大的大国而言更是如此。
如此我们运用巴拉萨显示比较优势指标进行衡量,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具有明显比较优势。
当前,世界经济正逐步走向全球化、一体化,各国的生产、贸易和投资日益融为一体。
只有用比较优势理论来指导各国的对外贸易实践,才能顺应这股国际潮流。
简言之,无论是从经济理论的逻辑推演还是从贸易实践看,以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现阶段贸易战略的理性选择。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多种不确定因素2010年前10个月,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3934.1亿美元,其中,出口为12705.9亿美元,增长32.7%;进口为11228.2亿美元,增长40.5%。
中国商务部日前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预计,今年四季度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同比增速将继续回落。
全年进出口约为2.8万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5%左右。
对于2010年中国外贸持续增长的态势,专家也指出,目前全球经济存在各种不确定性,中国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特别是由于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因此,很多人都用对外贸易额占GDP的比重或相当于GDP的比重,来计算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
例如,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21738.3亿美元,其中出额为12180.2亿美元,分别相当于GDP(按美元换算)的66.8%和37.4%。
于是,一些人就通过国际比较证明了中国经济的外向型,说中国是一个贸易依存度很高的国家。
面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在我国出口严重受阻的情况下,为以扩大内需来确保8%以上的经济增长,必须走出中国经济贸易依存度高的误区。
之所以说中国经济贸易依存度高是一个误区,有如下严重的缺陷或问题:第一,进出口贸易是一国向国外的销售额和从国外的采购额,要计算一国经济的贸易依存度或对外依存度,应该计算出口额占国内销售额、进口额占国内采购额以及对外贸易总额占国内销售、采购总额的比重。
究其原因,乃因为GDP是一国国内总生产即国内增加值总额或新创造价值总额的统计,两个具有不同内涵的数字显然是不可比的。
第二,迄今为止,我国虽然没有统计对外贸易创造的GDP,但就像企业销售额大大超过企业新创造价值的金额一样,对外贸易额不等于对外贸易所创造的GDP,这乃是不言而喻的。
而且,出口额中虽然包含一些GDP即包含国内新创造的价值,但进口额中却没有国内新创造的价值。
第三,出口额中所包含的GDP在不同国家有很大的差别。
就一般情况而言,发达国家产业技术水平高,再加上劳动力昂贵,单位产品生产的劳动力成本高,因此其产品生产额进而出口额中新创造价值的比重是比较大的。
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产业技术水平低,再加上劳动力便宜,单位产品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低,因此其产品生产额进而出口额中新创造价值的比重是比较小的。
另外,即使在同一国家,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所包含的GDP的比重也是不一样的。
在一般贸易的出口额中,国内新创造价值的比重虽然大一些,但加工贸易出口额中却是转口价值的比重大,国内新创造价值的比重小。
因此,像美国那样加工贸易比重很小的国家,其出口额中国内新创造价值的比重就比较大,而像我国这样加工贸易占很大比重的国家,单位出口额中国内新创造价值的比重比较小,有的产品不足20%甚至不足10%,这乃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第四,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人民币现行汇率也不体现人民币的真实购买力。
因此,在国内各种经济活动全部按国内市场价格计算销售额、采购额以及增加值额的情况下,其与按国际市场价格计算的出口额、贸易额显然存在着统计口径方面的误差,二者的不可比性乃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与工农业产品相比,我国以国内服务为主的服务业,其服务不仅很少出口,而且绝大多数服务的价格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因此,在第三产业生产比重提高的大趋势下,人民币的现行汇率越来越难以体现中国GDP的真实规模。
上述事实意味着尽管少数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可以近似地用对外贸易额或出口额相当于GDP的比重来计算其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但不拥有国际货币的发展中国家却不能如此简单地计算。
尽管中国经济的贸易依存度不高,但从对外贸易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速的情况看,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贸易贡献度要大一些,贡献率也要高一些,而且二者都是提高的趋势三·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展望从目前情况分析,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但外部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相互交织,国内要素成本呈继续上升态势,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对外贸易形势不容乐观。
明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有:1、世界经济总体上将延续复苏态势目前,世界经济仍延续缓慢复苏的趋势,市场信心有所增强,引发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矛盾和问题有所缓解,私人消费、跨国投资和全球贸易都在不同程度上恢复;各国刺激经济增长的大方向没有改变,主要经济体刺激经济政策退出明显推迟,近期美国、日本相继出台新刺激计划,欧洲虽着手进行财政紧缩,但仍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复苏势头仍将延续。
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仍比较强劲,内需增长空间较大,与我国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有利于我国企业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
2、多双边经贸合作仍是主流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多双边经贸合作仍是国际经贸关系的主流。
一是在世界经济遭遇困境的时候,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国际贸易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
各国纷纷把扩大出口作为提振本国经济的主要手段,也决定其必须加强国际经贸合作,一般不愿、也不敢轻易挑起贸易争端。
二是世贸组织、20国集团峰会等多边机制更加健全,规则和机制约束有所增强,既有利于推动各国加强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继续发展,也有利于防止个别国家实行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导致恶性竞争甚至贸易战。
3、国内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今年以来,我国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向好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出现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迹象。
“十二五”规划实施将给经济注入新活力新动力,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将给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同时,前两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一系列符合世贸规则的稳出口、扩进口政策措施总体将保持稳定,也有利于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
4、国内企业竞争力和活力继续增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企业遭遇严重冲击。
经过这一轮危机洗礼,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继续提高,活力有所增强,结构调整加快,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高。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强,企业订单比较充足。
一是我国主要出口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已经形成产业链长、集聚度高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比较完善,企业综合优势依然比较明显。
二是我国出口产品涵盖面广,从传统优势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到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抗外需波动和分散风险的能力较强,有利于保持出口总体稳定。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对外贸易发展还面临较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1、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外需增长动力依然不足从目前情况看,虽然世界经济复苏态势没有改变,但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可能在较长期间内低位徘徊。